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苏鲁浙四省实体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0

 

潘丽珍

粤苏鲁浙是全国经济发展排名前四省份,2017年四省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占全国经济总量(827122 亿元)的36%2018年上半年延续这一势头,全国排名保持前四位。其中广东以46341.93亿元领跑全国,江苏以44863.52亿紧跟其后, 山东、浙江分别为3 9 6 5 8 . 0 6 25674.27亿。各省民营经济增加值接近或超过本省经济总量一半。全面比较四省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综合分析经济发展质量,查找广东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借鉴兄弟省份的经验做法,有利于广东扬长补短,更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力,保持持续领先的竞争优势。

广东实体经济具有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年,广东屡创风气之先,创造很多全国第一。连续29年保持全国第一,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实体经济构成要素比较完善,工业现代化体系基础比较扎实,产业结构的许多指标全国领先,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比较凸显。

(一)市场主体多、活跃度高。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广东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增长,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夯实广东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具有较强竞争力。2018年上半年,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096.31万户,占全国总量1/10,是全国首个破千万的省份,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实有户数等四项指标也位居全国第一,规模总量和领跑速度均处全国前列;实有各类企业( 含分支机构4 5 8 . 3 6 万户, 其中私营企业4 1 6 . 0 5 万户;全省每千人拥有企业4 1 户(按常住人口计算),已超越中等发达经济体最高水平,珠三角地区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全省日均新增市场主体6152户, 其中日均新设企业2790户, 占全国七分之一强。

2 0 1 7 年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3.3万家, 2 1 个地市孵化器、众创空间全覆盖,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达690家,产值5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 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 3 家,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66家;已建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215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5家。认定技术创新专业镇434个。

(二)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强。广东企业主力军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17 年全国国内(不含港澳台135.6万件发明专利拥有量、138.2万件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42.0万件授权发明专利量、5.1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中,广东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国最大,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其中,广东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68万件, 同比增长13.81%,占全国总量的56.49%,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

在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华为、中兴通讯、格力电器分别位于第二、第五、第七位。全省技术自给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5%68%R & D 经费占G D P 比重达2.65%

( 三)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明确且坚定。作为制造业大省, 广东基本形成包括供应商、生产企业、产业工人和物流服务商等在内的庞大生态系统,保障实体经济高效制造以及改善生产流程。2017年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4.24352.8,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2.6%,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 3 . 2 % 。主要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及民营经济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民营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第一,达8.1%。二是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总量全国最大,完成工业投资占省全部投资比重32.3%,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活跃,分别增长58.0%42.6%。三是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民间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民间投资增速较快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69.9%,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49.2%,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增长48.2%

(四)货物进出口总额稳居全国之首。1986年以来,广东进出口贸易总值连续稳居全国省份之首, 贸易总额占全国比重稳定在25%左右。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加快尤其是美国经济正在好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上国内需求增加,广东货物出口增加,并带动进口改善。从2017年的外贸规模上看,广东外贸规模长期领跑全国趋势没有改变。

(五)上市企业数量多市值高潜力足。近年广东企业上市步伐逐步加快,上市公司数量一直保持全国前列。2017年广东在A股上市企业98家,同比增速达50%,占全国A股上市总数的22.3%,无论是IPO 家数、募资额,还是新股市值,广东均排名第一。截至2018430 日,在沪深两市的3527家上市公司中,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有上市公司571家,总市值达14万亿,其中深圳有267家,市值达9.59万亿; 民营企业上市和新三板上市数全国第一,其中上市民营企业378家, 分别是山东、江苏、浙江的3 1.41.2倍;新三板挂牌企业1878 家,分别是江苏、浙江、山东的数据来源:各省统计局及有关政府职能部门1.31.82.9倍;证券公司28家, 证券公司分支机构1454家,股票账户数5743.39万户。2017年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421家,定向发行股票筹资206.5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千亿元的企业分别达260 家、25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从2012年的4家增加到11家。

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 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榜单中,广东以54家排名第一,是500强数量增加最多的地区,随后是浙江、江苏、山东,分别为38 家、23家、15家。

另据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显示,广东、浙江、江苏分别有19家、18家、6家“独角兽”企业,其中深圳有14家,仅次于北京(70家)、上海(36家)、杭州(17家),位列第四。

