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产业升级

0

唐明荣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一论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广西非常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不断向实体经济聚力、发力,坚定不移把实体经济抓上去。2017年广西工业增加值达7663.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工业产业增至10个,其中汽车、电子信息等7个产业超两千亿元,食品产业突破四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50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超过50%

柳州作为广西的工业重镇,一直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柳州将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根基,提出了“实业兴市,开放强柳” 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振兴实体经济,通过重点抓好制造业,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实业体系。初步统计,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93.3亿元,增长7%;全部工业总产值5077亿元,增长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44.2亿元,增长5.5%),工业利税增长13.6%,工业利润增长38.7%

咬定青山不放松,思想上真正重视实体经济

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我国经济规模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 但人均GDP仍然相对落后,这就是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集中表现;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的矛盾和问题又凸显出来,这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集中体现。

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如何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上。客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前在我国工业全部22 个大类中,纺织品、电力装备、交通工具等七大类行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我国经济仍存在总体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要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尽快实现增长模式从传统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提升,从要素驱动转到创新驱动。柳州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曾经因为大胆改革,重视实体经济,取得过辉煌的业绩。改革开放初期,柳州的实体经济门类齐全,蓬勃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是一个有着近2000家工业企业、产业门类齐全的工业城市,“柳州制造”声名显赫,有“广西制造看柳州”之称。后来在珠三角轻工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柳州市的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只余下“八大金刚”,但此时仍是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工业总产值超百亿的城市。随之而来的“七一九特大洪水”,以及对发展实体经济主导思想上的放松,柳州实体经济再次遭到重创, “八大金刚”逐渐萎缩为“三大支柱”。使柳州也从改革开放初期仅次于广州的华南第二大工业城市、大西南的交通枢纽,退缩为广西一个普通的地级城市。当前,柳州经济新动能再次处于从量变逐步向质变转化的关键转折期,面临着再次崛起的新机遇。但在实体经济发展上,也面临一系列突出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创新及产业融合发展的诸多约束,为此必须要把柳州发展放到全区、全国大局中谋划,找准柳州发展新的时代坐标,既为广西、国家全局战略的实施作出积极贡献, 又通过国家、广西全局战略的实施促进自身发展,加快建设广西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的核心枢纽,建设广西面向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实业引擎,建设广西“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开放高地。

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振兴实体经济是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部分专门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对于柳州来说,如何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高效流动, 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大有文章可做。要继续把“降成本、兴实业、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狠抓各项政策举措落地生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柳州市的工业转型升级。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支柱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推动汽车产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多元化结构升级;着力调整钢铁产品结构, 加快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发展;积极推进以柳工为代表的机械产品及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化、集成化、机电仪一体化改造,加快向智能机械产品转型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延伸产业链,提升化工、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竞争力;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以及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百年老店、铸造百年品牌、夯实百年基业;要深化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要推动互联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电商柳州”建设,加强与国内知名的第三方平台深入合作,结合柳州支柱和特色产业,以大宗工业、特色农产品为主,大力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活跃农村电子商务,努力打造具有柳州特色的地方知名电子商务平台。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造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柳州作为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61.7亿元参与城市建设, 新增金融融资总量516.1亿元,增长7.2%;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9%9%,全市金融机构增至91家,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达22家。必须积极规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着力打造区域性产业金融服务中心。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利用城镇化基金、企业债券、农业产业基金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要做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柳州作为全国百强城市,上市企业数量实在太少,与城市的实力和品位完全不相称,为此必须要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支持花红药业、双英股份、欧维姆、方盛集团等企业申报IPO,努力实现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的新突破。

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坚决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营造诚信安全金融生态。要结合柳州实体经济的实际,大力建设区域性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体经济打造宽松的融资环境:一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由市政府出资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问题。二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政府出资并吸纳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入风险投资机制,扶持新兴技术企业、高科技企业发展。三要与有资质的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产权、股权交易平台和金融产品交易平台,拓展企业融资的新模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金融投资集团取得基金、信托、保险等金融牌照,积极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四要积极打造源头活水,引导金融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推动资金更多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五要加快建立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利益联动机制, 加快发展各种自担风险的区域性小型金融机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村镇银行等金融主体,服务广大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发展。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防止经济“脱实向虚”

