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 全力推进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

0

 

张玉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巨轮也进入了新时代,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的重要关口,高质量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征,天津滨海新区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努力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目标。

不同区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定位,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济体量相对较大,一定意义上引领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研究分析这一群体面对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于全国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滨海新区作为典型东部沿海地区,是国家发展战略和天津经济发展的龙头引擎,曾碰到过或正面临着东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探讨天津滨海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些实践经验, 对东部沿海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滨海新区加快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

改革开放以来,滨海新区围绕着港口核心功能,引进一些大项目、建设了不少工业园区,通过工业园区开发的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积累了雄厚的基础。但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天津港港口开发与城市规划建设不协调、二次产业与三次产业比例不协调、经济体量与人口繁荣度不匹配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限制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转型迫在眉睫,而转型首要的就是对区域发展目标作出战略选择。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重新定位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由工业园区发展理念转到城市化发展理念上来。滨海新区是要建设一座城市,而不是建设一批工厂或是工业园区,真正以城市发展的理念全方位统领经济社会建设。滨海新区的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天津市和国家的认可: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已经明确提出,实施滨海新区与天津市区的双城发展战略,在天津市区与滨海新区之间建设绿色森林屏障,将滨海新区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进行配套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滨海新区也将作为一个城市的概念参与协同发展。

滨海新区在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握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的奋斗目标。

——繁荣,是城市发达程度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决定着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而繁荣首要的是聚人气。

—— 宜居, 反映着城市的社会文明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利度和公共安全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践行。

—— 智慧, 代表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着眼于构建以智能政府、智能经济、智能社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城市形态。

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既是滨海新区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生动实践。滨海新区已经邀请一批国内权威专家高水平编制了2049远景战略规划,把新区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大背景中来谋划,系统解决港产城不平衡矛盾。

发展战略方向的选择——滨海新区全力打造集聚、开放、智能“ 三大经济”

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动力引擎,滨海新区要想实现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的目标,就必须保证经济持续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推进。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滨海新区提出了全力打造“三大经济”:

——第一个是集聚经济。滨海新区原来的发展方式是粗放式的, 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东一块、西一块,每块区域发展饱和度都不够,城市发展的碎片化问题较为严重。这不仅造成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配套服务的完善。针对这一现象,滨海新区提出发展集聚经济,其内涵就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集聚各类高端要素,最终形成产业在某个区域的集聚,方便各项配套的完善,实现集成集约集群发展。

——第二个是开放经济。滨海新区应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改革开放就是滨海新区最大的优势。但时至今日,滨海新区面临的开放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滨海新区要以更深层次、更广阔领域的开放力度,打造全新开放经济优势。重点是把握两个方面的突破:一个是自贸区建设,天津作为第二批3家自贸区之一,通过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增强区域竞争软实力;另一个是“一带一路”建设, 转变传统港口贸易方式,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技术引进来,产品、资本走出去。

——第三个是智能经济。智能经济代表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谁能抢占智能经济发展的先机,就能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发展智能经济的大潮下,滨海新区也有着巨大的需求,尤其是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滨海新区从技术层面到应用层面都有优势。滨海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方面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清华大学(天津滨海)电子信息研究院是亚洲仅有的两家掌握微波芯片检测技术机构之一,同时新区还拥有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和曙光星云服务器等一批自主可控重大创新成果,已经培育出了展讯通讯、科大讯飞、南大通用、奇虎360等一批自主可控领军企业。同时,滨海新区还引进培育发展了深之蓝、一飞智控等一批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无人车等生产制造企业,拥有猎聘网、58同城等一大批互联网大数据创新型企业,并连续两年承办世界智能大会,凝聚智能经济发展共识,推广智能金融、智慧交通等广泛应用。

集聚、开放、智能这三大经济,既体现了滨海新区经济基础的优势,又代表了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引领经济发展方向的三驾马车。

发展战略举措的选择——滨海新区奋力实施深化协同发展、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改革攻坚、创优开放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六大行动”

