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0

 

马 峰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在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特殊年份,开启了面向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翻开了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新时代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既涉及千家万户, 也涉及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社会治理制度和体系现代化建设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更是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新时代社会建设新跨越、新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新时代的社会建设,既要让社会安定有序,又要充满活力,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建设走向专业化、智能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服务精准化、精细化,形成中国特色高端社会服务品牌。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发展治理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美好的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靠的是完备、系统、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和综合的社会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在深刻总结新时代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新时代发展任务的基础上提出的系统性社会治理体系建构方案,创新社会治理重在实现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共建格局、共享体系、共治机制,整合各方资源, 调动各方积极性,将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共同推动社会建设、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政府工作报告是“两会”的重头戏,也是政府向人民报告的重要方式。122日下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北京市检察院甄贞提出,社会治理要明确政府权力边界,突出共建共治共享, 提高精细化水平。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指出,“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扩大和与全球经济的融合持续加深,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变化,复杂性也显著增加,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等,都对我们增强经济驾驭能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出了全新要求。”“围绕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创新思路和方法,不断完善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始终在党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和环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新时代面向下一个三十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方面和指标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地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可见,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形成社会治理新格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重点是建构完备高效现代化的治理体系,突破点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驾驭和运营社会事务、处理人民身边社会矛盾的能力,为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夯实社会治理、社会管理的基础。

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谋发展、搞治理既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也是新时代呼应人民需求、解决人民生活困扰的出发点。我们在经历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标准,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时刻,更应该看到当前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的矛盾是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社会治理的对象涉及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诸多方面:教育要公平,就业要充分,收入要提高,保障要健全,社会要安全,发展要稳定,社会心态要健康,国家安全要维护,矛盾要化解,政府服务要到位、及时,社会风气要塑造,社会活力要彰显, 居住环境要优美,人民要当家作主参与治理……社会治理千头万绪, 一头牵着党和政府,一头牵着人民群众,事事涉及千家万户,件件影响万户千家,都是人民群众的身边事。新时代社会治理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社会治理发展和创新的切入点。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明确了方向,定准了坐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社会治理,要增强解决百姓“身边事儿” 的治理能力。百姓的身边事儿是百姓最关心,也是天天遇到的事情, 百姓身边事儿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百姓中的形象,百姓总是透过身边事儿的解决和办理感受党和政府的存在和政策对不对头。政策对不对头,主要是看百姓是哭还是笑。百姓哭,我们就要及时地改;百姓笑,我们就要加油干,人民满意我们就要干得更好。当前,我们处在一个矛盾高发期, 各种矛盾交织,基层矛盾化解和处理也更为复杂,社会成员之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导致社会治理在化解矛盾、排除纠纷等方面还存在治理能力不足等短板,社会管理方式简单化、滞后性还比较明显,百姓解决身边事儿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我们要注重搭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 一是实现政府主导、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机制。政府主导控底线,兜住底,管好公共服务, 尽好公共职能;社会调节守基本, 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发挥社会调节的优质服务功能,以民间组织的协调能力发挥其弥补政府“最后一公里”的补充治理功能,以公益组织的公益属性发挥其社会矛盾“减震器”的功能;居民自治调和谐,发挥居民自治组织的功能和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双功能,人民有当家作主的需求,应通过基层协商、居民协商等协商民主形式消解基层矛盾,让人民当家作主,同时畅通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途径化解居民家庭、邻里之间矛盾,消解社会戾气,增进家庭和睦、邻里和善,以居民议事会、村民议事会为载体,集众人之力破解治理难题, 给百姓以表达利益诉求、发表意见的机会和场合,完善涉百姓身边事儿的社会治理决策参与程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社会治理,要围绕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治理。公平正义是社会最关心、人民最关注的社会发展话题。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给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公平正义需求,尽管跨越时代的共性的公平正义需求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公平正义需求也有其时代的个性特色,温饱时代的公平正义重在解决生存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总体上达到小康时代的公平正义聚焦温饱之上的生活改善问题,满足进一步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代的公平正义重点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社会治理,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劳动力和人才流动。“寒门再难出贵子”是近一段时期社会关注的热点,是社会普遍富裕起来后面对的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其涉及机会的公平。社会普遍择校热的背后,固然有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但也存在对孩子输在起点的担忧。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结构转型的日臻完善,特别是随着社会成员整体上从学历到技能的提高,纵向流动的门槛越来越高,这就倒逼社会成员不断学习,增强技能。但是,社会阶层的固化会导致社会底层的人无论多努力依然无法流动到社会中上层的情况,即“寒门难出贵子”。针对这一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两项十分重要的政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党的十九大直击社会成员和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聚焦人的发展,一方面兜住起点公平的教育;另一方面布局机会公平的就业。两个公平的实现路径在社会治理,政策落实到普通民众身上也靠社会治理。要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作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政策末端,发挥村委会、居委会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作用,完善乡镇、街道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立乡镇、街道教育服务体系,以基层人力资源、教育服务为突破点,促进社会流动的基础动力,保就业、保基本教育,为社会成员进入社会参与竞争提供基本技能和安身立命之本。兜住底线,在基层为社会成员搭建“避风港”,对于因多种原因退出社会竞争的社会成员,要给予其职业教育再培训的兜底服务。对无法参与社会竞争的老弱病残等社会成员要应保尽保,兜住生存、生活底线,不能出现突破社会底线的行为,构建起基层社会治理的防火墙。

