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字一号”的国家命题:田园综合体(下)

0

刘 奇

三、社会意义

一是三生融合的统一体。三生融合,就是生产不离生活,生产、生活不离生态。三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这样才能打造出高品质的生活、高效率的生产、高文明的生态。中国的农业和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农业不同,后者的农业是生产型的,虽然也有一部分产品自产自销,但是主要目的是获得生产经营利润的最大化,赚钱是它的主要方向。而中国的农业重点是生活型,主要是解决自身的生活需求。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眼下许多农产品受到重金属、化肥和农药的污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发展生态农业,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以健康的生活、和谐的生态为目标宗旨。反过来说,舒适的生活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现在还有好多地方在“撤村并居”,赶农民上楼,而完全不考虑农民的生产环境及其意愿,有违基本的常识,已经衍生出诸多的问题。只有综合考虑农民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使之互助互利,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放眼世界,庄园生活、庄园经济飞速发展成庄园外交,到庄园会晤已经成为国际交往的最高礼遇,这应是综合体努力的最高境界。
二是城乡重构的新生体。城与乡的关系是相互配合的夫妻关系,各有分工,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少了谁都不行。但人类社会城乡关系对立的历史已十分漫长,实施城乡二元制度以来的中国城乡对立尤甚。市场经济的历史恰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同时也可以说是农村衰落的历史。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写道:“从农村中生长出来的都市因繁荣而脱离大地,人类便也失去了灵魂,从而走向衰亡之途”。马克思也曾预言,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之后将出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针对这一问题,关键是如何建设符合人性的城乡共融的生活场所。国外有个现代城市理念就是“田园组团”和“建筑组团”交叉展开,堪称城乡融合的典范。中国是一个农村大国、农民大国、农业大国。即使我们城镇化率到了70%,仍然有4-5亿农村人口,而1949年建国时城乡全部的人口总和也仅为4.5亿。这也就是说,我们搞了七八十年的城镇化,农村人口绝对规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在不断增加。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国情。城镇化的本意是居民不论在哪里生活都能享受到与城市相仿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田园综合体是城乡共享的开放型社区,而非今天中国的城市,只是城里人的城市,农民无权进入。尤其在城市病加剧的背景下,人们发现,身处田园才是最宜居的环境。
三是功能整合的多元体。一个完整的田园综合体应该包括六大功能:食物保障功能、就业收入功能、原料供给功能、旅游休闲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忽视了田园综合体功能的多元性,正是市场原理优先造成的典型偏见,完全以工业生产的经济逻辑来看待农业,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特性,以及农业的产业特性就被无视。土地和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的农业就会完全胜出,像我们这样人多地少的农业和农村将只能是衰败。在一个合理的田园综合体里,这些功能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在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生活价值上获得均衡的人类“生的空间”。
四是健康中国的养生体。当下中国人的健康状况是,前期糖尿病1.5亿,糖尿病患者1.15亿,高血脂1.6亿,高血压2.7亿,肿瘤年发病380万,死亡260万,肾病过亿。小康之后人们的最大追求就是健康。健康中国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水平和长寿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第二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就是要有健康理念,配备完善的健康服务条件,以及基本的健康保障。第三是一种发展模式,就是要求把健康列入国家发展首位的战略目标,实施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田园综合体紧紧围绕健康中国这一核心做文章,体现这三个方面的价值意义,可以预言,它不仅能够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三增目标,还能够向着“人民增寿”的四增目标拓展。
五是休戚荣衰的共同体。田园综合体应打造四个层面的共同体。第一层是利益共同体,没有利益的共同,其他便没有依托。第二层是情感共同体,有了利益共同体,要培养共同的情感。情感相通,才能巩固共同利益。第三层是文化共同体,就是要有相同的价值观。有的人是想“捞一把”就走,但有的人就想将其作为一个事业,价值观不同就很难合作。最后在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才能打造成命运共同体。按市场规律生成的田园共同体中每个个体都将围绕共同的利益超越自我,在更深广的时空里,思考共同的价值,建立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和谐共处、平等共生的紧密关系。

