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推动质量变革

0

 

付文飙 王 禾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都着重关注于增长的“量”, 而忽视了增长的“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诸如自然环境退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国和最大的货物进出口国,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我国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路径作出的最新论述,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路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什么是质量变革

关于质量变革的定义,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表述,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看到,对质量变革的解释主要有以下表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质量变革,包括通常所说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各领域、各层面的素质。这是一场从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节的全方位变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鹏认为“质量变革是指形成产品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活质量提升、强化的重要管理体制、竞争机制和企业经营激励,并以全面质量提高为基础,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人才资源”。笔者认为,这两种表述各有特点, 但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对质量变革的含义进行更为深入的探析。

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的重要内容。在这三大重要变革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既包括通常所说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也包括提高国民经济各领域、各层面素质;效率变革是主线,也是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要求破除制约效率提升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动力变革是基础, 在我国传统动力减弱的背景下重新培植经济发展新动力新优势,将传统要素驱动力转变为创新驱动力。三者相互依托,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由此形成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质量作出了重要论述, 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寄予了殷切希望。新时代赋予了质量变革更加丰富的内涵。

质量变革是发展理念的变革。理念的创新是发展的前提。朱兰博士说过:“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质量将成为和平占有市场最有效的武器,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也是质量升级的过程。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政府往往都会把质量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来实施。上个世纪,德国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质量政策,日本实施质量救国战略, 美国出台质量振兴法案,韩国成立“国家品牌委员会”等,都是基于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变革的产物,都把质量作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解决之道。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传统的发展动能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经济增长转向更多地依靠消费、服务业和国内需求,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中国经济已经步入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新阶段。

质量变革是发展路径的变革。质量变革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 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供给体系产能十分强大,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生产能力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生产能力中有大量过剩产能;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新变化,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一些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优质农产品依赖进口,高端服务业也不能满足居民需要,这些是我国经济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只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才能适应新的需求变化,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

质量变革是发展目标的变革。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领域,扩大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二是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在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后, 人民追求质量更高的生活,这些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比较起来,我国一些领域的生产力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甚至差距还比较大,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社会供给上还有许多差距。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矛盾是前进的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就是要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体验感。

如何认识质量变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需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全面提升国民经济各领域、各生产要素的素质。

质量变革,需要以创新发展作为“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快速增长,201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达到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9%,这一支出占GDP比重为2.15%,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提升至57.5%, 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第20 位升至第17位,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正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进入“三跑”并存、领跑并跑日益增多的历史性新阶段,在若干重要领域开始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创新与质量,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 没有质量的创新不是成功的创新, 而缺少创新的质量也不能成为高水平的质量。正如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所言:“我们要用望远镜看创新,用显微镜看品质。因为创新决定我们能飞得有多高,而品质决定我们能够走多远。”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站上了新起点,我们要大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环境,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推动创新要素的流动和聚集,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为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

质量变革,需要以协调发展作为“节拍器”。习近平总书记说: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GDP跃升到82.7万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4%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2%,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5%,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1.6%,比第二产业高1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比第二产业高22.5个百分点;全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3.71%。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增长新动力正在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肯定成绩,发现不足,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发展质量还不够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内生动力还不够足、实体经济还面临不少困难、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金融财政领域还潜伏不少风险隐患等问题。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我们以推动质量变革为抓手,协调好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提供高质量供给与淘汰落后产能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的关系,协调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要着力推动各区域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促使各类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进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质量变革,需要以绿色发展作为“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年,我国在经济实力实现跃升的情况下,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在监测的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29.3%,比2016年提高4.4%。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城市年平均浓度比2016年下降5.9%。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强调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质量变革有没有成效,不能仅仅以经济发展得好不好,高新技术使用得多不多,产业升级的程度高不高作为评判标准,而要把生态因素作为“一票否决项”,不能以透支环境成本来换取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加快全方位绿色转型,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文化,培育绿色消费体系,建设绿色交通、绿色休闲、绿色餐饮、绿色住宅等生态产业,使绿色发展真正成为人们提高生产、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

质量变革,需要以开放发展作为“加速器”。习近平总书记说: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来越大”。2017年,我国全面开放实现新跨越,货物进出口总额277923亿元,增长14.2%,创历史新高;部分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和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保持良好增势,如出口汽车增长27.2%,计算机增长16.6%,医疗仪器及器械增10.3%,表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国际竞争新优势逐渐显现;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35652家,增长27.8%,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8776亿元, 增长7.9%;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66亿元,增长11.3%。中国产品之所以行销全球,质量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只有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能赢得全面发展的主动和建设质量强国的主动。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领域,更加注重对外资搭载的先进技术、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市场机会的消化和吸收,推动我国企业以高品质的产品供给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要深化质量技术与标准体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和区域性质量标准和规则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质量标准领域的议程设置权、规则制定权和国际话语权。

质量变革,需要以共享发展作为“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说: “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 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共享发展既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发展的落脚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推动质量变革,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质量变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国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要创新质量治理模式,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参与质量、人人享有质量”的良好氛围,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加快形成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治理体系。要以质量变革,更加坚定中国产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如何推动质量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既包括宏观的经济发展质量,也包括微观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最终要落到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上。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工作主线,以弥补市场失灵、营造公平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等为目标,切实开展好质量提升行动。

在宏观层面上,一要全面推动质量理论的研究。要从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出发,深刻认识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的关系和作用,加强宏观质量理论研究,特别是质量变革理论研究,着力为以增强质量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念探寻有效的理论支撑。二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质量变革的评价体系。探索构建新型质量统计评价体系,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状况的可观测、可分析、可考核,促进质量持续改进和效益持续提升。努力创建质量维度的产业结构分析新方法,科学定义高中低端产业结构,精准表达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和路径,引导各类资本加大质量投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张纲, 2018)。三要加强对质量变革的政策引导。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地方、基层和企业的需求,深化产权保护、国企国资、土地、财税、金融、社会保障、政府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减少对经济活动特别是产业升级方向、方式以及产业优胜劣汰与重组等的直接干预,为质量变革提供更好的宏观政策支撑。四要着力构建新时代全方位的质量工作格局。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质量共治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

在具体举措上,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引导推动各种创新要素向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端流动和集聚, 切实支持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第三代移动通讯、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新兴战略产业。激发企业主体的内生动力,确保生产要素的合理有效流动,主动退出低效要素、投入高效要素,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实现从“减量提质”到“量质双升” 的转变。二要切实维护好市场秩序。探索建立符合新发展阶段需要的综合执法体系,探索建立产品质量分级制度,依法依规实施更加严格的市场监管,加强打击假冒伪劣工作力度。要着力打破垄断、鼓励竞争,重塑优质优价、优胜劣汰的市场运行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和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为质量变革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支撑。三要全面激发质量创新发展的潜力。创新质量管理工具,积极采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将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管理等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改造提升,积极开发追溯管理、供应链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等适应新业态需求的质量管理工具,打造中国质量管理“工具箱”,服务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中国品牌”, 加强品牌建设的国际交流合作, 培育一批能够展示中国质量创新形象的知名品牌,发挥品牌对行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四要进一步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融合发展,保证中央、省、市、县四级质量基础设施系统的完整性。密切跟踪和研判国际单位制量子变革发展趋势,构建以量子计量为核心的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大力推进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服务领域实施标准升级工程,推进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 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工程。加快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国家级质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以质量提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为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国家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