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振兴需解决三大矛盾

0

马健瑞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当前,东北经济增速的断崖式下滑发生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既具有经济增速趋势性下行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东北因自身体制机制、文化传统等特殊因素造成的独特特征。东北经济困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之痛的典型代表,振兴东北也成为当前历史阶段均衡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从根本上说,振兴东北应当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活各生产要素的市场活力,建立更加有效的产业体系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打造更具活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东北经济发展呈现三大矛盾

东北经济结构失衡、动力不足的问题早已有所显现,振兴东北也一直获得了中央、地方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自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中央政府就开始不断地给予东北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之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东北实现了短暂的经济高速增长。其间,虽然东北经济增速并未显示出与其他地区明显的差距,但东北经济结构失衡却进一步加重。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之后,东北经济已难以适应突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从而重新下滑跌入低谷。总的来看,东北经济发展困境主要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矛盾:

(一)外部大力支持与内部转型缓慢之间的矛盾

2003年开始,中央针对东北经济振兴的短期、中期、长期政策、方案、规划近20项。2016年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委,提出新一轮东北经济振兴的“三年滚动计划”方案,其中涉及体制机制、结构调整、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四个方面137项工作,以及对重点工作的配套项目127项,可见支持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但在如此支持力度之下,东北GDP增长率从2011 年开始却突然下滑。2017年上半年,辽宁、黑龙江、吉林GDP增长率更是集体进入全国倒数前五名, 分别为2.1%、6.3%、6.5%,均未达到6.9%的全国经济增速。从东北三省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来看,改革开放到2003年第一轮东北经济振兴再到2011年新一轮增速下滑,二产占主导地位的趋势基本没有变。虽然从近年来的数据上看,三产比重有所上升,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从相关实际数据分析来看,东北三省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实际上是二产生产能力下降所导致的经济结构被动式调整,而东北三省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明显提升。

(二)科研资源丰富与创新能力较弱之间的矛盾

东北拥有258所高校,其中黑龙江82所,在全国排第16名;吉林60所,在全国排第23名;辽宁116 所,在全国排第9名。东北三省拥有985211高校11所,科研院所49 所,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数量及每十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量皆名列全国前茅,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人数占6岁以上总人数比例:辽宁为16.9%,吉林为13.2%,黑龙江为13.3%,除辽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3%)以外,其他两省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良好的创新基础,但是一直以来,东北地区创新力排名不但没有占据全国领先地位反而还在持续下降。根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在全国31个省区市综合科技创新指数排名中,辽宁排名13,黑龙江排名14,吉林排名第19,且东北三省科技创新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研资源丰富,但创新能力始终较弱,这是东北经济发展的另一大矛盾。

(三)产业发展与高端人才外流之间的矛盾

东北高端人才外流一直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比较受人关注的一个方面。2010年至2015 年,东北三省净流出人口约为24万人,其中大多数是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2001年至2006 年期间东北某汽车集团下属汽车科研院所人才流动为例,2006年后原本有着800多人的汽车技术研发队伍科技人才更新比例达80%,而且流出人才中只有不到10%是在找到合适继任者后才离开。也就是说,该汽车集团积累多年的人才财富五年时间损失了近八成。一般情况下,五年内企业人才流动在5%之内属于正常,超过10%则说明企业内部出现较大的变动或是存在较多的问题。这种大量的人才流出对民营汽车企业是机会,以高工资低成本引进人才,实现研发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而央企的人才培育成本却血本无归, 成为人才培育的摇篮,导致“招人— 培育—走人—再招人—再培育—再走人”的恶性循环。根据2016年各省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黑龙江省2016 年全省高校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人数为114988人,占53.03%,到省外就业人数为37405人,占17.25%;吉林省毕业生省内就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50.98%;辽宁省各市共接收省内高校毕业生18.2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3%。相比于2016GDP总量全国排名第一的广东省本地就业94.64%的比例,东北地区人才外流情况之严重可见一斑。在东北经济振兴、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的背景下,大量人才外流与产业发展需求呈现出巨大的矛盾。

体制原因是三大矛盾核心焦点

东北困境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痛点,三大矛盾只是在东北振兴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表面问题,究其根本,东北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其自身相关体制问题上。

一是政府体制。东北地区的政府体制,尤其是其“隐性体制” (刘世锦,2016)是东北产业转型缓慢、外部资源利用效率低、自身资源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经济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就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而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一个人产生不同的激励,从而导致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囿于体制约束,一方面,东北地区政府受计划经济体制思维影响严重, 对市场经济过多干预,行使政府职能过程中经常出现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东北地区政府倾向于培养大型国有企业,产业政策主要针对制造业、重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论是政策支持还是发展理念,相对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都较为落后。另外,基于这种政府政策倾向的影响,东北地区高校毕业生择业也趋向于传统产业。以“隐性体制”最为严重的黑龙江地区为例,根据《黑龙江省201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前三位的分别为:制造业(15.1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35%),建筑业(10.80%); 毕业生单位性质流向分析显示:毕业博士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前三位的分别是:高等教育单位(51.04%)、科研单位(13.19%)、国有企业(9.46%);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前三位的分别是:国有企业(27.61%)、灵活就业(21.42%)、私营民营企业(1 8 . 8 7 %);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前三位的分别是:灵活就业(41.16%)、私营民营企业(35.88%)、国有企业(11.34%) (表1)。可见,留在东北本地发展的高端人才倾向于去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就职,而东北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难以发挥高端人才的科研优势,这也必将限制创新优势的形成,难以形成东北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这种人才供给和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的就业供需模式和就业结构,将进一步加深东北产业结构失衡和人才外流等现象。另一方面,东北地区政府行政体制弊端导致创新成果转化难、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审批程序繁琐、审批时间过长且“隐性体制”挤压企业投资收益,致使技术孵化、转化和转移难以及外来投资对东北地区投资环境评价不高、投资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不强。