四、文化意义

一是盛世乡愁的存放地。乡愁多发生于乱世或盛世,乱世乡愁是一种无法追及的痛苦牵挂,盛世乡愁则是一种可以消解的甜美品味。在田园综合体里,可以体验闲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可以体验农事:“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可以体验自然风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这里,什么样的乡愁都能化解,什么乡愁都能安放。
二是农业文明的复兴地。18世纪之前,中国是农业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引领者。18世纪之后,中国才成了工业文明的学习者。农业文明在城乡二元制度背景下今天已是“灰头土脸”,鱼米之乡再无人提及。全社会都认为现在应该是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是最落后、最腐朽、最该被抛弃的文明。他们哪里想到农业文明是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并行不悖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的三大基本载体之一。没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农业文明,城市文明也会昙花一现。复兴农业文明,田园综合体就是一个绝佳的载体。
三是传统文化的弘扬地。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国几千年积累的传统文化精华大多与农村、农业息息相关。农作物文化、农业技术文化、社会管理制度、土地税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包括人类文明的黄金定律“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农业哲学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已于2016年被联合国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评论称这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五四运动以来,反封建反宗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需要检视的是某些方面已经矫枉过正,只看到其负面因素,传统的文化精华也被一并打倒,把孩子和洗澡水都一起倒掉。中华文化发源于乡村,田园综合体可以做好“发源与发扬”“传统与传承”的大文章。
四是家园红利的再生地。家园红利就是一个熟人社会长期积淀的福利,这种福利随时可以支取,不要任何条件,不需支付任何代价。比如资源配置,应急事务的处置,邻里互助,矛盾的调解等。家园红利增强了一个社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归属感。与中国不同,西方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那么复杂,它追求的是个体和个性。美国基本没有村庄的概念,每个农场主单户独居,直接面对的是城镇。文化上巨大差异,昭示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个体主义。家园红利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宝贵资源,应予传承。近些年来,由于农民工大量外流,乡村亲族的纽带越来越淡薄,社会资本消耗殆尽。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家庭的集合是家族,家族的集合是民族,民族的集合是国家,这是一个环环紧扣的生态链。不爱家,谈不上爱国,热爱家乡的人建设家乡,不爱家乡的人去追求天堂,结果抛弃了有毛病的故乡,也没有追到没毛病的天堂,这是十分可悲的。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即可提高社区的向心力,凝聚力,归属感,重新累积生成家园红利。

18
五是“诗意栖居”的理想地。“诗意栖居”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人类生活最高境界的精妙概括,诗意则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内心的那一种安详与和谐。要体现诗意的栖居:第一就是要有环境的诗意。田园综合体环境的创设,要有如诗如画的意境,让人触景生情。甚至,村庄都要有个诗意的名字。第二就是文化的诗意。中国人历来追求耕读传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过去农民希望通过读书,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今天同样是如此,知识改变命运,即使是农民,没有知识,也是步履维艰、寸步难行。文化的诗意就是在这个综合体里能经常受到现代文化的熏陶。让文化人想去种地,种地人为文所化。第三就是哲学的诗意。所谓“哲学的诗意”就是天人合一,融入自然,物我两忘,自在安逸,宁静而逍遥。这也是中国三大教,儒教、道教和佛教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境界:自然本性,山水精神。田园综合体应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诗意。第四就是技术上的诗意。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上的趣味。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田园综合体的建筑可以用技术创新,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以“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五、生态意义

一是自为的绿色发展。现代的田园综合体,围绕原有的自然景观,按照生态学原理去设计和建设,实现原有的自然景观的延伸。这是自发自为的绿色发展。二是自觉的生态认知。生态环境破坏的源头在西方“四唯论”。第一是基督教的教义就是唯人类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为人类准备的,人可以随意索取。没有看到人只是自然中的一员,过度索取,将伤及自身。第二是唯科技论,认为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科技无所不能。没有看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有对人类的发展有利的一面,也有危害的另一面。第三是唯速度论,认为经济发展越快越好,落后就要挨打。没有看到超越阶段的发展将让人变得无所适从。人类进化100万年比不上人工智能发展100年。一项研究显示,2000年至2010年,有560万个美国制造业岗位消失,几乎十分之九是因为自动化。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令当政者十分头痛。第四是唯对立论,西方近代的哲学核心就是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不可调和。没有看到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一面。与“四唯论”相反,田园综合体在自然面前保持谦逊,它是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人与自然结合的地域复合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对周遭的生态环境有着非常自觉的认知。三是自律的生态保育。田园综合体是生命的共同体,个人生于斯长于斯,乡与土维系着人们的魂,团体道德有很强的约束力,个体的自律已内化为潜意识,时时处处在约束自己的行为。四是自警的生态捍卫。田园综合体是人们生活、工作赚钱和子孙赖以生存的地方,利益所系,他们尤其警惕来自外部的对本社区生态环境的破环。我们有古今中外最严厉的环保制度“责任终身追究制”,但再严厉的制度约束也不如当地人自我捍卫来得有效。五是自然的生态循环。田园综合体是一个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的绿色发展模式。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由过去的“二物思维”转变为“三物思维”,植物是生产者,动物包括人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还原者,三物组合,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链条。比如农作物的秸秆通过微生物发酵工程变为饲料或肥料,生产出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将成为常态。
中国农村是“中国乡愁”的载体,也是“中国问题”的载体。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值得开拓探索、常议常新的“百年立论”,它“背负青天朝下看”,超越时空,启迪思维;是一个需要世代实践、薪火相传的“世纪命题”,它“横看成岭侧成峰”,拥乡抱城,孕生百业。超越西方文明的价值标杆,城乡一体,绿色发展,再造农业文明,直取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田园综合体当是肩负使命的“基础单元”。田园综合体建设,应主要以农民合作社为组织形式,也可以引入工商企业共同开发。可以在特色小镇的基础上拓展功能,也可以在新农村示范点上延伸发挥。但不论哪种情况,都必须从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视角规划设计,不可且顾眼下,草率盲目;都必须市场主导,不可违背规律,行政强推;都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都必须让农民得利,不可圈地赶人,企业自为。一个成熟的田园综合体,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融入跨界、迭代、互渗、聚合、共生的现代思维,是一个三产化农业、知本化农民、智慧化农村的新三农统一体。我们有理由相信,田园综合体普及建成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时!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