第一个行动是,协同发展深化行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与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高度吻合,每一项都与新区直接相关,主要承载地都在新区。滨海新区把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积极承接区域总部、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教育、卫生、科研、金融等非首都功能,四年来与40多家驻京央企达成合作意向或签订合作协议,引进北京项目2500余个,协议投资额超过3500亿元,中科天津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纷纷落户,北师大附中、协和医院等一批优质教育卫生资源落地。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是因为滨海新区有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未来科技城、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等一批优质承接载体。比如,滨海— 中关村科技园,它是京津两市推动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一项重大举措,全面引入了北京中关村的创新基因、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叠加并延伸了两地政策优势, 致力于打造京津合作的样板和示范。挂牌1年多,就吸引了427家企业注册,注册资金达到71.4亿元。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滨海新区服务雄安新区当仁不让。主要是发挥距离雄安新区最近出海口的优势,完善交通体系、增强港口功能,努力打造雄安新区的“海上门户”;毫无保留地与雄安新区分享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 支持以雄安新区为核心的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自贸区建设中实现相互协作、共同繁荣。协同发展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还要输出去,引进是为了缓解北京“大城市病”,输出是把滨海新区的产业优势、功能优势、开放优势向京冀两地延伸。目前新区与唐山、沧州的协同发展合作示范产业园已挂牌成立,建成跨境电商集中查验中心、沧州环球购体验展示中心,在京冀地区合作建立10个内陆无水港,京津冀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正式开通。

第二个行动是,产业聚焦升级行动。

滨海新区提出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产业链、世界级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基地、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产业高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制药研发中心。滨海新区具备良好的产业优势,已经形成航空航天、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石化、粮油轻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八大优势产业,这八大优势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占滨海新区的比重超过80%,大飞机、大火箭、大功率机车、船舶重工等众多产品都代表了滨海新区高端制造业的“中国高度”。

这些光鲜的事例和数字背后是滨海新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石油化工、粮油轻纺、冶金等传统产业,新区全面启动智能化战略,并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充分用好各项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打造滨海新区的新支柱产业。比如,依托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瞄准世界前沿,打造以集成电路、操作系统、数据库为核心,以高性能计算、工业软件为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比如,依托一汽丰田、一汽大众、长城汽车、华泰、大众变速器等龙头企业和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支持车企拓展产品系列,积极研发自主驾驶、燃料电池等技术,特别是在下大力量研制氢燃料电池,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等等。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制造业,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而相对于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而言,滨海新区的服务业是短板。这些年来,滨海新区高度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尽管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只有48.6%,但比2013 年提高16.1个百分点,这对于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有的行业在全国也是可圈可点的。融资租赁走在了全国前列,保税租赁、出口租赁、联合租赁、离岸租赁等40多种租赁创新为全国作出了示范。目前,区内聚集各类租赁公司超过3000家,飞机、船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租赁业务分别占全国的90%80%100%, 尤其是1122架飞机租赁业绩,使滨海新区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爱尔兰有4 0 0 0 多架的租赁任务,上海只有70多架)。商业保理成为全国试点,2017年共批准设立保理试点企业400多家,注册资本近600亿元,其中外资商业保理占三分之二,已经成为国内商业保理聚集区。

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滨海新区提出创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定位是以制造业为主, 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滨海新区吸引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引导基金来滨海新区投资,解决创新融资问题,目前政府主导成立6 家天使、创投基金,规模达56亿元;积极引进建设各类创新平台, 推进源头创新,目前已建成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北京大学(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其中一些创新平台在国际上领先,比如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它的“天河一号”运算1小时相当于全国13亿人同时计算340年以上。目前,“天河一号”在线任务量超过1400个,处于饱和运行状态,这是欧美国家级超算中心都很难达到的一个业务规模。“天河三号”即将研制成功,它的运行速度是“天河一号”的200倍,这标志着中国超算研发和应用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届时,滨海新区将首先享用“天河三号”带来的创新成果,广泛应用到产业转型升级中。

滨海新区高度重视科技企业创新, 已累计培育科技企业3 万多家,占天津市三分之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00多家,占天津市近五成。在这些企业中,有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走在了全国前列,全球精度最高的步态识别系统、世界首款虹膜识别智能手机,国内安全等级最高的麒麟操作系统,水下无人机等一批自主核心在滨海新区实现产业化。

第三个行动是,深化改革攻坚行动。

滨海新区继浦东新区成为第二个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高举改革大旗,为全国改革趟新路、谋突破。主要体现在强力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实行了两轮, 并在此基础上,20145月,强力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破解了权力“碎片化”和“公章围城”等顽疾,取得了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大突破。

201712月,滨海新区在功能区体制改革上破冰启航,将7个功能区(三老四少)整合为5大功能区。功能区是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经济总量占全区的四分之三,但各功能区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 资源禀赋也是各不相同的,同时各功能区之间缺乏战略协同,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为战,发展分散化, 形不成合力,攥不紧“拳头”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新区把7个功能区合并为5个,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社会管理职能剥离出来, 新成立泰达街进行管理,彻底给开发区‘卸包袱’,让它放手、放心、放活发展。新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来,还要充分发挥改革效应,新区为此建立了增量激励考核办法, 将功能区干部工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工资,和政府公务员差不多;另一部分是绩效考核工资, 有了项目增量,企业来了,税收提高了,就有绩效工资。

