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驱动,育智于成 ——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千仞樵峰石,经年瀑布飞。隔云仍有色,向日更添辉。”岭南重镇佛山的如此胜景,曾令生长于斯的清代乾隆年间名士梁善长经年不忘,赋诗赞美。时至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诞生了我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

百余年时光飞逝。如今,这里不但青山绿水美景依旧,业已成长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这座历史底蕴丰厚的城市,拥有较为健全的工业体系,几乎所有制造业行业都在此落地,特别是家电、家具、陶瓷、机械装备、金属加工等传统行业优势突出,光电、新材料、生物制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亦蓬勃发展。来自佛山市政府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 2017年,佛山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5:58.4:40.1,制造业主导地位明显。

目前,佛山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2012年开始,佛山每年财政投入超过20亿元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2017年投入更达到47.29 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73 家,累计256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4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全覆盖;新增省企业重点实验室4 家,累计21家。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佛山步步落实,开花结果,引领这里的产业发展“向日更添辉”。中国科学院和佛山市政府共建的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下称“佛山育成中心”或“佛山育成中心(研究院)”)在其中起到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1028日—31 日,《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一行走进佛山,通过多方采访, 意图挖掘佛山育成中心如何打造中科院与佛山制造业的合作平台,力促科技研发精准开展、成果有效在地转化,从而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本内涵。

院地合作,应运而生

某种程度上,如何有效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培育珠三角地区后续发展动力,成为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展开战略合作的最直接动因。佛山育成中心正是在这一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8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当时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运行态势做了清晰说明,并逐一点出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珠三角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外需急剧减少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交织在一起,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与较高的国际市场依存度交织在一起,经济运行困难加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主要是: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 创新能力不足, 整体竞争力不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改革攻坚难度越来越大。

《纲要》要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包括: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纲要》特别提到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求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具体包括: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深化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机制,加强自主创新环境建设。

广东省求“智”若渴,中科院则是望“智”落地。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如何将自身的科研成果、高新技术加速产业化,转化为产品,切实产生经济效益,是中科院一贯重视的工作。

于是,院地合作一拍即合。20095月,广东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5)》。这份纲要的目的非常明确——探索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2009713日,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佛山市政府举行全面合作签约仪式,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协议书》,宣布双方共建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展开全面、多层次合作。中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昌群来到佛山,担任佛山市政府副秘书长和佛山育成中心主任,全力推进院地合作。佛山育成中心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表示,佛山育成中心是联结分布全国各地的中科院属研究所与佛山市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企业育成平台网络,将达到育成产业创新技术,育成可商品化的新产品,育成高新技术企业及育成一批高素质的科技队伍的目标。广东省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评价认为,院地合作既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科院的人才、智力、成果和信息优势,推动科技成果在佛山市产业化,也有利于促进佛山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研究员郭戎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采访时表示,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最先感觉到“春江水暖”,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极大地锻炼了“ 应变求新” 的能力,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中心。尤其是, 2 0 0 8 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珠三角地区意识到嫁接、整合和培育创新资源的重要作用, 通过提升科技含量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不但有效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更顺应了全球经济深度一体化的大势、大潮,从而更充分地参与到全球竞争之中。佛山市与中科院的产学研合作, 正是这种“ 应变求新”的具体举措和典型案例。

“始于2009年的院地合作是个序章,其后,中科院和佛山市的合作层层深入”,中科院佛山育成中心告诉《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2011年,院地双方合作进入强化建设阶段,签署《深化院市合作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建设协议书》。2013年,双方合作进入实体运作阶段,签署《合作共建“佛山中国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协议书》。佛山中国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佛中科产研院”)的成立,是中科院和佛山市院地合作升级的重要标志。虽然佛山育成中心和佛中科产研院合署办公,但从建制和工作内容上看,后者可谓前者的升级。

佛山育成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和佛山市人民政府的合作共建的院市合作组织协调机构(非法人), 中科院广州分院和佛山市科技局为业务主管单位。佛山育成中心统筹佛山市院市合作工作,协助中科院院所与佛山各级政府合作共建专业中心和分支机构。致力于依托中科院院所科技成果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组织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科技项目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推广与示范应用,支持专业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专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支撑与服务地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经济发展。

而佛中科产研院是由中国科学院和佛山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佛中科产研院以“立足技术创新、面向行业应用、服务产业发展”的思路,立足佛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围绕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五大领域,通过引进产业化创新团队集聚国内外资源,开展项目合作,建立专业中心平台,打造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孵化器等创新载体,着力开展应用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工作,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实现资本化、产业化,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核心竞争力提升。

到了2015年,院地合作进入深化发展阶段,双方签署《深化院市合作协议书》。2018年以来,中科院与佛山市的合作进入新阶段,以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引进高端产业化团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抓手,相关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栽梧桐树,引金凤凰

1028日的实地调研中,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一行在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的广东泰罗斯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见到了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张锐明博士。