(六)金融市场活力充沛。广东的市场优势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金融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活跃的金融市场较好发挥资源配置的枢纽作用。2017年末,广东各项贷款余额126031.95亿元,较江苏(102113.3 亿元)高出2.39万亿;广东共有28 家证券公司、1454家证券公司分支机构、22家期货公司,分别较江苏多22家、567家、13家,仅22家期货公司全年代理交易额达65.74万亿元,31家基金公司共管理1817只公募基金,基金规模34708.91亿份, 基金净值37440.55亿元。

(七)法律服务成熟完善。广东是全国各省市中执业律师数量最多的省份。截至2017年底,在全国2.8万多家律师事务所执业的36.5万多律师中,接近4万名在广东,是全国唯一超过3万的省份,第二、三分别为江苏、山东(超过2万人), 第四为浙江(超过1万人)。2018年上半年, 广东实有执业律师40792 人, 律师事务所3321家,较2016 年新增574家。随着法律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内外部律师合作更为紧密,大型骨干企业基本形成由内外合作、专业细分、不同层级的律师组成团队来满足企业对各专业领域法律服务需求,较好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广东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尽管近几年广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实体经济减税降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实体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非常困扰,尤其是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问题比较突出,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为明显。

(一)珠三角辐射带动粤东西北不如人意。从2017年的统计数据看,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差距仍在拉大。粤东西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7%)低于珠三角1.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20.3%)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9%)低于珠三角1.8 个百分点,比上年扩大2.7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18.9%)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粤东西北加快发展效果始终不理想,广东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做法越来越受到国家新出台政策的限制, 加工贸易型企业不仅珠三角地区的生存空间逐渐紧缩,在向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转移一样受到影响和制约;此外,转移的产业未能与原有行业集群、产品配套以及产业链条相衔接,迁移反而弱化行业竞争优势。二是轨道交通的整体发展明显不足。根据2017年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调查显示, 广东的铁路网密度仅200公里/平方公里,全国排名中游,人均铁路拥有里程不足40公里/百万人,全国排名倒数第三。尤以粤西最为薄弱,湛江、茂名高铁今年71日刚刚开通营运。三是粤东西北相邻的周边省份经济体量小,交通区位、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不占优势。所有这些都是影响美的、格力等大型骨干制造企业未在粤东西北投资设厂的重要因素。

(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供给仍然不足,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动力不够强劲。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广东的产业层次仍然偏低,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依然较小, 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持续投资的动力减弱,核心竞争力不强。近年广东不但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落后于江苏、山东,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也不如江苏、山东。2016年广东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475.25亿元,江苏和山东服务业投资分别为24403.93亿元和23965.10亿元,均高于广东;浙江服务业投资也达到20075.62亿元,接近广东。特别是剔除房地产业投资后,2016年广东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仅9715亿元, 低于苏鲁浙的14127亿元、15055亿元和10392亿元。

广东服务业投资比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为51.4%,远低于苏鲁浙的63.5%75.7%83.3%,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比率偏低严重影响广东服务业发展后劲。金融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小微企业的资金融通严重依赖小贷公司,而广东的小贷公司发展不如江苏。截至2017年底, 在全国8 5 5 1 家小贷公司中,江苏数量最多,为630家,广东以461家排名第四;小贷公司贷款余额方面, 全国排名中, 江苏(932.72亿)第二, 广东(8 5 5 . 60亿)浙江(668.24亿)排名第三,第四。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性服务业日趋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来源, 反观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势必影响全省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和总量优势。

此外,从2018年第一季度统计看,广东民间对工业投资的意愿减弱, 民间投资中的工业投资下降4.8%38个有投资的工业行业中有24个行业同比下降。

(三)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比较严峻。广东是创新大省、专利大省,也是知识产权案件大省,广大民营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日益强烈。但广东知识产权事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特征明显,保护不够严格、侵权易发多发等问题仍然突出,一些侵权案例的发生,大大挫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积极性,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创业的发展形成较大阻碍。据统计,2017年广东法院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7.1万件, 同比增长64.69%,占全国法院结案总数的31.7%,继续居全国法院首位。从案件类型来看,著作权、专利权、不正当竞争纠纷多发,2017 年新收一审著作权、专利权、不正当竞争案件分别为4.4万件、6286 件和534件,同比增长115.6%、48%和52.5%。仅广州市知识产权法院就新收专利权案件4421件,同比增长80.82%;新收商标及不正当竞争案件480件,同比增长65.5%

据省检察院通报,近三年广东检方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办理量约占全国一半,在所有案件中,侵犯商标类的案件占总数的95%以上;从地域上看,珠三角地区案件量约占全省九成以上。此外,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越来越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刻不容缓。

