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到了爬坡过坎的艰难时期 ——2018年春节家乡调研

0

 

韦大乐

今年春节期间,笔者利用探亲机会对安徽省某县山区几个乡镇进行了进村入户调研。经过实地走访,看到了乡镇农村面貌这几年的惊人变化;通过和镇村分管领导、扶贫干部和贫困户分别座谈,听取了几十位贫困群众的心声,收集了一些产业发展促进脱贫的材料,看到了贫困村发展面临的困境,了解了县贫困山区库区群众摆脱贫困渴望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调研的基本情况

调研中,绝大多数贫困群众非常拥护党的扶贫政策,特别是对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政策感念不忘,认为解决了自己的最大困难;充分肯定扶贫工作队的工作,对远道而来的帮扶人员感激有加,对安排如期脱贫均表示愿意;部分热心群众对改进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也有少数贫困群众对前期扶贫工作实际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提出了异议、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就调查的材料分析,当前制约县扶贫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人的因素

1.贫困群众。在走访村子里, 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的人很多,都在全村人口的50%以上,留守的大多为爷爷奶奶或带孩子的半边户(即夫妻俩一人留守一人外出打工),受访贫困人口具有以下共性:首先,普遍年龄偏大,平均在50岁左右(在校学生除外),并且身残体弱者居多,在受访者中占比高达60%。其中,乔木寨村朱河组张某一家就是典型:全家五口人(父亲三个月前肝癌病逝),母亲精神病,丈夫务工伤残,长女智障,小女患癫痫病。其次,受访者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据统计约90%只有小学及以下(文盲或小学未毕业) 文化,对发展产业提高收入改变现状的想法很迫切,但对种养什么如何种养认识很模糊。第三,大多数人对扶贫政策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问三不知。据调查,原因并不是扶贫工作队和村里没有宣传,而是他们对这些条款根本就理解不了, 更无从谈记住了。很多人对于自己已经享受的扶贫项目语焉不详,少数人记得住卡上补了多少钱,至于钱是怎么来的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更有甚者,他们对政策作片面性解读,不看前提,只看结果;不看自身实际,只看别人得了多少, 认为只要自己是贫困户所有的政策我都该享受,对标时把政策上限作为自己最大、最后的预期。这样势必造成“他们前期期望越大,结果失望越厉害!”从而造成对扶贫工作的不太满意。第四,思想落后, 不以贫穷为耻,反而认为党的政策好,就是要扶我们这样的穷人,越穷得的钱物就会越多;还有少数人没有转变旧观念,认为扶贫就是救济,就该给钱给粮给物,自己只要在家等着就是了;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共产党好,扶贫干部也好, 中央政策更好,因此更不愿脱贫, 担心一旦脱了贫就没有这些照顾了。”第五,极少数人把贫穷的原因归咎为各种外在因素,如缺劳力、缺资源、病残等,不愿从自身去分析原因。有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主观上“坐、等、靠、要”, 生活中“懒、赌、赖、闹”,不把心思用在搞生产谋发家上,成天打牌聚堆瞎聊,浪费大好时光。据了解,有些贫困户家里连棵菜都不种,更不用说养鸡鸭猪牛羊了。某村书记告诉我,他们全村今年共养了八头猪,一头牛也没有。第六, 谋生手段单一,脱贫路上缺乏技术支撑。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人在当今越来越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掉队了,除了传统的农耕技术外,什么也不会了,所以面对好的扶贫项目也“徒有羡鱼情”而束手无策。以上现象在该县山区库区不同程度存在,比较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2.扶贫工作者。该县扶贫工作取得成绩的功劳簿上,应该为乡镇扶贫专干和下派的全体扶贫工作者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下派的第一书记和队长,他们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扎根农村,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大局,“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促发展”,与百姓打成一片,吃住在村,有的每月就回家一次。从入户走访了解民情入手,大力宣传政策;因地制宜, 因户施策,为贫困户发展产业跑市场,跑技术,要资金;与村两委一起,谋划村级发展,为改变贫困村面貌做了大量工作。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百姓对他们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给予充分肯定。

