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盛世是怎样形成的

0

陈忠海,本刊专栏作家、文史学者,长期从事金融工作,近年来专注经济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历史人物传记8部,《套牢中国:大清国亡于经济战》《解套中国:民国金融战》等历史随笔集6部,发表各类专栏文章数百篇。

对于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来说,盛世是短暂的。盛世之所以来之不易,是因为每一次盛世的到来都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奋斗,考察中国古代几次历史盛世的成因,可以发现其有一些内在的共同特征。

总结得失

刘向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盛世开创者无不深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都特别注意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

汉武帝继位前发生了地方割据势力争夺皇权的“七王之乱”,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险些夭折。汉武帝汲取动乱教训,一上台就大力实施“推恩令”,以法制手段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并及时调整对外政策, 以武力手段解决边防问题,从而一改汉初以来朝廷对内对外皆软弱的被动局面,巩固了政权。

唐玄宗继位前虽然已有“贞观之治”,但经过高宗、中宗、睿宗几朝,尤其经过武则天称帝,内部和外部都积累下重重问题,唐玄宗采用宰相姚崇提出的“十事要说”,不贪边功、广开言路、抑制皇族特权和宦官专权等,通过拨乱反正、革故鼎新,唐朝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清朝初年民族矛盾凸现,顺治皇帝处处维护满人,致使满人骄横、汉人官员对新王朝心存疑虑, 康熙皇帝采取切实措施弥合矛盾, 在南书房引入大批汉臣,乾隆则依靠军机处巧妙分化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及外朝的权力,使满汉矛盾得到了妥善解决。

历经磨难

《左传》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 失其守宇”,晋人刘琨说“多难以固邦国,殷忧以启圣明”,忧患多难可以激励一个志向远大的人或一个不屈的民族更加奋发图强。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攻击匈奴时被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靠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行贿才侥幸脱险,之后不得不向匈奴和亲,用联姻和财宝换取和平。也正因为经历了这样的屈辱,汉武帝继位后对巩固边疆、发展国力才格外重视。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发生内斗,继位的唐高宗李治身体有病,政权渐由皇后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后来废掉了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建立武周王朝, 但晚年发生了“神龙政变”,之后又发生了“唐隆政变”,使政局持续跌宕。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在这样的一片乱局中继位的,因而更加珍惜稳定的局面。

清朝顺治皇帝驾崩前指定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康熙皇帝的辅政大臣,但这几位大臣不能真心辅主,索尼畏事避祸,鳌拜与苏克萨哈犹如仇人,遏必隆庸懦无主见又攀附鳌拜,而康熙皇帝继位当年只有8岁,在乱斗中鳌拜逐渐取得优势,其他3位辅政大臣或身死或被杀,鳌拜成为权臣,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实权,党羽遍布朝廷内外,康熙皇帝冒险铲除鳌拜并取得成功,这一段屈辱经历反而成为大清国重振雄风的新起点。

长期积累

盛世如大厦,不可能建在沙滩上,也不可能突然拔地而起,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出现前都经过一段相当长时期的积累过程。

汉武帝继位前已有“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期间政治上无为而治,经济上与民休息,《汉书》记载,从汉初至汉武帝继位的70年间国家逐渐走向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只要没有水旱之灾,百姓的生活便没有问题,尤其汉文帝、汉景帝在位的41年里,在薄税劝农政策指引下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唐玄宗继位前也有“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期间唐太宗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对内整饬吏治、发展生产,向外怀柔布德、抚定四夷,使隋末以来一度动荡的局势得以稳定,各种矛盾得到化解。《新唐书》记载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只有290人,年末时唐太宗准他们回家办理后事,次年秋天再回来受刑,结果到第二年9月时,290名囚犯全部回来报到,宁肯受死也无一逃亡。

康熙皇帝继位前,顺治皇帝当政18年,其在治政方面虽有一定疏失,但在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上也着力很多,针对清初面临的经济困难,顺治皇帝鼓励垦荒,制定了许多奖励办法,又推行捐资开垦法, 使经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恢复。

理论突破

盛世不是对前代的复制,像王莽那样的复古运动不可能缔造出一个盛世来。“武功”离不开“文治”,“雄才”也需要“大略”来指导,盛世意味着开创,必须在理论上、制度上有大的创新。

汉朝初年实行无为而治,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因此受到重视,这与当时日益加强的中央集权政治需要相偏离, 为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用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为现实政治服务,这一事件成为儒学在中华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唐玄宗继位之初因“武周革命”而引发的思想混乱持续蔓延, 传统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观念开始动摇。为扭转这种状况,唐玄宗亲自为《孝经》、《道德经》、《金刚经》等作注,又让人制定《开元礼》,从理论上和思想上不断拨乱反正,还通过泰山封禅、四时郊祀等活动重构天、地、君、人等秩序,使思想混乱的状况得以改变。

康熙皇帝通过长期对古代思想经典的研习,发现朱子之学是治国安邦的有力手段,于是将朱子理学作为正统官方哲学大加弘扬,雍正皇帝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强化了“天人感应”和伦理道德的作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康雍乾时期才连续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样的著名思想家。

有理论突破作引领,制度创新就水到渠成了。汉武帝曾创造了许多项制度上的第一,如第一个使用年号、第一个颁布太初历并以正月为岁首、第一个开办国家最高学府、第一个设立中朝等。唐玄宗把制度创新的重点放在人事和军制改革、地方行政管理改革以及税赋制度调整等方面,推行了官员考察制、佣兵制、节度使制等新的举措。康雍乾三帝时期推出了一大批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还推行了“八股取士”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但从增强科举取士的标准化和提高效率方面在当时也算是一种新突破。

英才引领

司马迁说“世必有非常之人, 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在此前提下不否认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作用。

史书上说汉武帝刘彻天姿聪颖,很小的时候就尤其爱读前代圣贤和帝王的事迹, 且过目不忘,“至七岁,圣彻过人”,他的父亲汉景帝于是将他原来的名字刘彘改为刘彻。一开始,刘彻并不是太子,经过一番曲折的经历才继了位。掌握实权后他大胆革新、不断突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和创造。

武则天之后,韦皇后专权, 危急关头唐玄宗李隆基挺身而出挽救社稷,与一些朝臣密谋除掉了韦皇后一伙,政变成功后他甘愿辅佐唐睿宗李旦登基。李旦立李隆基为太子,在政治上势力很大的太平公主纠合数十位朝臣在御林军的支持下准备发动新的政变,李隆基先发制人,又将太平公主一党铲除。经过这几场斗争的考验和锻炼,李隆基迅速成长起来,终成一代英主。

康熙皇帝早年亲政的道路也不平坦,所以等到他选择接班人时格外慎重,反复考察比较后才选择了雍正。 当时这件事还没有公开,但康熙皇帝向大家介绍了他的接班人, 说他“ 人品贵重,深肖朕躬”,还说“金刚不可夺其志,心刚毅、止口怒、怀刑法、性舍得”,这些评价不是泛泛给出,而是康熙皇帝长期对雍正观察考察的结果。雍正皇帝继位后,以勤政著称,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据清廷档案所记,仅雍正皇帝在臣下奏折上的朱批就有1000多万字,相当于3部《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大约有10个统一的王朝,但创造出盛世的只有3个, 其他的王朝或短命,或因为在某些方面有短板和不足而没能得到全面发展。盛世虽然难得,却并非可遇不可求。盛世的开创也许是由一定的偶然因素所促成,是一些特定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考察盛世的成因,会发现人的努力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只有“ 人努力” 才会有“天帮忙”,盛世繁荣永远不可能从天而降,坚持不懈的奋斗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