(四)中小微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近年来,广东持续发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 出台系列降费降税措施,广大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有所减轻,但融资贵、涉企中介服务等非行政性收费依然高企。据授米金融智库2018 31日至37日的统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恒丰银行、北京农商行、上海农商行等9家银行的197个融资产品数据分析,同期银行平均融资成本约为6.7%;全国60家非银金融机构(信托、资管、私募、交易所等) 发行的159个融资项目中,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地区的平均融资成本分别为11%10.3%11%10.2%,华南地区平均融资成本高于全部平均数(10.9%0.6%;据省金融办统计,2017年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平均贷款利率11.98%

以上数据显示,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的中小微企业,大多从非银机构或小贷公司获得资金支持, 融资成本普遍高于银行融资成本3-4个百分点。省工商联的调研也支持这一观点。在营商环境三大方面(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能、严格依法平等保护产权,降费减税降低成本),降费减税降低成本成为满意度最低的选项,仅为55.9%,税费高、成本高仍然是中小微企业的最大痛点。此外,电力、物流、土地、环境治理成本也一直在上升,环评、卫生、安防、项目申报等中介服务对小微企业也造成不小负担。

(五)人才供求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凸显。当前,作为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制造业大省,广东人才结构不合理、供给不充分问题越来越突出。技能型人才方面, 据统计, 目前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555 万和1101万人,均居全国首位, 但技能人才仅占从业人员17%2017年第二季度省劳动监察分析显示,广东技能型人才求人倍率居1.4左右,高于一般员工0.3个百分点,今年8月技能人才缺口达18.3万人,人才供应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人才结构不合理与人才短缺并存。留不住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原因是待遇低、房价高、落户难、子女就学难。高层次人才方面,高新科技创新团队及领军人才匮乏, 人才吸引力减退。文化娱乐精神享受等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成为留不住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因素。尽管广东在电视台、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馆数量上高于江苏,但与2015年相比,广东仅增加1家博物馆,2家公共图书馆,而江苏增加16家博物馆。

广东的公共文化娱乐机构大多集中在广州、深圳。比如广州、深圳合计拥有78家博物馆纪念馆,占全省总数44%。东莞松山湖的大多数高端人才基本把家安在广州、深圳、香港,原因就是高端人才追求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子女文化素养培养供给不能满足,缺少大型顶尖的交响音乐会、歌剧、舞剧、国际赛事等文化娱乐生活。

(六)中美贸易摩擦对广东经济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广东是外贸大省,对外依存度比较大。2017年广东对外依存度为75.8%,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2个百分点。今年中美爆发贸易摩擦,按照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思路, 美国最终将对中国的关税惩罚涵盖5000亿美元商品,相当于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全部。从7月美国发布的关税清单看,大约1300个对美出口的家具、扬声器占广东出口同类产品份额超过30%,杂项制品特别是一些直接消费品(比如游戏用品、家具、坐具、灯具及照明装置等等)比例明显增加,而这些轻工产品均是广东的优势产品,也是出口大户。可以预见,中美贸易摩擦对广东经济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广东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做进一步评估。

苏鲁浙实体经济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苏鲁浙三省追赶步伐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张,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科技拉动力越来越强,赶超广东的动力和实力不容小觑,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有助于广东再创新辉煌。

(一)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加强与周边省区协作,协调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环渤海战略机遇,积极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协作发展,支持各市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加强农业特色领域的产业协作; 加强与北京、天津、辽宁、山西等地协作,做大汽车、船舶、数控机床、轨道交通、重型成套设备制造业等,加快提升济南、青岛、烟台核心地位,以其他14 个设区市的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为补充,形成三核引领、区域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格局,在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海洋等十强万亿级产业,在培育产业发展优势上实现新突破。

在江苏, 经过几年努力,苏中、苏北地区奋力直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区域平衡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因素是, 江苏省委提出重构江苏发展新版图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 “ 1 ” 是指包括苏锡常、南京、镇江、扬州、泰州以及南通部分县的扬子江城市群, “3”是指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为代表的沿海开发城市, 以宿迁、淮安、里下河地区以及苏中部分县组成的生态经济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中心城市)。其核心是重点功能区布局跳出地理上的划分,摆脱按照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发展梯度“排队走”的老路, 打破三大传统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特别是改变苏北地区仅仅作为产业梯度转移的被动接受者、发展上的跟随者现状。引导苏北跳出原来的区域局限和路径依赖,放开手脚,做自己应该干、能够干, 也能够干得好的事情。目前江苏已经尝到南北区域平衡发展的“甜头”。以民间投资为例,2017年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完成14614亿元、9658.6亿元、13212.9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5.6 %14.1%10.7 %,分别占全省民间投资总量的39.0 %25.8%35.2%

