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0

徐 忠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经济建设部分的主标题,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

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过去追求的经济规模、增长速度等数量指标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目前,尽快建立新考核评价办法,彻底扭转以GDP增速论英雄的政绩导向和发展导向,有助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地方政府花样翻新的违法违规举债行为背后,正是不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的反映。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走依靠高负债搞建设、拉动GDP增长的老路, 结果“政绩”上去了,隐含的风险也上来了。不改变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屡禁不止的举债担保现象不能根除,由此产生的隐性债务形成的金融风险会逐渐累积。加快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评价体系, 引导加约束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特别是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量力而行、合理融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才能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样,不树立地方政府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就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官员以污染换政绩的冲动,就消除不了以环境换增长的现实土壤。

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容忍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的波动,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更好地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工作,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减少公共投资中的无效、低效投资,切实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到市场出清

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要依靠市场竞争,切实落实“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优胜劣汰,把低质量产品、低效率的企业逐出市场,做到市场出清。僵尸企业僵而不死、退而不出是产能持续过剩、市场难以出清、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直接原因。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推动化解产能,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 要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

同时,金融体系也需要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出清。目前应进一步依法监管,让市场约束真正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职能,通过优胜劣汰,把问题金融机构、僵尸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淘汰出局。不建立有效的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 就不可能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在维护金融稳定和防金融风险的认识上也应有所转变,过度追求短期和局部稳定,会让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反而会导致小风险不处理最终酿成大危机。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有序合规,处理问题金融机构时要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政府部门要成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 必须摒弃以行政命令手段实现“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工作的经济思维方式,更多地强调用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强调用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也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需要政府部门集中精力解决市场失效的地方,承担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基本职责。特别是,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环保、能耗等的监管执法,用法制化手段引导市场行为,通过成本内化减少外部性,为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条件。以去产能为例,政府部门要依靠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比如能耗标准、物耗标准、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安全等减少、淘汰落后产能。对于没有达到的企业,要督促限期改造,以此淘汰落后产能、高成本企业。

以稳中求进的方式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 在“稳”的方面,要统筹各项政策, 加强政策协调;在“进”的方面,要争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 从微观机制、市场机制的角度,把国有公司治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建设等关系理清楚,关键环节有所突破。

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提高公司治理标准、深化公司治理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国有资本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转型、提高经营效率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制度性保障。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方面,要从财权、事权、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 完善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各相关领域的制度建设。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应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探寻房价持续上涨的宏观经济影响以及结构性体制性根源,构建房地产市场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加快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当前,全球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政治上,反全球化思潮涌动,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倾向有所上升,恐怖主义、地缘政治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在经济上,低增长、低贸易、低物价、低利率持续了较长时间后, 2016年年底以来,全球经济贸易有所好转。这有助于遏制民粹主义、遏制逆全球化。总体上,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目前我国是全球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位居前列,正在引领经济贸易全球化,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机遇期。2001年加入WTO 后,中国的各个领域向外资开放, 发现其带来的冲击并没有当初预想的大,金融业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对外开放,中国的金融机构反而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我国需要避免垄断部门的利益及一些民粹主义的思想,尤其是对会计、税收等领域,过多强调了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不足影响了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

同时,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当前,不少发达国家也在进行结构调整。比如,特朗普减税引起国际国内大讨论,为抵消特朗普的税收计划的影响,英、法、德、印度等国已采取或正在制定减税措施。全球性减税必然对我国资本流动与吸引投资、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我国也面临较大的被动降低企业成本的压力。

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国际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也日趋加大的背景下,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实体经济方面,需要为企业创造更便利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经营成本等方面有所动作。在金融领域,中国应需要顺应大势,主动作为,以包容合作的心态,积极适应国际规则, 逐步融入国际金融秩序,形成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良性格局。

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今后三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其中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2018年要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金融调控思路和方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化, 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切实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提升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按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协调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