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力图在新经济时代不掉队

0

曾 光 许自豪 吴 颖

19

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加速形成。培育壮大新经济新动能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也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沿海发达省市纷纷把加快新经济发展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江西,力图在新经济时代不掉队。为更好培育壮大江西新经济新动能,本文坚持问题导向,对江西新经济发展现状、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有效破解之策。

江西新经济新动能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新动能正在加速形成,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支撑。
1.新技术快速发展。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6年江西R&D经费支出增加25亿元,总量占GDP比重为1.1%。2013-2016年,全省受理专利申请量年均涨幅达53.1%,2016年增长65.9%,增幅全国第一;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为47.9%,2016年增长30.3%,增幅居全国前列;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年均值速21.9%。2016年,全省科技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9.96亿元,增长15.2%。
2.新产业初具规模。高进技术产业稳中有进,保持两位数中高速增长,高于同期GDP增速1个百分点左右。2013-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403.8亿元、1693.6亿元、1869.7亿元和2346.5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0.8%、11.9%、10.4%和10.8%。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持续增长,2016年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4.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和航空等优势产业增长尤为突出。2016年新能源汽车突破1.8万辆,同比增长2倍。智能手机6398.6万台,同比增长1.2倍。江西航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三年均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6年航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
3.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服务业、制造业深度融合、跨界发展,催生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江西电子商务发展迅猛。2014-2016年,江西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为1384.8亿元、2871.41亿元和4361.2亿元,涨幅分别高达110.6%、107.4%和51.9%。2016年,全省电商经营主体8.6万家,其中电商应用企业约9800家(含涉农电商企业5000余家),个体户网店约7.6万家。

江西“新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江西新经济新动能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江西新经济总体规模小、层次低、竞争力弱,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自主创新能力、重大发展平台、融资难和制度供给不足等制约因素凸显,迫切需要加快破解。
1.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推动地区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江西省就提出实施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但高层次人才不足是制约江西发展的突出短板。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5.3万人,总量居中部第5位,比第4位的湖南省少6.5万人。企业研究机构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3.4%,远低于湖南的17.2%。“两院”院士在江西工作的只有3人,居中部地区倒数第一,仅占全国的0.19%。
2.科技创新能力依然薄弱。新经济的根本动力是新技术革命。江西无论是在科技研发能力、技术投入,还是研发质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在中部乃至全国均处于相对落后地位。2015年,江西R&D总经费占GDP比例仅为0.99%,远低于国家的2.10%的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仅占全国的0.66%。江西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第18位、中部倒数第二。
3.重大发展支撑平台仍显不足。2015年末,全省国家级工程中心和实验室14个,占全国的1.56%,经科技部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占全国的0.87%;国家级众创空间仅11家。“985”高校、“中字头”科研院所、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等平台无一家在江西。江西只有3家省级高新区,远远落后中部其他地区湖南(9家)和湖北(2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的工业园区只有4家,南昌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仅相当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23.5%,园区的集聚力、承载力、带动力明显不强。
4.金融服务支撑能力有待提高。融资支持不够,江西金融机构基本未建立专门的科技信贷制度,“轻资产”的创新创业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较难,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落地较少。2015年末,全省1095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在主板上市融资的仅20家。创业投资发展滞后,省内各类投资基金规模小、专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投资效益不理想。
5.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习惯于传统的属地管理、行业管理、科层管理,监管方式创新不够,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难以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创业支持政策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实。比如,2015年,全省仅912家企业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企业减免税以及政府研发资金,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2%。物流成本过高,同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2913亿元,占GDP的1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对江西培育新经济新动能的几点建议