今年59岁的张锐明博士是美籍华人科学家,长期从事氢能与燃料电池相关技术研究,拥有50 余项燃料电池与控制相关发明专利,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自润滑流体动力机械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学术带头人。2017年,本已在美国提前享受退休生活的张锐明作为核心科学家,带着他的“先进自主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产业化”团队经由中科院佛山育成中心引进至佛山,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创业。谈及佛山育成中心对他此番创业的助益,他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坦言, “可以大书特书”。

客观地说,在当下的中国, 从事氢能燃料汽车动力系统研究者并不算多。一方面,汽车的主要驱动能源是石油,这一现状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燃油车的主流地位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纯电动车、氢燃料车只是在各自的应用领域有细分市场。另一方面,虽然发展氢能产业是未来重大的能源战略问题,推动氢能商业化也是一项具有高度前瞻性的议题,但它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爆炸式突破,且对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要求极高。

一边是手握氢能燃料电池技术专利、寻求产品落地的张锐明,另一边则是一家佛山当地企业——广东广顺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顺新能源”)。广顺新能源致力于研发生产空气压缩机等多个用于燃料电池动力装置的核心零部件,已在上汽集团等汽车制造公司的燃料电池汽车制造中实现了较好应用。这是国内较早进军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民营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具备批量生产氢燃料电池压气机等核心部件能力的企业,正在积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经由佛山育成中心牵线搭桥,广顺集团总裁吴全和张锐明顺利合作, 携手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成立了泰罗斯公司。

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张锐明表示,吸引他来到佛山创业的原因, 主要是这里有省、市、区政府分别出台的、针对氢能燃料电池动力汽车产业的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支持其探索和布局;有新能源整车厂长江EV、核心零部件制造商广顺新能源和动力电池制造商广州鹏辉能源等一系列拥有国产自主配套能力的企业,能够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展开深度战略合作;此外, 发展氢燃料电池车的配套设施国内领先,丹灶镇建有目前全国唯一真正实现了商业化运营的加氢站。只要车辆满足安全法规要求,就能够在这个加氢站实现付费加氢, 而国内其他加氢站只支撑当地氢燃料汽车的示范运营。丹灶镇能够建成全国首座商业化运营加氢站,同样得益于政府对氢能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清楚认识和支持——佛山市政府是全国唯一一个打通加氢站从审批到建站再到运营所有环节的地方政府。此外, 根据当地发展规划,到2019年底,佛山市新增或替换的公交车中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数量将超过1000辆。“可以说,佛山推进氢能汽车产业发展的步伐走在了全国最前沿。” 张锐明说。

而随着泰罗斯落地丹灶,2017 年,佛山首个投资超百亿项目—— 长江氢动力(佛山)研发中心及整车生产项目也随之落地佛山市南海区。据媒体报道,该项目首期投资120亿元,其中包括总投资达10亿元的氢动力汽车研发中心,并任命张锐明博士为该研发中心的首席技术官。整车生产项目定位为长江汽车唯一的氢能汽车生产基地,分两期建设,生产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客车、专用车、物流车、乘用车等,年产16万辆,建成达产后总产值达400亿元。

精准对接,双向驱动

张锐明、广顺新能源和长江EV的合作,只是佛山育成中心推进诸多项目的一个典型案例。从2009年成立至今,中科院佛山育成中心立足佛山产业转型、企业自主创新以及城市升级的现实需要, 围绕重点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积极打造建立各类专业中心和平台,并以本土民营企业为合作主体,全面推动中科院技术和成果在佛山地区转移转化,长效合作机制成果显著。通过自上而下的创新驱动和自下而上的产业需求驱动,形成了独有的创新发展模式,业内称之“佛山模式”。

从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到整合科技、人才、产业、政策、金融等创新资源,再到孵化公司、产品及产业应用,再到服务企业,打造产业化集群;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企业技术需求的反馈,中科院佛山育成中心(研究院)打通了一条从实验室到车间的要道。

“佛山模式”的诞生,是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委、省政府,佛山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有关部门对院省合作与院市合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参与的结果,其综合效应,也因之充分体现。“佛山模式”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一手打造了“佛山模式”的李昌群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做了详细阐述。他说,“佛山模式”凸显的是为科学家寻找需求、为企业家寻找技术、为广大受众提供优质的产品; 其核心价值凸显了领先、创新、创造价值。具体而言,一是建设多种形式的创新服务平台。截至目前, 佛山育成中心共建专业中心7个, 各院所在佛山建立分支机构5个, 各类公共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113 个,其中,获得广东省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9个。2017年,中科院佛山育成中心重点推进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南海区政府合作共建长光所华南产业基地,聚焦光学仪器与装备、微电子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无人机平台载荷及机器视觉系统等产业方向,打造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创新平台。牵手广东食品药品学院,搭建健康产业的技术/人才/产品/服务平台;携手中设智控搭建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平台;此外,广东华南计算技术研究所在墨尔本成立合耕澳洲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搭建澳大利亚与中国的人才、项目、科技教育资源互动互通平台。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通过引进和集聚中科院及所属相关研究所优势科技资源,持续支撑企业创新发展,本土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院市合作期间,中科院61家院所直接与佛山500多家企业展开合作, 辐射影响企业近3000家。其中,244家企业通过开展院市合作顺利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20家企业成功挂牌上市; 育成(孵化)企业93家。院市合作代表企业广东天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装饰材料制造行业首个上市企业;孵化企业广东体必康集团已获3轮融资超1.3亿,市场估值超过6亿元;佛山市中科院环境与安全检测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累计完成四次检测项目扩项,目前检测能力达到近800项,位列广东省环境检测实验室第一梯队。

