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擒住“灰犀牛”

0

杨良敏

入秋,暑伏未消。渴盼清凉中仍将受一段煎熬,既要降暑还需防汛。宏观形势亦如此,改革转型不断深入,但深水区险滩暗礁密布,既要排雷还要杀敌。取胜的关键在哪?就是重视那些长期盘踞四周似睡非睡的“敌人”,防止其突然发威而因准备不足被“咬伤”。这些“敌人”,套用最近流行的热词就是“灰犀牛”。
“灰犀牛”的提法并不常见,这正反映了我们平常对这个外形丑陋、胆小怕事、宁愿躲避也不会主动攻击的“笨物”缺乏足够关注,乃至视而不见的真实场景。没见它发威不等于它永远温顺。要知道,当“灰犀牛”受伤或陷入困境时却异常凶猛,往往盲目地冲向敌人,死伤不可预知。“灰犀牛”的这一特性,被借用于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形势上,就有另一番意味。
在前不久一次有关经济形势的新闻发布会上,中财办经济一局局长王志军提到“灰犀牛”,并做了详细解释,同时列举出值得重视的五大“灰犀牛”。按照他的说法,与那些没有预料到或者没有先兆且影响大的突发事件(“黑天鹅”)不同,“灰犀牛”一般是指问题很大、也早有预兆,但人们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结果导致后果严重的问题或事件。而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灰犀牛”主要有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等。
就这些“灰犀牛”来说,它们不是一天两天“长大”的,而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出现,并在长期粗放经营的环境下,顺着高增长的节拍肆意滋生,在经济繁荣的掩盖下,被当作高增长的伴生物甚至是推动增长的动力,或者是转型期的正常现象,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我们对这些被不断养大的“灰犀牛”继续无视的话,将会酿成祸端,足以对经济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
比如,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间经济的融资困难,但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货币市场的底数难以摸清,从而对货币政策的准确发力制造障碍。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教训中外都不少,上世纪90年代北海等地狂热失序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后给当地经济带来长时间的低迷,甚至一些残存的烂尾楼至今还在荒草中任凭风吹雨淋;日本的教训更是十分深刻,到现在其影响还时常被提及。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称,近几个月房价预期仍在波动中,预期背后的根本动力是投资甚至投机而非刚性需求,要避免泡沫破灭带来预期的迅速下滑可能造成的灾难。国企的高杠杆,尤其是一些“僵尸企业”大量占据金融资源,扰乱资金市场秩序,扭曲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低效还滋生腐败。地方债务高企并不断累积,不仅让地方财政背上沉重负担,而且降低经济增长质量,尤其是地方债务的展期、拖欠会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同时会产生严重扭曲的市场信号,动摇投资与消费信心,使得后续的政府投资项目在筹资、经营上变得困难重重。违法违规集资现象高发,不仅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而且通常涉及社会公众量大面广,必将埋下严重隐患,危及社会稳定。
这些破坏力强、社会危害性大的“灰犀牛”,是需要重点防范的对象,但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应当说,这些“灰犀牛”的长大,其背后往往与“人”有关。在围猎这些“灰犀牛”的过程中,“人”的积极有效作为最为关键。而在当前政府行政运行过程中,“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屡被诟病。对此,必须从制度的完善、法治的健全上把“人”的问题解决了,防止其变成危害更甚的“灰犀牛”。毕竟,一切问题的产生来源于人,最终还要靠人来解决。
就外部来说,复杂而诡异的局势总是让人大费脑筋来梳理彼此的关联,其中同样存在“灰犀牛”,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比如,当前与我们有重大利益关联的当属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中印洞朗地区对峙、因“购岛风波”引发的中日关系问题、因“萨德”部署引发的中韩关系问题、朝核问题、南海问题等等。这些重大的国际问题,大多数是长期存在或者潜伏的大问题,各方也一直在努力,但有些进展不太大,久拖而疲。
解局需要大战略和大智慧。有一个原则是,要对问题进行排序,再分类处置。对于关涉全局、影响更大的优先处置,但并非一律用强,更要用巧,讲究效率,最重要的是不要“跳坑”而要“填坑”,既合纵连横又分而治之,既主动出击又善于借力。
居安思危,方能久远。要看到,无论是当前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并继续领跑世界,还是我们科技进步快速,国力增强尤其是军力提升显著,我们都保持着清醒头脑,冷静对待,有定力、有魄力,只要我们合力擒住这些“灰犀牛”,在“喜”中看“忧”,就一定能在“危”中找到“机”。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