对于扶贫攻坚工作,扶贫干部也有一些困惑与思考:

首先,工作不被理解。一些扶贫干部无奈地告诉我们,尽管他们满腔热情,跑前跑后地操劳,要来了资金和项目,可在流转土地、落实项目、资金分配等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有的是非贫困户出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而刁难阻挠,也有贫困户自身不思发展搪塞敷衍,前者如在土地整合、道路扩建上设卡,后者如扶贫办联系的茶树苗被贫困户领回后长期搁置直到干死,有的虽栽下去了也不再过问,任其自生自灭。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举步维艰,比如,辛苦一年种下的菊花, 因为天气、产量、市场、价格等因素综合影响,效益不是很好, 种植户就会埋怨,失去耐心和信心,甚至毁掉花圃,让前期的艰辛努力付诸东流。

其次,工作常陷于被动。具体表现在:①各种复杂而且频繁变化的表格让村镇两级饱受其苦,群众对表格的反复修改也颇有怨言。据某村出示的近三年的扶贫报表、扶贫明白卡、扶贫手册、帮扶手册来看,有四五个版本,新旧表格之间形式、内容大同小异。每次新表新卡一出来,村镇两级扶贫干部就要“白加黑”“五加二”重新填过, 其工作量之大不言而喻;而且一处出错,满盘皆错,压力之大可想而知。②各级检查对扶贫工作虽有促进,但过于频繁密集也使基层疲于应付。仅以2017年为例,为迎接国检,省里先要进行第三方验收检查;市级为迎接第三方验收检查, 也要先进行督查验收;县里自不例外;还要接待各种互查、调研…… 据粗略统计,一个村一年接受扶贫专项检查至少20次。③政策的调整和执行政策的不延续性也常使扶贫工作陷入被动。如对危房改造的补贴2017年比2016年有所调整,2016 年脱贫的一些贫困户就不干了,非要村里给个说法,任凭你怎么解释,他总认为自己吃亏了,后悔答应脱贫了。反应强烈的是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一开始宣传的轰轰烈烈,第一批申请的也贷到款了,第二批申请交上去,后面便没有下文了。贫困户追着后面催,干部们无言以对,总不能说前面宣传政策宣传错了吧!④过高的“群众满意度”标准,使扶贫干部做群众工作不得不小心翼翼甚至是迁就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少数人胡搅蛮缠、提无理要求,因为你不答应, 他就会以不满意相威胁。

第三,工作压力大。物质贫乏不可怕,远离家人可克服;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各项责任自上而下层层传递压实,但只要尽力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办,有章可循,也不存在大的压力。难的是贫困群众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对扶贫工作认识千差万别,要想让所有贫困群众都满意确非易事: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在派驻工作队、帮扶人、政策扶持上都不平衡,如何统筹兼顾?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差距不是很明显,怎么精准退出与动态调整?如何帮助每一位贫困群众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如何让所有群众理解支持并发自内心的认可扶贫工作?这些都是时刻萦绕每一位扶贫干部的心结。

(二)环境因素

多年扶贫之后,全县现存贫困人口可以说全是硬骨头,受自然环境、打工热潮影响,大多生存、生活条件艰苦,脱贫难度很大。

1.自然环境。很多村自然条件特殊,找不到合适的产业。以寺前镇玉泉村为例,前湖后山,山高林密,平整耕地很少,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前面的花亭湖是全县的饮用水涵养地,严禁垂钓和网箱养鱼, 更不能大力发展养殖业;至于开发旅游,一缺资源,再者山高路窄交通不便。再以库区的塔镇村为例, 原有土地逐渐被上升的水面淹没损失大半,庭院经济如板栗、柑橘、茶叶日渐萎缩,养殖业又由于环境保护被禁止。所以村两委确立了以旅游兴村的战略。目前,又陷入原有公路过窄、想拓宽线路占地又无法批准的困境。

