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和金融创新促转型升级——“国研智库论坛·2017中国资本峰会”综述

0

本刊记者 姜 巍

6月17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和中联控股集团共同举办的“国研智库论坛·2017中国资本峰会”在京召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做主旨演讲。房地产专家、REITs课题组组长、汇力基金理事长孟晓苏,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等专家,分别围绕“引擎与机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融合产业升级与资本创新”发表主题演讲。来自全国“官、产、学、研”领域的400余名代表与会并参与互动。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包月阳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中联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子林分别主持会议。
会上发布了由中国发展出版社联合中联控股集团编辑出版的《中国智库专辑·2017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报告》。该报告是上述两家机构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家组成的课题组长期跟踪研究得出的研究成果,具有权威、前瞻、专业和实用等特点。
适应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时代背景,大力推进开放式创新

隆国强在演讲中阐述了当前中国推进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性。他说,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作为后发追赶型经济体,中国在推进创新领域有着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延续进口替代的思路,在采取保护的条件下开展创新;另一种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条件下,运用开放的视野和政策,通过对全球创新资源和全球市场整合来推动创新,后者称为开放式创新。
隆国强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追赶型经济体要想保持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的追赶型增长,必须坚持开放式创新的思路。对我国而言,只有大力推进开放式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战略性机遇。他从三个方面作出具体分析。
第一,开放式创新是中国适应全球化形势、抓住全球化机遇的要求。隆国强说,长期以来,我国以“引进来”为主。通过对外开放,不仅引进了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让企业在先进技术与产品面前感受到竞争压力,迫使其通过模仿与创新进行追赶。当前,“引进来”面临着许多新机遇,人才就是最重要的创新因素之一。近年来,创新型人才(包括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正在加速向国内汇聚。既有大规模的留学归国人才,也有越来越多选择来中国就业的国际人才,他们为推动中国企业的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和全球市场的能力也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大规模地“走出去”来整合全球资源。
“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只有用开放的视野来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和市场资源,才能使得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成长为整合全球资源的跨国公司,中国也才能更多地参与全球治理,引导全球规则走向。”隆国强说。
第二,开放式创新是中国抓住新技术革命这一战略性机遇的要求。隆国强指出,面临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任何国家、任何企业都会不进则退。而对于后发追赶型经济体而言,更应将其视作机遇而非挑战。他介绍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开展“信息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课题研究时提出的“2+2”战略,即关注两大领域(新技术领域和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领域)、两种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第三,推进开放式创新,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体制机制作保障。隆国强指出,中国经济过去在快速追赶、快速工业化的阶段,更多的是依靠低成本参与全球竞争,并有能够动员资源的体制作保证。现在要转变为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形成新的动能,势必需要一套完整的适应新技术革命、适应创新的体制机制。
他表示,从根本上看,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市场竞争压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义,也是中国经济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现实需要。因此,深化改革应保证为各类企业平等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对于创新成果应给予足够的保护。
“要让知识型劳动力(包括企业管理者、各领域专业人士)这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让我们民族蕴含的巨大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出来,让中国经济在新阶段持续保有新的增长动力。”隆国强说。
李佐军在发言中说,新动能对于当前应对经济下行,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意义重大。他提出,旧动能受到新的瓶颈约束,必须从供给侧培育新动能,即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基本对应着改革、转型、创新三个方面。