最近以美国为主的许多国家掀起了新一轮减税浪潮,柳州也要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和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也要激励企业自身内部降本增效:一是正确认识营商成本的比较关系。企业的营商成本是包括税务在内的一系列综合成本,现代经济越来越全球化,各种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一个地区的营商成本是企业是否投资的决定因素,实体企业对营商成本也最为敏感。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地区的营商成本不能再做纵向比较, 自己与自己比降低再多都没有太大的作用,必须进行横向比较,营商成本要比别人低才能吸引投资,促进发展。二是大力推进清费正税改革,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率,全面落实服务业“营改增”,提高直接税比重,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三是加大财税信贷等优惠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抵扣、贷款贴息、加速折旧、技改补贴等多种支持方式,支持实体企业的生产制造与研发活动,增强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四是促进企业降本增效,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组织和新流程等,加强管理创新,提高实业投资回报。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脱实向虚”倾向愈演愈烈,不但导致金融风险与日俱增,也使得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产业空心化”挑战。目前制造业“脱实向虚”问题严重:工业民间投资持续下滑,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投资效率下降,制造业领域内众多上市公司涉足房地产行业,目前国内A股中几乎一半上市公司涉足房地产领域(房地产行业中的建筑业是实体经济,炒房则是虚拟经济),如格力、海信、海尔、美的等家电行业龙头企业更是分别在1991年、1995年、2002 年、2004年就成立了房地产公司, 柳州市的柳工柳钢也都涉足了房地产领域。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雅戈尔,目前已经放弃制造主业,专攻房地产投资。2015年,该公司房地产营业收入超过98亿元,是传统服装业务收入的2.2倍。制造业“脱实向虚”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制造业成本持续上升,部分地方出现“去工业化”倾向,货币供给量增速过快,等等。为此,必须降低制造业成本,提升实体经济盈利能力;推进金融业供给侧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制造业的能力与水平。当前特别要正确处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要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尤其要防止资本过度流向虚拟经济,造成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空心化”。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也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如同皮和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抓住产业重点,实现实体经济局部率先突破

柳州作为三线城市,经济总量不大,可用财力少,经济实力有限,要建设战略支点的实业引擎, 提升柳州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对发展实体经济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理解中央和自治区的意图,抓住产业重点,实现汽车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局部率先突破:一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支柱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 推动汽车产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多元化结构升级,调整钢铁产品结构,推进机械企业进行智能化、集成化、机电仪一体化改造,提升化工、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竞争力。二要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引进、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全面加快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建筑产业化、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产业示范基地,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三要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近年来,柳州市三产比重不断加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为了打造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地,必须深入实施“服务业发展十大工程”,必须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产品后市场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等,必须深入推进旅游名城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电商柳州”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柳州特色的地方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四要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发展涉农产业;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加快水果、茶叶、水产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 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优化发展环境,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近年来,柳州相继出台了“8个一”等振兴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 狠抓中央减税降费政策、自治区降成本41条和新28条政策落地,仅2017年就减轻企业各项税费73.2亿元。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制定实施汽车机械零部件再升级改造等举措,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提振了企业家的信心。当前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市场体制机制,打造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保障实体企业在公平公正环境中赢得竞争力:一是营造崇尚实业的氛围,出台具体政策,鼓励工匠成长和创新,建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让制造业人才得到尊重,让肯下苦功夫的实干者得到应有回报,让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更多地向实业聚集。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全面落实“1+5”政策文件,尽快开展县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深入实施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逐步建立法治化的市场体系,打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实体经济合理流动的通道。抓好国企国资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属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资产结构,优化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提高经营性资产比例,增强九大集团公司“造血”功能和运营能力。四是优化制造业发展的营商环境, 提振民间投资意愿。要针对国家统计局柳州调查队反映的柳州投资环境和投资满意度下降问题,制定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改措施和评价机制,切实提升投资环境满意度,提振投资者和企业家投资信心,让更多的先进制造业、生产要素、人才集聚柳州。要以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 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 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完善财政资金统筹管理机制,加强政府债务限额管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抓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实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等领域改革。五是围绕政务、市场、基础设施等企业关心的问题,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建立统一透明、有序规范、责权明确的市场监管机制,强化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推动企业做强新制造、发展新服务、创造新供给。六是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与建设。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强化互联互通。加大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重点民企的招商力度,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合作。促进柳来河规划、交通、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建设。实施新一轮加工贸易倍增计划,争取柳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启动建设。支持上汽通用五菱、柳工、欧维姆等企业海外布局发展。抓住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的机遇,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