如今,扬子江城市群成为江苏高端产业发展的金色名片,江淮生态经济区成为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地带,沿海经济带成为江苏向海洋发展的蓝色板块,徐州则要成为淮海经济区的CBD

(二)聚焦重大项目投资, 发挥大项目牵引作用,极大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拉动力。尽管目前从产业结构比例上,粤苏鲁浙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一致,三产增长速度最高,占比均超过50%, “三、二、一”产业结构基本巩固。但山东、江苏、浙江的投资更多聚焦在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工业技改等领域, 特别是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增长点。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江苏在总量上位列全国第二;广东位列第四,居于山东(第一)、河南(第三)之后。

民间投资方面,江苏、浙江民间投资总量均大于广东,两省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70.7%58.3%。江苏项目民间投资完成30336.9亿元,同比增长9.0%,占民间投资总量的80.9%;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748.2亿元,增长8.1%

浙江民间投资拉动投资增长7 . 5 个百分点, 高技术、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1.3%30.8%49.2%35.7%。山东邮政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2倍、39.8%35.6%。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增速分别为60.7%80.2%300%,软件业务收入4933.1亿元, 增长14.3%,软件业务出口16.1亿美元,增长10.9%

(三)优化存量,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极大提升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力。粤苏浙都是传统制造业大省,产业规模庞大, 第二产业比重均在43%-45%之间, 但整体产业层次不高。因此,近几年,江苏、浙江在做大增量的同时,优化存量力度持续加大,成效比较明显。比如, 2017年,江苏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占比均超过广东。工业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方面,江苏总量均大于广东; 再比如,粤苏浙三省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但江苏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高于广东。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江苏第一, 浙江第二, 广东仅位列第三。江苏(R & 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原可比口径) , 较广东高出0.05个百分点。

( 四)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品, 助力内在动能集聚,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信息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的优势地位得以充分显现。在规模以上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中,1588家信息经济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3.0%21.8%,增幅分别比制造业高17.111.2个百分点,对信息经济核心产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0%82.4%,主营业务利润率23.5%, 比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和制造业分别高9.216.3个百分点。以阿里为龙头的杭州信息产业独领风骚,杭州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利润总额占全省总量的76.9%,比重比上年提高2.8 个百分点。台州、绍兴、杭州、嘉兴和温州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利润总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增幅分别为43.9%34.5%22.8%17.1%10.2%。此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实现一批新产品快速增长。列入国家“三新”统计的10种新产品实现爆发式增长,智能电视、新能源汽车、光纤、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分别增长81.8%57.6%43.5%33.0%21.7%15.6%。此外,江苏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服务器、光纤增速分别为99.6%77.8%56.6%54.2%42.4%; 山东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服务器、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0.7%80.2%16.3%3.0倍。

(五)大力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扩面提质,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整体实力。粤苏浙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一半。浙江、江苏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均超过广东。

近年来,山东奋起直追,连续三年举办“创业创富项目博览会”“中小企业双创周”,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省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仅2017年就新增中小企业35万户,2012-2017年五年间,全省累计新增的中小企业111万户。全省规上中小工业企业39377家,增加值增长6.10%,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63.6%;大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用三年时间共建成1个省级平台,16个市综合窗口平台和20个产业集群窗口平台, 改造场地面积7.1万平方米,平台网络集聚各类服务机构2793个,累计注册企业25586家,发布服务项目12223个,举办服务活动2.73万次,提供管理咨询、融资担保、法律援助、检验检测等十几项服务, 年服务中小企业10万家。

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实体经济,制造业是重要基础。广东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广东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应加强和改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深挖粤东西北潜力,推动形成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大格局。第一,转变发展思路。积极推动粤东西北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在功能区域布局上,跳出行政区划分割旧观念,打破传统板块的行政地理划界和行政壁垒,摆脱区域发展“排队走”老路,改变粤东西北仅仅作为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被动接受者,发展上追随者现状,鼓励地方本地实际,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第二,推动交通路网纳入全国交通主网规划。积极争取将交通路网建设纳入全国交通主网规划,大力发展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之外,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发挥民营资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快打造与地方营商环境相适应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第三,优化营商环境。要在粤东西北全社会形成“服务也是生产力”的思想理念,重点推动区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建设, 严格落实行政审批职能改革措施, 建成市、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合政务服务体系,实行投资项目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完善相关登记手续,促进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使个人、企业、投资者都能够享受到方便快捷、高效高质的公共服务。