新区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比如,东疆保税港区已经推行了电子营业执照,企业通过手机即可办理,这就由“最多跑一次”向“最好一次也不跑”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实现办照零见面,一次不用跑,让“数据跑路”代替了“企业跑路”。滨海新区这种原创式、特色性改革还有很多,而改革的目的就是在坚持问题导向,激发内部动力的基础上,继续为全国改革发展总结新经验、作出新示范。

第四个行动是,开放环境创优行动。

第一个方面,是滨海新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而实现进一步扩大开放。新区处于“一路一带”的交汇点,既是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北部起点;既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的桥头堡。特别是作为重点依托的天津港,年吞吐量超过5亿吨,在对内联络上,已形成环渤海地区12小时快速通港、华北地区1天通港、西部城市 2 天通港的高效现代物流网络。在对外联络上,已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每天就有近20余次航班直达世界各主要港口,已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通达世界的主要通道。依托这一优势,新区全力推进“全球资源配置窗口”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在滨海新区投资项目超过400个。滨海新区开通国际货运班列,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运货物,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开通的中俄国际班列,从天津港到达莫斯科,全程只有7600公里。而以往东南沿海货物多经过大约45天的海运到达莫斯科,这条班列开通后运输时间缩短到了14天。

“一带一路”既是引进来的路径,也是走出去的通道。滨海新区利用产业发展优势,龙头企业纷纷走出国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仅2017年就新设境外机构38家,境外投资达28亿美元。同时,滨海新区利用政策平台优势,输出成功的管理经验模式,打造综合性经济区,吸引各国企业在当地集群发展。早在2008 7月,由天津泰达和埃及公司合作,启动了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是唯一一个先后受到两任国家领导人揭牌的中国驻海外工业园区。合作区经过近10年的开发建设,已吸引投资近10亿美元, 近70家企业入驻,为埃及当地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成为中国产业园区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走出去”的典范。

第二个方面,是滨海新区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为进一步扩大开放营造环境。天津自贸区是1+3+7+1里面的第二批,是北方第一个,也是目前京津冀地区唯一一个自由贸易区,20154月批复成立,经过三年的实践,175项自主制度创新措施已经基本完成,天津自贸区内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环境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创新经验。在国务院向全国复制推广的两批24项自贸区创新经验和12个最佳实践案例中,滨海新区贡献了10项经验。截至2017年底,区内累计新增外商投资企业近2000家,99%以上通过备案设立。在进口贸易制度创新方面,制定实施全国各试点城市第一个平行进口汽车行政规范性文件,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在35家企业展开。截至2017年底, 累计进口平行车10.3万辆,进口额53亿美元,占比均超过全国的75%,全国平行车进口量、进口额前10名的试点企业中就有9家是天津企业。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自贸区自设立以来至去年年底,新登记市场主体4万多户,是自贸区设立前历年登记市场主体的近2倍,注册资本达1.5万亿元。自贸区用占天津市1%的面积创造了占全市约12% 的地区生产总值、近10%的一般预算收入。

第五个行动是,城市品质提升行动。

滨海新区是要建设一个城市, 而不是只建设一批工厂。这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滨海新区要建的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城市。第二层含义,滨海新区要建的是一个有生活、有人气的城市。

在第一个层面上,过去新区一味追求摊“城市大饼”,总是想着滨海新区城区怎么连接天津市中心城区,怎么将二者搞成一个城市。但多年发展的现实却表明这一路径行不通,制约因素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目前滨海新区常住人口近300万人,按照国务院关于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的界定,已经是一个大城市,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滨海新区已经具备承载5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架构。鉴于此,天津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探索特大城市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确立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空间发展战略,其中“双城”就是指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城区。

在第二个层面上,“ 有生活”“有人气”就意味着既不能白天工厂遍地冷冰冰,也不能夜晚灯开人走冷清清。以数据为例,滨海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才1000多人,而天津市中心城区、北京的五环以里则超过10000人,相差十倍。滨海新区与天津市区每天往返的“潮汐流”人口多达35万人左右, 许多人是白天工作在新区,晚上居住在天津市区。当前新区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还滞后于市内水平,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

针对以上短板,滨海新区认真落实“双城”空间发展战略,科学摆布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的关系, 确定好城市功能定位,规划上体现更高标准,建设上体现宜居指数, 管理上体现绣花精神,加快建设品质新区、美丽滨海。

首先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规划上。新区特邀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知名院校及设计团队的专家,围绕破解滨海城市特色不足、空间发展碎片化、港产城矛盾突出、交通拥堵明显、生态环境压力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高水平编制了滨海新区2049远景战略规划。