通过改革降低产业升级成本,明确产业转型方向

刘尚希在发言中表示,应当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来解决目前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从根本上降低产业升级带来的成本约束。
他说,首先要厘清何谓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有三个基本标志:技术、附加值、收入实现由低向高。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真正意味着产业升级。
其次,要明确哪些是产业成本。产业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内部成本指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力、技术、管理、信息等,取决于资本。外部成本指整个社会的成本,包括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水平、资源环境状况等。
从当前形势看,我国产业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都在上升,这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刘尚希分析,在内部成本方面,人力价格越来越高,技术创新成本也在增加;在外部成本方面,生态环境等成本越来越高,这些成本原来是由整个社会承担,到了现在的发展阶段,这些外部成本需要转化为内部成本,从而表现为产业成本上升。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是相对的概念,两者会相互转化,其更深层次的意味是不确定性和风险。现在产业成本之所以越来越高,其根本原因在于不确定性和风险越来越大。
“破解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大带来的产业成本约束难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改革。只有从体制改革入手,才有可能降低不确定性,才能改善产业升级的环境,进而降低产业升级成本。”刘尚希说。
而就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李佐军给出了十个关键点:一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从原来关注一、二产,逐步向三产转化,非农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二是产业高端化,即高附加值化。消费结构升级和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产业的高附加值化。三是产业特色化,依托自身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竞争力。四是产业集群化,按照产业集群的规律去发展产业,可以降低各种成本,同时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效应、集聚效应等。五是推进产业品牌化,发展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家,通过品牌提高附加值,提升竞争力。六是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和产品。七是推进产业融合化,要按照产业链、产业生态、产业上下游的规律去发展。八是推进产业国际化,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与协作,分享全球分工协作的好处。九是推进产业信息化,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企业都必须信息化。十是产业智能化,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未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应如何应对?李佐军总结出十五个建议:一是认清新形势,正确选择投资的时机。二是抓住新机遇,即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新机遇、工业化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带来的新机遇、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带来的新机遇、新一轮技术革命推进带来的新机遇、全面改革深入推进带来的新机遇。三是迎接新挑战,即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带来的新挑战、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挑战、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与衔接带来的新挑战、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的新挑战。四是培育新意识,即创新意识、国际意识、工匠意识,还特别强调要有底线意识和抱团意识。五是找准新定位,定位决定成败,定位是“第一生产力”。六是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按照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去寻找新产品、新服务。七是制定新战略,即产品转型升级战略、抱团求生存战略、安静冬眠战略、降低成本战略、重大投资谨慎战略、防守反击战略等。八是开拓新市场,即发达国家的市场、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的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节点城市和资源富集区,国内市场上重点开发具有后发优势的中西部地区市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地区的市场、新型农村与新型城镇的市场。九是培育新要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尽快地培养高级要素,即人才要素、技术要素、知识要素、信息要素。十是立足新空间,把总部研发中心延伸到更大的城市去整合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级的要素。十一是塑造新品牌,塑造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符合政策发展方向的绿色低碳品牌。十二是建立新组织,优化组织结构可以将个体优势形成合力,提高竞争力。十三是建立新制度,即企业产权制度、公司治理制度、各种管理制度等。十四是探索新模式,即新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等。十五是探索新管理,即机械化管理、个性化管理、特色化管理、自我管理等。

凝聚社会信用,完善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陈道富在会上就当前的金融发展形势发表演讲。他说,人民币是目前全世界发行最多的货币。很多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房地产、外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大幅度波动。这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人们对于通过发行过多货币来解决问题的担忧。
同时,信用创造的基础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资产重估和政府信用。在商业信用里,信用以债务的形式扩张,债务期越来越短,反映出社会信用越来越昂贵,越来越难以凝聚。在转型期,我们不得不转向以商业信任、以市场内在的信任为基础的扩张,“信用扩张的基础需要一个重新凝聚、转换的过程。”
此外还出现了一个现象,即金融运行越来越表外化,实业企业越来越多转向金融行业。一方面,非金融产业的金融成分越来越大、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非金融企业开始寻找和发现自己的金融需求,用自己的行为来对金融体系提供的金融服务“投票”,来表达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之间是否吻合。
“要继续去杠杆、强监管,采取措施重新完善金融规则,重构金融秩序,引导资金脱虚向实。”陈道富强调。
任兴洲在发言中表示,供应链金融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供了很好的创新途径和方法。
“供应链金融建立在供应链管理之上,其将相互协作链条上的企业看作一个整体,而不再是一个个小单元,基于对供应链交易结构和交易细节的把握对风险进行评估来建立融资模式。其特点是,金融机构通过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合作,达到对整个链条上其他企业进行金融服务的目的,满足链条上中小企业融资的要求。”任兴洲表示。
供应链金融怎样发挥作用,解决经济中的痛点及问题?任兴洲阐述了三点:一是供应链金融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提供了有效融资工具。二是满足核心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金融服务稳固长期形成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帮助核心企业稳定上下游关系,形成供应链管理关系。三是增加了银行发放贷款的渠道,同时减少了不可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难免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任兴洲提醒,供应链金融对核心企业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商业银行在核心企业选择及对其信用评估方面应当慎重。此外,利用大数据等一系列科技手段,有助于提高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效率,也可能触发新的创新模式,尽管如此,仍需注意应收账款和仓储商品的真实性等问题。
正如陈道富所强调的,在转型时期,信任是稀缺的、也是昂贵的,但转型必然需要社会信任的重新凝聚,谁能够获得这种社会的信任并构成社会信任的载体,就必然会引导未来金融聚集的中心。不论实体经济还是金融行业,创新都是必要的,重新用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机制,来构建自己的信任载体,是成为新的中心、实现新的发展的最好方式。
知名房地产专家、REITs课题组组长、汇力基金理事长孟晓苏在会上作了题为“用REITs进行公共资产证券化和积极化解地方债”的发言。他说,REITs(译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或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应用经验;在我国,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提出稳步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孟晓苏认为,现在我们一方面存在大量地方债,另一方面形成了大量地方资产,用REITs推动公共资产证券化是一条现实道路。
据了解,旨在探寻中国经济与企业发展之路的“中国资本峰会”已成功举办16届。同时,中联的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报告和中联百强榜单,也已连续发布16年,最近三年均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和中联集团共同发布,并由中国发展出版社以《中国智库》专辑的形式出版发行。
本次峰会得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支持,由国研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中民国资智库有限公司、中联企业管理集团、中联集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