寻找京津冀雾霾治理的突破口

0

 

廖茂林

12

雾霾治理事关民生和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要关头,打赢这场环境攻坚战,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区域大气污染具有地方性公共产品和跨域溢出效应公共产品的特征。各自为政的雾霾治理方式可持续性差。实施京津冀区域合作治理可以节约治理成本,产生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考虑京津冀空间布局结构,尤其是建立“风道”、调整产业布局以及优化交通运输体系,应成为雾霾治理的突破口。

建立京津冀“风道”

第一,“风道”的建立符合自然地理规律。大城市中无分布规律的高楼林立导致下垫面摩擦力增大,使风速在城区内明显减弱,限制空气垂直运动。同时,近地面污染物扩散能力减弱并不断积累,最终与水分子结合形成雾霾。路网占城市面积较大,是自然风从城市外进入城市每个角落的主要途径。与城市支干道相比,主干道两侧密集及高层建筑较少,空气流动阻力较小,风速较快。风向决定污染物的传播方向,下风向的污染较上风向更为严重。风速决定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稀释程度。城市“风道”的作用在于,可以增强空气流速、正确引导风向,在加速扩散污染物和稀释其浓度的同时,降低城市大气污染程度。城市“风道”还可以利用热岛效应融合郊区的低温与城市的高温,产生冷热空气对流,进而驱散城市上空的污染层,减轻大气逆温层的影响。因此,根据城市主导风向和风环境特点设置“风道”,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调节能力。

第二,建立京津冀“风道”有必要性。京津冀区域局地环流导致了大气污染物的汇聚。该地区大气边界层中同时存在山谷风、海陆风和“城市热岛”环流,三者有明显的耦合效应。夏季无天气系统影响时,在山地—平原风和海陆风的共同作用下,山前平原形成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风向叠加汇聚带。汇聚带东侧是携带大气污染物及东南部暖湿空气的海风。海风前锋受山风及地形阻挡,造成污染物汇聚,形成外来污染物汇聚风场系统。在春、冬季节的强天气过程中,系统风起控制作用,此时该地区流场比较简单,呈“西北—东南”方向的平行线型流场。在这种流场下,大气污染物很快被输送到下游并扩散。京津冀地区目前城市规划中缺少关于“风道”的内容,导致城市通风不良,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第三,建立京津冀“风道”有可行性。在技术层面,建立京津冀“风道”有参照物。我国已有武汉、香港、长沙、重庆、深圳等城市开展通风道规划。在国际上,德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相关研究与实践。日本东京、巴西圣保罗地区借助临海的地理位置,垂直于海岸线规划风道,通过引入海风的方式改善城市通风。从雾霾的去向上考虑,中心高、周边低的城市布局,才有利于城市污染的扩散。由于城市历史格局、现代路网规划的限制,北京中心城区建筑相对较低,城区外围楼层较高,城市“风道”建设缺乏优良基础。“风道”的规划只能在原有城市布局上进行,统筹考虑城市自净能力与经济、社会指标。鉴于城市间的联动性,为解决城市“风道”问题,可以加强京津冀区域协调,将“风道”建设纳入顶层设计,减少作为独立系统考虑,以避免潜在成本扩大和效果抵消。

调整京津冀产业布局

京津冀产业发展问题突出。从产业结构来看,北京周边高污染、高排放工业对环境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京津冀雾霾治理应着眼于产业布局调整和转型。

第一,加快能耗产业的重新布局与转型。应对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的钢铁行业进行升级和改造,如:北京应着力打造钢铁工业服务平台;天津应推动钢铁产品向高端升级,打造高端管材制品研发基地;河北则应提高集约生产水平,改善产品结构,减轻钢铁工业的环境负担。此外,钢铁产业应向沿海地区布局,建设钢铁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和钢铁绿色制造基地。应逐步将传统石油炼化产品转移到河北集中生产,集中优势发展化工新材料;利用海运优势在环渤海湾地区建设炼化基地,延伸产业链;在区域内重点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产业能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此外,京津冀地区还应统筹对平板玻璃、石灰等建材产业进行升级,着力于高端玻璃制品和特种水泥产品,提高环保技术水平。

第二,重点扶持高新技术及第三产业。京津冀重型高端装备应向环渤海湾地区临港区域集聚;自动化控制等装备制造向渤海湾近海、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发展。对于航空航天产业,北京应在高端通用航空飞行器整机制造领域实现突破;天津应完善大飞机、直升机、运载火箭、卫星的研发制造产业链体系;河北应积极引进合作项目和相关的配套及延伸产业,推进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设备及材料产业化。京津冀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在于,加快节能环保改造、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推广先进节能装备等。京津冀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第三,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建设。京津冀地区位于“三北”地区的风能丰富带。河北、内蒙古地区的风功率密度普遍在200-300W/m2以上,该地区区位条件好,有利于大规模开发风电场。风电未来将承载起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替代战略。京津冀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地区太阳能年总辐射在1450-1700 kWh/m2,可开发利用价值大。太阳能优势明显,一是没有二氧化碳和烟尘排放;二是节省空间且技术风险低;三是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四是灵活且易于安装,满足广泛的电力需求。