(二)聚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推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积极构建特色鲜明、相对集聚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体系。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瞄准高端市场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具有广泛带动力的服务综合体。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和重点行业,布局一批前瞻性的重点项目,着力在新兴金融、服务贸易、云计算、大数据、研发设计咨询、新兴消费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利用高技术,引导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第二,大力促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与新兴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基础,促进智能终端与应用服务相融合、数字产品与内容服务相结合,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数字内容、数据托管、技术推广、管理咨询为主的信息平台。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前沿科技,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第三,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动力。提升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使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向“高端发展”转变。进一步深化服务专业化分工,延长制造业产业链,实现服务业与工业共同发展。第四,大力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提升品牌创建影响力。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服务业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集中, 推动一批服务业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深入实施品牌强省战略,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培育一批“广东服务名牌”企业,力争每个行业都能形成一批在国内有竞争力、国际有影响力的领军品牌。加快科技市场培育,建立多元化创新体系,切实提高服务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三)对标全球先进制造业, 努力突破产业链短板。随着珠三角经济的转型和城市群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合作需要进入新的模式。要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充分发挥珠三角在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对外联系的优势,积极加强与港澳及泛珠三角省市的合作,对标全球先进制造业水平,推进产业转移,强化交通、生产、贸易网络的培育,建立开放的经济合作载体,广泛开展产业发展、商贸物流、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深圳、广州两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枢纽型网络城市、国际交往中心作用,把东莞、中山、佛山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努力突破产业链发展短板,走出一条世界科技+广东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共建共荣共享。

(四)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事业,致力保护实体经济创新成果。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知识产权也已成为继劳动力、土地、技术、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以外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发展知识产权事业, 是保障广东实体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一, 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加强区域性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设,构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搭建展示交易、评估审议、咨询服务、金融、资金、人才等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第二,健全知识产权教育保护预警防范等服务机制。推进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工作, 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情况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加强人才交流和技术合作中的商业秘密保护。探索建立收集假冒产品来源地相关信息的工作机制。推进大型专业市场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试点,建立常态化市场巡查机制。加强在线创意、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预警防范能力。第三,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衔接。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发挥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侦查、检察专业化办案机制,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侦办力度。推动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三合一” 审判,健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机制,完善案件移交、检验鉴定、重大问题会商、疑难复杂案件咨询等制度。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综合行政执法机制。积极引入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有效打击知识产权重复侵权、故意侵权等行为。

(五)进一步落实涉企税费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第一,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重点抓好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收费以及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坚决杜绝中介机构利用政府影响违规收费,行业协会商会不得强制企业入会或违规收费。大力推进中介服务市场化改革,有序放开竞争性服务和收费。全面建立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完善收费监管规则,推出一批制度性、管长远、见实效的清费举措,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企业实际负担。第二,下力气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减税已没有太大空间的情况下,应重点考虑降低融资成本。加快建立政银保三方合作模式,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成立专项风险担保基金,建立政银保三方合作模式,建立完善的天使投资体系,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的普惠金融,探索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积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第三,深入推进相关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提高电力市场化交易比重,建立起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负担的长效机制。

(六)加大公共文化供给,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社会环境。区域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生态与文化的竞争,当人们解决温饱进而全面富裕起来以后,广大民众对生活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出全新的要求。广东除了继续做好外来人口的落户、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外,还要加强以下三点:第一,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顺应产业和消费升级大势,促进商贸、文化、教育、娱乐、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国际购物天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美食之都、国际会展名城和国际赛事名城。第二, 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沿海生态及山地森林生态的保护,从人的幸福生活出发,关注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发展, 将城市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市民风范、生态环境等多方要素进行融合,彰显南粤历史悠久、务实创新的岭南文化,突出人文引领。第三,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建设网上“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特殊医疗等“一站式”服务,解决其回国(来华)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加快推行“人才优粤卡”服务,为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户籍办理、安居保障、子女入学、社会保险、医疗服务、停居留和出入境、工商登记、金融服务、交通服务、就业服务等便捷服务。

作者为广东省工商联副秘书长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