二是国有企业体制。东北地区是国资国有企业重镇,国有企业体制机制运行直接关系到整个市场的体制机制运行。东北地区过去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带动,其产业结构基本由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决定,即使存在一些民营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也是为国有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等上下游产业, 加深了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而在面对经济发展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也在思考和寻求改革与转型的方法和路径,但受区域环境、地方政府政策影响,尤其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缺乏企业家素养和企业家精神导致寻求发展观念和思路转变的动力不足、能力不适应,依旧在等政策、要政策、依赖政策、享受政策优惠、等待政府扶持,旧的发展观念不减反增,导致区域内创新、创业动力不足。这种体制机制及文化观念,致使东北一直以来以国有企业为重,民营经济发展落后、竞争力不强,产业转型缓慢、结构单一的经济困境难以突破。而民营经济发展落后和国企盈利能力下降带来的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和发展预期下降,又难以留住人才,导致产业升级缓慢和人才外流的恶性循环。此外,在高速发展时期,由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量大,国有企业自身即使意识到体制矛盾和传统产业的竞争劣势,但为了满足短期需求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放弃了长期的结构调整和改革的窗口期,错过了产业转型、结构升级的良好时机。东北地区的企业、政府工作人员在转型初期对市场经济的重视程度不够、市场经济观念不足、服务意识差,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转型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是市场体制。东北是我国最早进入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一直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刻,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对落后,区域资源配置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行政手段。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不论是单一省内还是黑、吉、辽三省之间,普遍存在区域内资源流动受限、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信息交流渠道少、障碍多,一些专利、研发成果缺少与社会资本的对接渠道,在短时间难以顺利形成产业化。更深层次上,市场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受限,民营经济介入力量不足,难以有效激发市场活力,致使行业创新能力不足。市场体制障碍造成了东北地区科研资源的内部转化率极低,使得东北地区科研资源丰富但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却很低,进而表现为整体创新能力弱。加上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弊端,东北地区整体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发展落后、企业发展前景模糊、公司利润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所需的人才。

解决三大矛盾的对策建议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新时期的发展战略目标。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 东北振兴要抓住这一时期的历史机遇,吸收上一轮振兴的经验教训, 弥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失误, 找准问题的症结,从根本上解决新东北问题。

(一)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放管服结合做好政府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力量

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在于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市场监管。宏观调控职能旨在弥补市场失灵问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以及市场监管职能主要在于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基础设施环境、制度环境等宏观环境。目前,东北地区政府职能呈现明显的错位、缺位现象,对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干预过多,而对制度环境、市场监管等产业发展所需的软环境建设力度不够。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不可能自然形成,只能通过政府自觉、理性地去推动和创造。建设服务型政府,优质高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形成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放管服结合做好政府服务工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行为导致的过高的行政审批成本和时间成本。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已成为东北地区目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加快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培育更多竞争力强大的市场主体,从外部倒逼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东北产业结构落后主要是由于其经济发展太过依赖国有企业, 而国有企业内部改革步伐缓慢,体制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一提到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似乎是计划经济的代名词,其“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发展模式,基本为国有企业员工提供了“从出生到坟墓”的社保体系。陪伴终生的社保体系本是好事,但是由于国企激励制度不足,隐形门、玻璃门现象严重,导致员工创新积极性不高,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不强,这不仅加大了本就产能过剩、负债经营的国企负担,而且长期的福利待遇培养了国企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性,也加大了国企改革的难度。东北地区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尤其缺乏能与国有企业相竞争的企业,而依靠国企改革成功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实难度很大。因此,需要加快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一方面提升民营企业对于科研成果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提高东北整体创新能力,以创新带发展,打破东北产业低端发展的恶性循环链。另一方面优化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渠道,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从外部施予国企改革压力,利用市场机制淘汰过剩产能和落后企业,弱化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而打破产业结构单一、落后的局面。

(三)充分借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经验,促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东北三省之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东北问题是区域性问题,东北三省地理位置、文化特征和经济结构都有很大的共同点,推进三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产业联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助于提升东北地区竞争力, 进而实现东北整体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东北可以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成功经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验、市场经济改革经验,将东北打造成为另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经济圈。另一方面,东北地区可以利用接收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引进、培育与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制造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解决东北科研成果转化低、高端人才外流、企业缺乏竞争优势、产能过剩等问题。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同时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家知名高校,有着较强的科研实力,具备再次腾飞的基础条件。东北要依托自身优势,提升三省区域分工水平,打破三省之间政府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障碍,整合三省优势资源,推动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协调、同步发展,构建区域联动发展模式。

(四)把握当前“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大机遇,促进东北地区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民营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结合国内外发展大局提出的对外开放大战略,东北地区近邻俄罗斯、蒙古国、日本、韩国和朝鲜,占据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前沿地区。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的良好开放环境和优惠政策,东北地区可以借助于世界生产和贸易体系的重建,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和开放质量,寻找外部增长动力。目前,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日本、韩国互联互动的市场发展空间大,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东北要把握好这一重大战略机遇,积极融入战略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欧亚同盟战略”、蒙古国“草原丝路战略”的合作,发挥自身制造业优势,以国内外制造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促进东北优质富余产能和产品走出去,加大东北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打破外部大力支持和产业发展落后的僵局。

在新时代,振兴东北要顺应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势,既需要进一步深化东北地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更加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也要把握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机遇,积极融入新的世界经济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国研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