二是要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调节和服务机制,改变传统重管理、轻服务,重管理、轻治理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 在解决涉及群众事、众人之事时,要让人民群众在办事过程中感受到公平、公正。简政放权、放管结合重点是服务和政府治理思路的转变,让人民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让人民群众最多跑一次,就是方便群众,麻烦政府,以人民群众的办事方便、少跑路减少群众的怨气,增加治理和服务的和气。总理关注、关心的无证无照经营的管理,对“一关了之”治理方式的“懒政、庸政”的评价,对“阿大葱油饼”的关注,说明传统社会管理格局必须实现向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的转变,让普通群众在日常的管理服务中感受到治理格局转变。要进一步转变工作态度,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建设,将社会治理格局建设推向深入。门好进,要有;脸好看,要有;事儿好办,更要有。不好办事儿,群众不满意,党和政府形象受损,基层公务人员也受委屈。要大家都高兴,重点是理顺办事流程,科学治理、系统治理,提高服务意识,减少管理思维,形成公平正义社会治理新格局,要定好政府的权力边界、百姓的规矩边界、基层组织的活动边界。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时说,政府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拓展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渠道,在与社会良性互动中不断改进工作。

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增强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能力

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精准扶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是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提高风险化解、应对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既要下好先手棋,也要留有后手。

一是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心态影响社会安定,社会心理影响社会态度。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消弭社会戾气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涉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社会心理预期与实现预期的社会现实差距,社会现实感的真实性、存在性会极大动摇社会成员立足辛勤劳动、努力奋斗实现自身价值和获取个人成就动机的积极性,挫败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会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足以影响社会安全的挫败感、相对剥夺感,会对社会和国家未来发展失去信心,是突破社会底线和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的动机源头。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源头遏制社会风险的重要举措。一要加快构建社会基层,特别是以社区、村居为载体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从家庭矛盾化解入手, 化解社会风险。二要健全对社会弱势群体,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空巢青年、空巢儿童的心理关爱,以亲情、乡情、人情搭建心理关爱架构,以最便捷的方式、最简单的形式,尽快将制度建立起来,逐步完善。三要建立心理随访制度,为社会成员建立心理档案, 增强心理关爱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心理服务是专业、科学性服务,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 交由专业机构、专业人士从事相关心理服务工作,实现保护居民隐私与精致服务的结合。

