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香港发展的战略方向与载体

0

胡荣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一国两制”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表明中央对港澳工作的重视,凸显港澳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自然有其角色和责任, 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下的“一国两制”新定位,其意义远不止于经济或金融层面,而是更深层次的、更全面的、更具责任感和光荣感的政治新定位。

融入“五位一体”是新时代香港发展的战略方向

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香港发展指明了方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施政方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 政治建设是根本保证,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 统一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相应地,香港应识变、应变、求变,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全国人民一道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一,通过与珠三角科技产业集群优势相融合,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明确要求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指出了香港与内地合作的发展方向,他寄语香港自觉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的世界一流湾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及贸易中心,在法律制度、专业化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语言文化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将有助于香港发挥在金融服务业方面的传统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也能推动本地金融服务和高端专业服务的有序发展, 进而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融合。

十九大制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也为香港实现更好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更大空间。中央支持香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优势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是“一带一路”和新全球化。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 合作、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是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合作,放到“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大格局中,来统筹谋划和推进的。世界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服务贸易有取代货物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流的迹象, 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高端服务要素加速流动,产生创设新规则的需要。粤港澳大湾区有具备国际地位的香港和内地企业“走出去” 的契机,可以承担起探索新路径、新标准、新规则的重责大任。

世界级一流湾区必然是世界级的金融创新高地。现有的世界三大湾区,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是因为它们内部有金融中心:纽约华尔街国际金融中心、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旧金山的金融业也很发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可以给大湾区经济提供充沛、高效率的资金支撑。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几乎所有世界金融机构都将亚洲总部放在这里。以香港为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培育世界级金融中心,让香港、深圳、广州的金融资源聚合融通, 不仅可以为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内地提供中转站,同时又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为境外人民币提供结算服务,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健康发展。香港和深圳在证券业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可以通过增加上市企业的选择,让企业更灵活地在不同的板块募集和发展资金,让香港的上市公司更加多元化,为企业开创更多的融资管道,也为香港经济注入活力。

近二十年来,全球发达经济体普遍处于振荡和低迷交替出现的态势之中,香港经济显示出特有的韧性,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发达经济体。2017年,借力于全球经济复苏和内地经济企稳回升,香港经济增速达到3.8%。目前,香港经济结构存在着科研成果产业化环节较弱,产业链与中产阶级就业不能有效对接的短板。面对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应打造科技创新的增长引擎,调整优化香港的经济结构,开拓深港合作新格局,推动港深共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第二,通过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港人政治认同。

香港从回归之日起,已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法治精神是香港的宝贵精神财富,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法律渊源。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特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港人政治认同,尽管香港不适用社会主义制度,但必须尊重、认同国家主体依照宪法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尊重、认同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

第三,通过文化建设,强化港人国家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文化的自信,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也不会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以来,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融汇处而闪耀着光芒。“一国两制”包含了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通过文化建设强化港人文化认同,发展文化产业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的有力抓手。香港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不仅具备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凭借香港独特的国际化背景,还可以在内容创新、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大施拳脚。广东省拥有坚实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实际上,以影视合作为代表的粤港文化产业合作起步很早,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与内地合作,香港的工业化拍摄和营销手法创作出来的数百部影视作品,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四,通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融入国家社会建设。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改变,“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香港社会亦贫富差距大、楼价高、租金贵、居住面积狭窄等民生问题,笼屋、板间房和劏房等蜗居成为数以万计的香港居民无奈的选择。这背后凸显的是香港住房供应短缺、供求失衡,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层的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问题。无论是内地人,还是香港人,都不仅在物质上有所需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回归20周年视察香港时所说, “要以人为本、纾困解难,着力解决市民关注的经济民生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少年快乐成长,青年施展才能,壮年事业有成,长者安度晚年, 满足香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第五,通过生态建设融入“美丽中国”。

十九大报告就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部署,“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发展成功的湾区城市不仅都有科技产业发达、文化开放、人才聚集等特征,而且也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独特的自然禀赋,并因此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世界著名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一个严重制约其发展的短板。粤港澳大湾区处于珠江与太平洋交接地带,是生态学上的环境脆弱敏感区域。近年来,湾区内各大城市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愈加严重,近岸海域水质恶化,海洋生态灾害频发。香港一样需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成为美丽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湾区建设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最佳载体

作为“一国两制”下的独特湾区,“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于其他国内外湾区的根本性因素。广东和港澳间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管理模式迥异,政策层面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亟待加强政策协同。通过大湾区建设拓展和深化三地合作关系,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提升粤港澳地区在国家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独特功能,可以说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发展的目的之所在。

这就需要优化现有的合作机制,构建高效能的大湾区治理机制。可以在现有高层会晤、联席会议制度、专责小组和粤港澳合作等统筹机制的基础上,将分属的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和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整合成“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与发展联席会议”,负责大湾区的规划、治理和日常事务的统筹协调,省市层面各自设立大湾区日常工作机构。为了更有效地协调粤港澳合作时出现的政策性问题,建议成立由国务院主管副总理任组长、粤港澳三地首长和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级“大湾区领导小组”。

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根本、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回归20周年视察香港时指出:“希望香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西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推动同内地的文化交流合作。”香港具有中西合璧、文脉相承的人文优势,香港文化的多元性使大湾区建设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方文化创意交流中心成为可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帮助香港市民加强对国情、历史、民族文化的感性认知,以期使香港成为对外交流的参与和传播的窗口、国家“软实力”提升和展示的窗口。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加快粤港澳创意产业发展,就必须增加促进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供给,通过共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文件及实施细则,为文化项目运营、人才互聘与交流培训搭建高质量服务平台,全方位建设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目前,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蓄势待发。香港拥有国际一流的金融服务业和科研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内既有高度国际化的科技巨头, 也有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小微企业, 区内各城市科技园区和制造基地各具特色和竞争力。大湾区建设应当以科技产业协同发展为突破口,全力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战略对接, 通过港深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加速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大湾区在金融服务、科技产业、航运物流业和制造业的优势。打造创新要素聚集、科技产业发达、创新生态优越的世界级科技湾区。支持广东设立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利用港澳的金融资本来实现科技项目产业化。强化香港和深圳的通信技术优势,形成国际化的互联网产业集群,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打造世界级科技湾区要靠创新人才的智慧,在边境通关、关税制度、市场准入等制约港深合作深入发展的问题上,可通过借助大湾区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制定粤港澳湾区的国际化人才引进政策,实现专业技术资格资质的互认,研究解决粤港澳交通互联互通和快速衔接问题,为参与大湾区科研合作项目的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提供通关便利。

在社会民生领域,优先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合作。在发挥香港的既有优势基础上,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和世界级诊疗基地。对在大湾区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制定包括税收、社保等方面的福利可携性政策以及双方的制度衔接规定,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实港澳居民的同等待遇。对在大湾区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实行同等的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机会、公积金缴纳、税制税率、购买住房资格等待遇,最终实现符合条件的大湾区居民享受同等社保待遇。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建设方面,大湾区城市群山水相连,同处于珠江口生态系统,拥有共同的海湾、共同的海洋资源,是自然的生态环境共同体,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环境影响的关联性,决定了在生态环境方面休戚相关。迫切需要加强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广普及清洁能源,严守沿岸生态红线,提高粤港澳湾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 优化沿海地区环境。粤港澳在共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政府之间的合作已颇有成效。今后更加需要通力合作,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