2 . 社会环境。由于山多田地少,每年县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众多,加上不断城镇化、进城陪读等原因,县偏远农村空心化非常严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不再是让人心酸的字眼,已活生生地摆在面前,他们的寂寞困苦让人挂怀。但如何让他们摆脱贫困、走出困境?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因此,如何吸引农民回到农村,留在农村,为他们营造好的创业环境是当务之急。当前,县农村创业总体环境很好,但也有一些地方团伙势力、宗族势力,出于一己私利, 在扶贫产业起步阶段便百般刁难。歪风不除,正气不彰。既不利于农村的和谐美丽建设,更无法确保三万多贫困群众一个不落地顺利走上小康之路!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实地察看和入户访问,发现当前县扶贫工作中成绩是主流, 也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 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待加强。班子是否团结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影响极大,第一书记和扶贫队长是上级下派来的,对扶贫工作负有主要责任;村两委班子是土生土长的、由村民选举产生, 要对村里所有工作负责, 更应配合第一书记、扶贫队长做好扶贫的各方面工作。少数村的一些班子成员“各唱各的调”,明里不争暗里斗;对扶贫工作作壁上观,认为工作做好了是扶贫书记和队长的功劳,自己无份。

2.政策宣传不接地气,百姓对政策的知晓程度低。张贴上墙的、标语宣传的、带领大家学习的都是条条框框,用的是专业术语。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等和贫困群众密切相关的政策宣传, 很少见到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诸如系列漫画、编成通俗易懂的说唱诗歌或演为小品来宣传普及。田家村在这方面做了尝试,效果很好。

3.扶贫表格过多过繁,贫困户档案资料袋里要求放的各种附加页繁琐杂乱,流于纸上扶贫、纸上脱贫的形式,也造成巨大的浪费。某镇仅2017年打印费高达16万元,一个村少的也有2万多。

4.检查督查过多,基层深受其苦。一检查,村里就要分头指导贫困群众如何应对,既浪费人力,也使百姓反感,影响干部的干劲和百姓的信心。

5.百姓的素质亟待提高。如今多元文化搭乘网络快车迅速遍及大江南北,“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加之经济大潮影响,劳动光荣的思想受到冲击,勤劳节俭知恩感恩的淳朴民风日渐消失,部分贫困群众“坐、等、靠、要”, 出现了“缺动力怕失败、缺营养不感恩、缺约束不付出、缺信心唱反调”的不良现象。

6.少数扶贫干部的素质有待提高。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扶贫无疑是变“输血”为“造血”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发展何种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决策者基本是第一书记和扶贫队长。下派干部原来从事的专业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差较大,对农村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自然环境不熟悉,容易“水土不服”。如果仅凭满腔热情,就会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后果往往很严重。

7.产业选择单一,产业规模较小,带动效果不强。全县扶贫产业较为普遍的是光伏发电,村集体大多在100千瓦左右,尚有发展的趋势。按目前保护价0.85/度计算, 100千瓦装机量年可收益六万元左右,村集体收入保障村出列没问题,但农户个体3-5千瓦的规模收益就很小了。如果往后取消保护价, 效益就更小了。其次,因水源地保护和公益林保护,种植养殖业也无法大规模发展。

另外,如何解决历史遗留的村级债务、好政策养懒汉、扶贫大数据库的建设等问题,也是县扶贫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调研、分析和思考, 笔者认为要做到真脱贫、脱真贫, 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从贫困的角度出发, 一分为二,从两个方面发力:内因——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外因——切实营造扶贫良好环境,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通过内因对扶贫脱贫工作的成败发挥重要作用。