当前社会发展转型速度加快, 发展中一些人被边缘化的现象时有发生,青年在最有资源的阶段,而达不到资源的满足度,出现年龄与物质资源拥有的错配,导致的心理挫败感,贫困家庭面对疾病、天灾的绝望感等,这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我们既要引导好青年人的发展预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加强社会救助,兜住民生底线,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消弭社会心理焦躁、焦虑的产生土壤,将人民的心理预期与发展预期引导到正向发展态势上来,这是治本之策。

二是加快建立社会安全防控体系。首先要加强对自然风险向社会风险传导的阻断机制。自然风险引发的灾难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人类目前的科技对预防自然风险还有较大的难度,在从自然风险向社会传导的过程中,要阻断导致社会风险出现的传导机制,重点是做到灾害及时救援、信息及时披露、谣言及时处理,降低社会紧张、缓解社会危机情绪,减少诱发社会风险的因素,阻断两个风险的交叉出现, 化解矛盾。其次要加强平安中国建设,以落实《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为契机,进一步健全预防犯罪社会治理体系。将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与落实通知相结合, 进一步扫清阻碍基层社会治理顺畅运行的治安因素,将治安与治理紧密结合起来,以治安促治理,以治理建立治安的长效防控机制,还百姓以海晏河清的基层治理环境。

建设新时代高质量的社会治理体系

聚焦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特征、中国社会建设的新特点,新时代我们必须建设高质量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国社会发展正在经历调整阶段,这一调整阶段与中国经济L型走势呈现同步性,新旧动能在经济领域的转换态势,同样传导到社会发展领域。政府、市场、社会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范围内实现有效发展的“三边机制”。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依然存在,其效能也在发挥,但是社会治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新功能,社会的作用更加突出。一系列新经济新业态的出现,社会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结构性就业矛盾的解决一部分要靠社区的转接,去过剩产能中的下岗工人要靠基层治理为其搭建避风港,社会治安的强化、风险防控的加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政府治理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顾及了发展死角,弥合了社会分歧。可以说,社会治理也是生产力,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利器”。

建设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要建立精准化的工作服务体系。精准就是要在社会治理中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服务,这样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更有效率,为人民服务更有水准,百姓问题解决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达到百姓不累、工作人员不忙乱的状态。核心是治理体系智能化、专业化,以“互联网+治理”的形式, 将百姓的治理需求与政府、社会组织的治理供给结合起来,推进治理体系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实现高效配比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设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要建立系统化的治理模块。以项目管理制度为载体,创新社会治理形式和载体,将社会治理问题模块化处理,引入社会治理项目管理机制, 通过项目经理人和项目专员进行专业化的社会治理。改变目前存在的条块分割、多头治理格局,形成模块化一体化的项目制治理格局。以项目经理人的职业素养、专业素养提高社会治理难题的解决能力,不断提高问题经办人员的治理素质和素养,健全标准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块,既能点面结合,又能以点带面,以面促点。

建设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要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库。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人才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高端行业、高端产业、高端服务业等部分,高端管理人才、高端运营人才、高端标准定制人才、高端治理人才供给不足,这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治理困境的主要表现。科学治理缺少科学治理人才,经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还存在。要加快建立以高端管理人才为主体, 专业化、标准化的治理人才培养体系,下沉基层治理,制定标准化社会治理操作流程,改变以经验判断为主的应急式治理格局,加快进入常态化治理格局。

建设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要建立完备的法治体系。要明确政府权力边界,界定社会调节的运行边界和居民的自治边界,统一在法治体系内参与社会治理。以法治体系为载体,建立现代化的社会治理营运环境,以运营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运作模式,强化社会治理的运营能力,将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运营轨道,界定政府、社会、居民的角色。

高质量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要发挥社会治理“定边、稳基”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建立动态化与常态化结合的社会治理运营、运作模式。高质量的经济,要有高质量的管理,更要有高质量的治理和高超的治理能力。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也将日臻成熟和完善,最终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提供社会治理的生产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研究智库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