在城市建设上主要是着重提升四个功能,即输导功能、服务功能、品牌功能、生态功能。在输导功能上,立足天津港、滨海国际机场坐落在滨海新区的实际,构建对外交通、疏港交通、“双城”间交通、区内交通四个层面相互协调的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在服务功能上,就是满足人们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打造更多富有活力的消费热点,潜移默化地推动新区聚拢起更多人气。在品牌功能上, 主要是打造核心标志区,让每一个来滨海新区的人,都能有视觉上的冲击,都会对滨海新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生态功能上,就是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提高环境质量,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到战略地位来抓,2017年共排查“散乱污”企业1700多家,关停900多家。

在生态建设方面,新区还创造了南北两个典范。南典范是北大港湿地保护区, 北大港湿地的天然性、原始性、珍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我国东部沿海乃至太平洋西岸皆属罕见, 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目前北大港湿地已被批复为国家公园试点, 新区也出台了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努力建设以鸟类保护为核心,以湿地保护为重点,以观鸟赏景为特色的自然保护示范基地。北典范是中新天津生态城, 它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 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项目, 是国务院批准的首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经过中新双方十年的共同开发建设, 一个生态新城已展现在渤海之滨,形成了一些既具有滨海特色又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和做法。

一座好的城市,规划建设很重要,管理也很重要。滨海新区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突破口,推动管理方式从传统粗放管理向智慧精准管理转变。2017年底,编制出台了智慧城市2018-2020建设规划, 涵盖政府治理、惠民服务、城市管理等方面2 0 多个工程项目, 主要思路是建设全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能社区等,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智慧社区”建设借鉴了新加坡电子公民中心的理念,整合部门间的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基于互联网数据共享而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通过平台的PC端和手机端, 市民就可以足不出户便捷办理日常生活中“医、食、住、行、乐、教”六类事项,享受全方位的智慧居住体验。

第六个行动是,民生福祉增进行动。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就是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好,主要看三个数据:第一个是百姓的实际收入有没有增加;第二个是生产经营企业利润有没有增加;第三个是政府税收增加多少, 这是实实在在的。滨海新区2017年居民收入增加8.6%,比全国水平高。第二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加30.4%,中央企业增加18%, 所以企业效益比较好。第三个政府税收增加14.4%,这是响当当、硬梆梆的。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不断提升作为最大的回报。这些年来,滨海新区每年投入70% 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连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教育经费年均增长超过25%,目前财政性教育经费已占到财政支出的17%, 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1.2个百分点, 这些都在天津市名列前茅。在推动健康新区建设方面。重点抓好对外合作交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入驻滨海新区,先后与加拿大多伦多、北京大学医学部等市、校建立合作关系,使新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医疗服务。

在推进创业就业方面。在自贸区中心商务片区划出0.9平方公里,试点建设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市、区两级共同出资10亿元设立“双创”发展资金,出台10项政策措施,用于鼓励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让大学生创业。采取灵活就业政策,只要就业者符合相关规定,24小时内就可以实现就业。同时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让大家在滨海新区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在城市安全建设方面。在滨海新区,本质安全的理念正向每个领域、各个环节进行延伸和扩大,把监管的核心放在风险预控上,把风险预控的核心放在制造隐患责任人身上。在新的城市安全管理理念下,城市安全状况获得明显提升: 2018年一季度安全生产事故死亡同比下降25%;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60.4%;刑事案件数同比下降26.9%

发展战略保障的选择——滨海新区全面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党员干部队伍

新区的党员干部是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践行高素质专业化的要求,真正懂专业、有专长、做专家。具体要做到四点:

一是要学习新思想。实践催生理论,理论指引实践。只有学懂弄通并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观大势、谋全局、明方向、定举措。滨海新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两个维护”作为钢铁纪律,确保学深学透、融入灵魂、铸入党性;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七个坚持”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并以此作为抓改革促发展的重要法宝,切实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是要贯彻新理念。理念决定观念,思路决定出路。滨海新区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推动新区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三是要掌握新本领。新区要求领导干部学经济、知经济、懂经济,准确分析经济形势,把握经济政策走向,根据市场规律作出正确决策,绝不能当经济工作的“门外汉”、办“外行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真正有“几把刷子”,做到破解难题有法子、谋划发展有路子,成为政策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多、善于领导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

四是要培育新作风。要主动作为, 坚持把工作置于新区开发开放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央的要求、市委的部署、群众的期盼,制定符合实际、可操作性的发展思路。要躬身亲为,积极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研究办法、采取措施,努力打开工作局面。要科学作为,谨防急功近利,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半拉子”工程,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滨海新区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按照中央大政方针和天津市委决策部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担当作为、创新竞进, 为滨海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而共同奋斗。

作者为中共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