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精准扶贫需要做到“四个结合”

0

刘学敏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重要节点,中国社会打响了最后的脱贫攻坚战。这场战役以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为手段,使农村低收入人群不论其致贫原因如何,都能够如期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然而, 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剧烈变革,城乡之间人口快速流动,农村出现的问题也较过去更为复杂,而精准扶贫毕竟只是农村工作的一部分,要最终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使精准扶贫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不致出现反复,就不能离开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村变革的大背景。为此,要使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最好,就必须把城乡体制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必须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把精准扶贫与治理“农村病”问题结合起来。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进程和人口迁移也在加速, 这使许多地方的农村出现了“空心村”、老弱化、公共设施缺失等彰显农村衰败的“农村病”问题,这在贫困地区尤甚。尽管“农村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必然性,它在发达国家漫长的城市化进程中也曾经普遍出现。但问题在于,中国的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夹生”(不成熟)的,表现在由于户籍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内相当多的常住人口为非本地城镇户籍人口。尽管在统计时都被计入城镇人口,但其享受不到与本地户籍居民同等的待遇、服务、权益和公平,处于一种“非农、非城”的半城镇化境地。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城乡之间奔波的“城里居住的农村人”在农村建了崭新的住房却住在城里的地下室;曾经花费巨资建设的“希望学校”却因生源匮乏而荒芜,而由于过早离开父母到寄宿制学校就读又使这些儿童在心理上自卑和自闭;出生在城里的打工者的第二代尽管身份仍然是农民,却对农村缺乏任何认同感;留守在农村的老龄人口面对日渐衰败的农村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 如此等等。看来,仅仅依靠精准扶贫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够的,必须把农村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过深化包括经济、政治、社会体制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深层次上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把精准扶贫的差异性、针对性与共同性结合起来。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它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谁贫困就扶持谁”,且要精准施策,强调差异性和针对性, 这也是精准扶贫之精要所在。我国尽管最早实现了贫困人口减半的联合国“千年目标”,但仍然有4000 万贫困人口(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4 3 3 5 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贫困人口数量,要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来精准帮扶,确实要花费很大的成本。目前,全国14个连片贫困地区涉及的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各地把几乎全部精力放在脱贫攻坚战上,县乡的主要领导干部更是“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领导不调整”,压力巨大。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天字一号工程”,社会各界的财力、物力、人力都集中于此,光是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就耗费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这都是为实现“精准”二字而付出的。然而,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 尽管每个农户的情况千差万别,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但他们往往可以归类,具有共同性。如在分析致贫原因时,可以把其归为因病、因学、因灾以及缺技术、缺资金等。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大病、残疾、智障等)约占30%60%,接近80%的贫困户家庭成员有病患,医疗费用是贫困户家庭的主要负担。尽管目前推行的“健康扶贫”中的大病医疗和慢性病医疗能够帮贫困户家庭分担一些费用,但仍显不足。如果通过医疗体制改革,建立一种“普惠制”的农村医疗体制并逐渐过渡到城乡一体的制度,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扩大“健康扶贫”的覆盖面,则可以自然消除这部分贫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在推进精准扶贫中把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结合起来。

变过去的大水漫灌式扶贫为因户因人而施策,推进精准扶贫政策,这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一项创举。由于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各级政府都在全力推进这项工作。然而,由于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和决策层的高度重视,目前的精准扶贫工作主要是政府在唱“独角戏”,尽管国家也在不断倡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积极从事扶贫开发事业,引导广大社会成员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尤其是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在实践中,看到的仍然主要是政府的扶贫力量。我们调研发现,即使有一些企业参与到地方精准扶贫的实践中,但也被政府主导的滚滚“洪流”淹没。其实,由于减贫工作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不能光靠行政手段、行政力量来推动,要运用市场的手段和方式,依靠市场的力量、社会的资源来推动,必须是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在政府力量的主导下,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发挥社会力量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贫、参与扶贫开发,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最广泛地动员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使社会力量日益彰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第四,把推进精准扶贫与绿色发展结合起来。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行动先导。精准扶贫必须要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尤其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精准扶贫推动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带动精准脱贫。由于精准扶贫针对的是贫困地区农村的农户脱贫,而贫困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往往密切相关,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从我国目前确立的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看,既有生态植被贫乏的地区如西北半干旱和干旱地区、西南石漠化山区等,也有绿色资源富集、自然生态保存较好,但自然生态比较脆弱、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如秦巴山、武陵山、滇西边境地区等。无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如何,贫困与生态环境破坏都密不可分,生态环境破坏往往既是贫困的重要原因,也是贫困的结果。因此,精准扶贫要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科学谋划扶贫项目,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不能为了脱贫致富毁掉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不能把发达地区曾经走过的“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又复制到这些贫困地区,更不能单纯为了脱贫致富把发达地区淘汰了的污染产业再引进来。要结合贫困地区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特点,破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探索在同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攻坚战——生态保护与贫困人口脱贫实现“双赢” 的脱贫新路子,探索以精准扶贫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全新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