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应利用“一带一路”加快走出去步伐

0

朱 敏

国内电力需求增速大幅放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电力需求增速总体呈现下降态势,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仅为0.5%。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也连续下滑,2015年是4468小时, 2016年进一步降至4250小时,已经降到196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预计2017 年还会更低,估计在4100小时左右。与此同时,截至去年底,煤电装机规模加上已经拿到“路条”的项目达11.3亿千瓦,已超过“十三五”控制线11亿千瓦。部分新能源行业产能也出现过剩,国内产业政策在逐渐调整,过剩产能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靠“限产令”的方式调节,需要通过“升级”和“转移”来化解。“转移”就是要“走出去”,利用全球的市场来更好地配置资源,推动国内经济更好发展,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打造整个经济的升级版。

国内电力需求增速放缓、煤电产能过剩必然挤压新能源的需求空间。2016年风电投资下降25.3%,首次出现下降,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分别下降49.7%46.8%;全年净增并网风电装机1743万千瓦,比上年减少1684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1125小时、同比下降99小时,降幅比上年扩大88小时。核电投资同比下降10.5%,设备利用小时数7042小时、同比下降361小时,已连续3年下降,其中辽宁核电设备利用小时为4982小时,主要是因东北地区电力过剩、加之近两年多台核电机组陆续投产,导致部分核电机组降负荷运行甚至停机备用。“三北”地区弃风、弃光问题和西南地区弃水问题日益严重,2016年弃风、弃光和弃水电量超过1100亿千瓦时,超过当年三峡电站发电量约170亿千瓦时。

我国新能源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及运行维护方面已具备较强实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设备基本实现了自主化,并带动形成了完整的制造体系,基本具备了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运行的能力。我国新能源发电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制造能力具备批量出口条件,有较强市场优势。中国的电力装备制造业,经过20年的发展进步,已经站到了世界电力装备制造业的“珠穆朗玛峰”。特高压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70万千瓦级水电机组技术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60%。而且国产电力设备具有成本优势,较国外传统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可降低1/3的成本。

我国核电已经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目前,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产能已达1012台套/年,工程建设能力可以满足3050台机组同时建设。此外,近10年来各核电企业持续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核燃料供应保障充分。“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各项指标全面达到了全球最新安全要求,造价与国际主流三代核电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竞争力,以此为基础,中国核电正在走向全球。我国的风电产业经历了从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到关键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公共研究测试能力等完整产业发展体系的转变。近些年,国内风电设备企业非常注重自主研发方面的投入,与此同时,风机国产化率逐步提高,我国已形成涵盖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主要零部件的生产体系。我国光伏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多晶硅环节,流化床法规模化量产;在硅片环节,金刚线切割已经大规模应用于单晶硅片。我国骨干企业已掌握万吨级多晶硅及晶硅电池全套工艺,光伏设备本土化率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工程建设及运行维护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近几年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相关企业培育了规模较大的工程队伍,数量也颇为可观。巨大的需求市场锻炼了这些施工建设队伍,他们业务范围广,工程效率高,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国内电网配合紧密、运行平稳,整体运行水平很高,可靠性居世界前列,为新能源输送消纳提供了有力保证。我国成功投运了世界首个商业运行的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晋东南特高压(2009年1月6日投运)、世界首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云广特高压(2009年12月28日投运单极)、世界首个多端柔性直流工程—南澳多端直流(2013年12月25日投产),至今运行平稳。

“一带一路”带来的新能源投资需求巨大

“一带一路”沿线集中了多个新兴经济体,各国资源禀赋各异, 经济互补性较强,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巨大,我们与新兴经济体的互动和共同发展将创造出巨大的空间。“一带一路”战略从构想步入实施阶段后,我国将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缓解过剩产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供难得的机遇。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是“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之一。目前,全球有32个新兴经济体的人均装机低于中国,若使其人均装机达到中国水平,将有约16.5亿千瓦的装机建设空间,按照平均单位造价约8000/千瓦测算,投资需求约13万亿元,需求最大的印度装机建设空间达7.5亿千瓦,投资需求约6万亿元。

未来中国将发挥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优势,在核电、风电、光伏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核电方面,随着英国政府批准欣克利角核电项目,“华龙一号”正式立足欧洲市场。而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气冷堆第四代核电技术同样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中,计划发展核电的有20多个,预计2030年前规划建设核电机组约240 台,总投资规模将超过万亿美元。但同时要注意,由于核电投资额巨大, 而且容易受到政治等因素影响,合作风险仍不容忽视。此外,中国作为掌握高端能源技术的大国,还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开展风能、太阳能、节能增效和减排技术等能源技术合作。电力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装备、技术和人才投入,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在电力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同时借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平台有效解决电力项目投融资难题,为促进新兴经济体电力基础设施的持续、快速发展, 打造合作共赢的“中国+N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利用“一带一路”推动新能源“走出去”

未来新能源产业应抓住“一带一路”这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实施新能源对外开放与合作战略,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提高“走出去”的质量和规模。

(一)把西部建成新能源战略的重要基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突出特点就是能源资源丰富,这些地区可以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把青藏高原、陕北高原、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供应基地,把新能源建设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导产业,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利用风、光发电技术和成熟的储能技术, 推广分布式离网型发电方式,让西部新建的城镇成为电气化小镇、家庭成为电气化家庭;同时大力推广分布式离网型风光水气直供的新能源生产消费模式,并将此延伸至中亚、中东欧做大新能源市场,打造生态之路、幸福之路、环保之路。

(二)积极输出新能源设备和技术。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技术、产品和装备为重点的“中国制造”开拓国际市场。装备领域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技术装备“走出去”的步伐。新能源装备企业要提高以风电、光伏和核电为主的发电设备出口总量,核电要积极推动“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和CAP1400技术装备与多国开展深入合作。要以“一带一路” 国家为重点,积极投资海外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与有关国家在新能源发电和输变电领域不断加强合作,使中巴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项目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开拓非洲、南美和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以多种方式参与境外重大电力项目。

(三)认真做好风险应对预案。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部分国家政局动荡、政策多变,也有部分国家工作效率低下,行政机构“潜规则”问题比较普遍,施工过程中,常有干扰甚至敲诈勒索行为。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会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经济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合作的客户对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国内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大宗材料和汇率波动较大,遭遇的国外同类型企业敌意竞争越来越多,海外项目经营风险日益突出,需要及早规避。

(四)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新能源企业尽管对项目运作较为熟练,但缺乏前瞻性规划引导,与外交政策和能源战略衔接不够。当前企业“走出去”的管理部门较多,统一协调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相关征税、投资风险担保、出口信贷等政策也不完善,有关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仍需大力加强, 企业应认真学习相关政策、科学规划企业发展、及时衔接管理部门。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