主动适应新经济新动能发展规律和趋势特点,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做好人才为先、创新为要、平台为基、市场为主、服务为本五方面工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升新经济发展的人才、科技、资本和平台等重要支撑和良好环境。
1.坚持人才为先,实施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加快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必须牢固树立人才为先、人才强省新发展理念,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和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全方位多渠道引进人才。实施“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工程”,对于新经济领域重点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开辟专门绿色通道,实行专用编制、人编捆绑、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编制周转池等制度。探索通过顾问指导、科技咨询、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合作方式以及年薪工资、协议工资等薪酬方式,柔性引进一批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名牌大学海归等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鼓励通过总部回迁、项目回移、资金回流、技术回乡等方式,大力引进赣籍优秀高层次人才、团队和企业家返乡投资创业。二是加大本土高层次人才培养。深入推进“赣鄱英才555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支持培育一批本土重点产业创新领军人才、企业家和社科名家。实施“双一流”建设计划,支持高校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新经济”重点领域相关学科。加大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力度,鼓励本省高校与国内外知名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办学,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区块链、大数据、生态环保等领域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产学研合作的“四新”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三是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全面落实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让收益、作价入股企业的分成比例,逐步提高科研人员基础性绩效工资水平。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双向流动,经单位同意科研人员在岗或离岗创业的,将三年内保留人事关系提高至五年。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让做出贡献的人才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研究建立创新创业绩效评价和容错试错机制,进一步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2.坚持创新为要,努力提高全省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新技术是新经济发展的“催化器”和“驱动器”。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鼓励创新、推广创新、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一是全面提高区域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加快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内重大研发平台建设。鼓励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设立分院、共建大学科技园,同时争取将南昌大学建成教育部直属院校,弥补江西科研院所与优质高校的不足。二是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大力推进科技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整合各类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开放共享资源,建立全省统一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科技资源”的服务模式,形成“线上网络平台、线下服务载体、专业服务机构、政策制度安排”四位一体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激励考核机制,完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利益分配与资源共享补助政策。三是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贯彻落实按照《创新驱动“5511”工程》实施意见,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财政支持力度。对入驻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园区管委会除实行减免租金、水电等优惠措施外,连续三年对孵化企业产生的研发费用进行资助,资助方式采用小额研发费用定额资助与大额研发费用审核后资助相结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科技类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引导国字号大院大所、高水平院校在与江西企业开展重大科技合作项目时,向企业派驻“科技副总”,吸引更多的先进科技成果在赣转移转化。
3.坚持平台为基,着力提升三大功能性平台的支撑力。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国家级平台、产业平台和开放平台,是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是着力提升国家级赣江新区的辐射带动力。赣江新区是江西的金字招牌。要举全省之力,围绕国家战略定位,以新经济为导向,在新兴产业培育、土地管理综合改革、完善政府监管、产城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与中关村科技园、上海张江高科技园等开展科技和产业对接协作,引导高端要素聚集,打造全省新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二是着力提升省级以上产业发展平台的综合承载力。以全省94个省级开发区为依托推进省级工业园区调区扩区,提升南昌、新余、景德镇、鹰潭、抚州等国家高新区的综合承载力,推动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等向园区集中,吸引一批“新经济”企业形成集聚优势,打造一批新经济策源地和集聚区。三是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平台的支撑力。发挥九江城西港启运港优势,推动南昌港和九江港联动发展,提升江海联运能力。整合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以及口岸资源,争取设立南昌、九江综合保税区。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争取设立昌九自贸区。着力推进赣粤、赣浙、赣闽、赣皖、赣湘、赣台等周边地区合作,打造构建全国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以新制造、绿色经济为重点,推动江西优势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链,拓展新经济发展空间。
4.坚持市场为主,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一是以财政资金为先导,发起设立省级新经济发展基金。发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优势,以股权关系为纽带,充分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发起设立产业化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江西新经济发展基金,并分别设立新制造、新服务、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和分享经济五个子基金,引进专业化基金管理团队进行专业化管理。引导社会投资人和基金管理团队共同参股设立各类基金,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来赣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风险投资。二是以普惠金融为重点,优化财税扶持政策。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处在起步阶段的新经济市场主体,依法落实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暂免征收增值税等政策。落实国家有关推广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政策。对初创企业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减半收取服务性收费。三是以市场化为导向,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设立新经济企业上市储备库,完善企业上市融资奖励政策,重点对新经济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予以奖励补助。大力支持新经济企业通过债券、票据、信托等方式融资,支持设立创新创业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商业银行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鼓励金融机构从企业成长周期出发,创新开发与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金融需求相匹配的产品,包括适应新经济主体轻资本、轻资产特征的信贷融资类产品、投贷联动类产品,扩大企业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
5.坚持服务为本,提高政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新经济打破传统的产业链条上下游形式,具有相互渗透、跨界融合发展等特点,传统的属地管理、行业管理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新经济领域市场主体的快速响应能力和水平。一是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各主管部门要对制约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切实解决“准入不准营”等问题。完善以负面清单为主的产业准入制度,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进一步放开电信、医疗、金融、养老等行业市场准入,加快消除“隐性壁垒”。二是探索建立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坚持底线思维,推进以信用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事先设置安全阀及红线的触发式管理。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将新业态、新产业纳入统计调查、支持政策清单。加强跨部门、跨地区协同监管,鼓励多方参与,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三是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切实落实“五证合一”“两证合一”,加快“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改革,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为新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利的工商登记服务。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普及网上预约、审批、咨询,全面实行并联审批、阳光审批、限时办结等制度,进一步释放发展新动能。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综合执法,震慑违法侵权行为。

作者单位:江西省发展改革研究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