“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将巩固太阳能光伏、光热领域的技术与规模优势,提高光电、光热转换效率,扩大应用规模,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开发并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大型光伏电站,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太阳能入户。

第四,统筹京津冀空间布局。归结起来就是“一轴两带”“三核引领四圈”。“一轴”指京津塘发展轴,该轴从北京到天津再到滨海新区,轴上有北京和天津两大结点。所谓“两带”,一是滨海经济带。这个经济带从北往南是秦皇岛、唐山、天津和沧州,沿渤海分布。这四个新区未来可作为产业聚集区。二是京广北段经济带。该经济带水源丰富,聚集了一定的产业和人口,是未来的一个重点发展轴线。“三核引领”即北京、天津、石家庄引领整个区域发展。北京要提升首都功能,并对非首都功能进行疏解;天津是国际航运的核心区,现代制造业基地;石家庄位于河北的中南部,可以覆盖北京和天津无法辐射到的地区。石家庄作为“第三核”是区域发展布局的必然。“四圈”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及秦皇岛城市圈。秦皇岛距离北京、天津比较近,交通发达,条件优于葫芦岛、锦州、朝阳和赤峰,尤其是从渤海向内蒙古到新疆有一条东西向的发展轴线,因此在未来规划中应作为“第四个圈”。

优化京津冀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体系布局落后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京津冀交通运输空间体系,需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第一,非首都功能区域化疏解。应进一步调整区域运输格局,提升铁路在中短途旅客运输中的作用,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区域化疏解:一是调整区域枢纽对外运输通道布局;二是构筑城际交通体系。调整区域枢纽对外运输通道布局需要按照“区域均衡、功能重构”的思路,推动国家及区域运输通道外移,疏解首都过境交通及区域客货运输组织压力,重点提升天津、石家庄国家及区域交通枢纽地位,重点加强铁路网络和枢纽分工的优化。优化区域高速铁路网络布局,需要推进铁路运输由以北京为中心的单核放射转变为“蜘蛛网”结构。构筑城际交通体系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度依赖公路的局面,改变区域高能耗、高污染的交通结构。建设重点转向铁路客运专线,形成区域绿色、大运量的陆路运输的骨干与主体,构筑覆盖区域主要城镇发展走廊的城际铁路网。

第二,增强首都地区“圈—轴”式交通布局。结合通州副中心建设、新机场建设、环首都圈承载功能转移的趋势来看,首都地区仍将以北京为中心,形成不同功能组织特征的发展圈层及重要的区域发展轴线,以“圈层分异”和“轴线发展”为导向进行交通设施的布局。建立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有利于缓解京津冀地区的交通问题。此外,还应考虑构建以北京为中心的轴线铁路布局。构建以北京为中心的轴线铁路布局涉及两方面建设:一是加快京廊津走廊建设,促进京津及沿线功能联动、空间结构一体化。二是建立京唐走廊,在北京中心城向东,依托城际快轨,开展北京至燕郊、平谷的市郊运输。三是建设京保走廊,在西南方向形成南经大兴新城、新机场至保定、石家庄的城际运行主通路。

第三,构建多中心枢纽体系。首先,北京需加强在中心城、近郊圈层同步构筑面向都市区一体化客运网络的多层次枢纽体系。其次,还应加强首都外围的枢纽功能,通过强化近郊新城枢纽布局和功能,特别是面向远郊和环首都地区的交通组织和枢纽功能,着力打造综合性、自律性重点新城,形成对接区域、带动外围发展的重要节点,以诱导主体向心通勤圈范围的适度可控。此外,区域交通网络化、运营一体化,尤其是区域城际铁路和都市区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将成为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手段。京津冀区域交通的发展,应着眼区域铁路网的完善,在更大区域内疏解首都功能,构筑区域新型网络结构下的大北京空间结构,促进交通引领下的与区域联动发展的多中心结构。

第四,构建京津冀航空运输协同体系。结合国外经验和京津冀实际情况,可以构建航空运输协同发展战略。首先,要打破京津冀区域限制,建立强有力的协调组织机构。京津冀地区可借鉴新泽西港务局经验,在不改变机场所属关系的前提下,建立强有力的协调组织机构,引导机场间优势互补和有序竞争,建立机场联盟协会形成地区机场联盟。要细分市场,实现机场准确定位。京津冀地区多机场未来的发展,可通过构建高铁、轨道、高速公路等地面交通网络将机场连接起来,例如将北京—石家庄的城际高铁连接至石家庄机场。要合理规划空域,优化空中交通管理。调整空域管理体制,在确保空防安全前提下,给民航更多空域。在空中交通管理方面,建设协同区域新型管制自动化系统、飞行数据集中处理系统和流量管理系统,采用新的空管技术,实现对飞行计划统一协同管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