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战略棋局下共享“丝路红利”

0

杨良敏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习近平之问”引发思考和讨论。
今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出这一命题,对当今世界遭遇的挑战和风险充满忧虑,尤其是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黑天鹅”事件频出,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地区动荡持续,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在刚刚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继续表达这种忧虑,并用 “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来对“世界怎么了”进行简练概括。
这三个“赤字”,是对当今世界主题新的认知,这些问题是长期积累而成,其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局限于既有秩序和框架内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摆脱不了思维惯性和利益固化的格局,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甚至陷入危机循环。危机深入,世界动荡,战乱和纷争就在所难免。
因此,寻求新的对策和方案,谋划世界未来,势在必行。“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对世界形势的深入思考和判断基础上提出的新思想、新方案。在这一倡议提出之前,类似的概念和构想也有,但响应者少,最终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而“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将“一带一路”建设内容纳入其重要决议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理念、方案和实施路径务实清晰,契合了国际社会的诉求,并体现出大国胸襟、大国智慧,从而获得广泛认同。“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倡议走向共识,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一些初步收获。截至2016年底,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给伙伴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是这一倡议得到认同和参与的最直接因素。如果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终极目标的话,那么,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应对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收获“丝路红利”,则应该是有关各方的现实和理性选择。
解决当今世界许多重大问题的钥匙在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都怀着加快发展的强烈意愿,希望富强国家、泽被人民。中国同样如此。尽管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发展中国家里面可谓一面“旗帜”,发展经验和模式受到不少推崇,但我们仍然在发展上进行反思,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之下,更加重视集约、精益发展,更加重视区域发展的平衡协调,更加重视在发展中保护生态,更加重视双向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更加重视公平有效分享发展成果。这是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有益于和丝路沿线国家分享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以更好指导发展实践,在共同发展中获得更有质量的发展,在互学互鉴中分享“丝路红利”。
在“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猜疑的声音。这是正常现象。每个国家都会从自身利益的战略考量上作出反应。要看到,“丝路红利”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参与的深度、广度、内容不同,获得感也不相同,尤其是理解不同,响应上就有差别。增进理解、扩大合作需要沟通。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就是一个沟通的高端平台。曾一度抵触这一倡议的美日等国也派代表参会,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印度官方缺席此次论坛,被其本国媒体批评为放弃沟通和表达关切的机会。俄罗斯总统普京向媒体表示,“中国的开放令人吃惊,错过与中国合作的机遇就是罪人”。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经过近4年的推进,取得实实在在成果之后获得的认可。
当然,面对复杂的世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取得成果、实现目标并非一蹴而就,甚至会有曲折,需要有战略定力和耐心,宁可慢一些,也不可急躁,更不要轻易放弃和开倒车。“五通”的关键在“人心相通”,“三共”的核心在“共享”。只有从物质利益的满足转化为内心的认同,“我想”转换成“我们想”、“我来做”变为“我们一起来做”,想对方之所想,真正做到彼此尊重、行动一致,才能让好方案得到好落实,好心办好事,从而实现和平、发展与善治,使各方都获益。
当前,世界面临困难和挑战,需要大国有勇气、有担当,做好示范引领。“一带一路”倡议为新型全球化注入了正能量,同时需要我们更加开放包容,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世界发展的战略大棋局中,展现中国气度、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让“丝路红利”惠及世界。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