(一)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 做好“扶志”与“扶智”工作

当前贫困群众中存在的“懒汉”“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比穷争当贫困户”的不良现象,固然有缺资金、环境差等外在因素,其根本原因还是“不以贫穷为耻”的思想作祟。要改变这种落后愚昧的思想,变“要我富” 为“我要富”,必须做好“扶志” 与“扶智”工作。扶志,就是要培育贫困户强烈的脱贫愿望,让他们有目标,不迷失方向;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有尊严,不自甘堕落; 增强摆脱贫困的意志,有坚守,不浅尝辄止。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扶智,要对贫困人口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人人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找到从根本上拔穷根的办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发动党员送教上门。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宣传力度,让扶贫政策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和开展的扶贫工作、取得的工作成效,通过帮扶干部面对面向贫困户开展宣传,将各类惠民、扶贫政策详细分类,认真制作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彩页发放到户,面向社会广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精准扶贫工作、认可精准扶贫工作、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营造精准扶贫工作浓厚氛围;对于无法理解相关政策的农户特别是老人,可以发动党员上门利用本乡本土的语言一对一解读相关政策,加深理解,消除这一群体对扶贫工作的误解与偏见;各村可以建立扶贫政策宣传群,号召广大农户入群;实时发布有关政策和公示有关扶贫工作进展状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2.给群众上党课。充分发挥村级业余党校作用,利用农闲节假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学习活动,如办道德讲堂、上普及党章党史知识微党课、普法讲座、农业科技知识讲座、电商培训等,让广大群众接受再教育,让他们知党恩,报党恩;增强其政治意识、守法意识、科技兴农意识;重新树立“安于贫穷可耻、劳动致富光荣” 的荣辱观。

3.提供勤劳致富的范本。带着贫困户走出去,看一看别人成功的实例,比一比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心里有刺痛、有触动,才能有冲动、想行动,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4.发挥标杆的引领作用。既要树立正面典型,发挥好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更要树立一些反面典型。如对胡搅蛮缠赖着不脱贫者、阻挠公共事业发展者、只重私利不讲公德者,不能为了追求“和谐” 就一味忍让,不能为了换他一句“满意”就百般迁就,而要加以批评教育,消除他们对周围群众的消极影响,引导其他群众引以为戒, 只有这样,才能使乡风更纯真,民风更淳朴,社会真和谐。

5 . 建立精准退出第三方评估机构。把各村讲诚信有威信的群众代表选出来,由镇扶贫工作领导牵头, 与金融、司法等部门联合成立精准退出动态调整评估小组,依法依规对各村返贫户、拟脱贫户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评估,严格把关。既能避免扶贫工作出现失误漏报,也可以防止少数扯皮户赖着不退,从而提高群众对扶贫工作的信任。

(二)落实产业扶贫,发挥产业引领作用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招,也是精准扶贫工作中促进贫困地区摆脱贫困、提高群众满意度的根本性举措,是变“输血”为“造血”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如何发展产业、促进产业持续兴旺有后劲的问题上,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扶贫产业规划。产业规划要着眼当前,兼顾长远;避免产业过分雷同、恶性竞争;同时要在全县甚至更大范围内做好资源(比如旅游资源)整合工作,形成合力,发挥规模效应。

2.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贫困,是受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诸多因素制约的,产业开发的难度可想而知。近年来,县不少地方积累了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但教训也不少。推进产业发展,首先要明确其经济属性,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及经营能力,不能不顾实际,盲目一哄而上,引进水土不服的产业。

3.重视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要创新机制,鼓励能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4 . 保持小额信贷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小额信贷扶贫政策对贫困户个体产业发展的前期启动和后续推动作用巨大,不能半途而废。

(三)建强扶贫领导班子,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官肯注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扶贫工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村两委班子是否团结, 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能否深度融合, 基层党组织成员是否纯洁,对一个地方民俗经济社会面貌影响巨大。首先,要通过换届选举,把讲政治有原则讲奉献懂技术、肯为大家办事的能人型党员选进班子来,促进村两委班子的年轻化,打造团结型的领导团队。其次,要适当提高村级干部工资收入,使他们的付出与收入成正比,才能更好地吸引能人回乡创业,留住人才。第三,要把扫黑除恶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全力排除干扰村级扶贫工作的不利因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合县全域旅游建设促进旅游扶贫工作。站在全局高度, 规划旅游线路,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等资源,避免各地重复建设造成资金资源浪费。

(五)考核重点要以阻断致贫、推进可持续性发展为着力点。考核是督促和检验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考核指标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对一些短期的、显性的工作考核指数权重应减轻,比如,资金争取、道路水渠硬件建设等方面,由于强势行政部门往往拥有更多资源,而弱势行政部门却苦于无门,导致了不平衡、不公平因素的产生。要重点考核扶贫工作是否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能否建立起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等入手,避免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真正实现精准脱贫致富。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基建物业管理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