三是创新成果日趋丰富。经过院市双方共同努力,开展项目合作1319项,获得国家、中科院、省、市、区各级立项超过500项,争取扶持经费超过5亿元。形成新产品300多项, 近百个项目实现产业化。截止到目前,育成(孵化)的企业共申请专利397项(其中发明专利221项),授权244项。

院市合作开展的项目获得国家、广东省等相关部门的立项支持。其中佛中科产研院、广顺集团与中科院大化所合作的项目“自润滑流动动力机械技术项目”、佛中科产研院和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项目”等2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批复立项;佛中科产研院与广东体必康共建的“广东省结核病系统生物学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获得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批复立项;高明新材料中心建设的“广东省无机粉体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高分子专业中心建设“广东省陶瓷过程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两个项目获得广东省工程中心批复立项;佛中科产研院共同发起成立的广东省柑橘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获得广东省科技厅认定。

2017年,三水大塘工业园的“大塘涌河涌整治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整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佛山市佳利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优势资源,对河涌进行精准截污、适时清淤和集中处理、该示范项目已完成升级改造工程;孵化项目“高效室内空气净化器”“全热交换新风净化系统”“地板发热膜”“坐垫发热膜”“办工桌发热膜”“可穿戴发热膜”等高新技术产品参展第十九届高交会,得到广泛关注。

四是引进了一批创新团队和高级人才。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院士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员”等渠道,引入一批中科院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目前全市共引进中科院创新团队93个,引进高端科技人员超800人,其中引进院士9人、“百人计划”15人,研究员及以上109人,博士学位229 人、硕士学位以上539人。2017年引进团队中9个团队获得佛山市、南海区等创新创业团队立项,立项金额2700万元。

五是建设一批创新载体。佛山育成中心(研究院)积极与佛山金科产优势资源互动合作,分步共建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等创新载体11个,为科技转移转化、创新创业造就条件。

“佛山模式”在珠三角地区产生广泛影响,得到当地政府、智库和大学等部门的评价和肯定。其中,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曾以《科技资源与企业协同创新的“佛山模式”》为题发表研究报告认为:中科院佛山育成中心聚焦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产业,把创新资源优势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紧密结合,以“市场化运营+ 平台建设”推动协同创新发展, 抓住科技转化与产业发展的“ 痛点”,把创新落到服务企业和引领产业上,开创了中科院系统院地合作的多个“第一”,为推动佛山创新型经济发展发挥出重大作用,取得了累累硕果。

“ 佛山模式”的探索还在继续。2017年佛山育成中心(研究院)携手与桂城街道共同建设佛山中科院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将该基地建设成及技术孵化、技术集成、工程化开发、生产制造、分析检测、技术服务、展示、示范、交流为一体的集聚区。目前已完成基地的产业布局与规划设计。

佛山中科院光机电孵化器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获得佛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立项认定,已引进企业19家。其中,孵化企业博晖智能科技研发行业内产生附加值最高的布料生产系统,与全球2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陶瓷企业开展合作,在同行业中,中国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是出口量最大的企业之一。中科灿光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科研团队成立,研制出的UV激光划片机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公司已进入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风华高科,000636)供应商序列。

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和“南海区创业孵化基地”等荣誉称号, 已完成孵化器12400平方米、产业加速器66000平方米和相应的工作、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并建有公共检验检测和人力资源平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科技园、生物医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目前,已引进项目总数41个,引进中科院“百人计划”3人、广东省领军人才1人、佛山市人才团队5个、南海区人才团队6个、南海区高层次人才10个。

佛山中科院生命健康中心是基于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技术创新转化的重大产业化平台,面积1.5 万平方米,已完善公共设备管理层和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健康毒理与风险评价中心项目”、“佛山市医学诊断产业基地”等项目已完成研发场地装修,正常运作。

根据佛山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需要,佛中科产研院采取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主导的方式,充分发挥中科院技术、团队和人才优势资源和国际合作基础, 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合作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引进高端产业化创新团队,开展项目合作, 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佛山市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的基地。研究院通过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山西煤炭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以及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联邦组织、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国内外优秀科研机构、大学合作,积极引进高端产业化创新团队在佛山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化。

作为佛山市院市合作的重要平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佛山分所建立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实现“成果—产品—平台—产业化”的发展转变。佛山分所落户产业化团队共5 个( 其中科技部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 个, 省创新团队1 个, 佛山市科技创新项目1 个) , 重点在疫苗制备、高端检测服务、非编码芯片用于重大疾病的研究、新型特异性显影剂用于肿瘤诊断等方面开展产业化工作,已完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参与筹建全国结核病、干细胞行业协会联盟,完成设备、芯片、试剂盒等系列产品开发,积极构建具有佛山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其中,结核病诊疗药物产业化及医药检验产业化项目团队获得了首批“中国防痨协会医学转化创新基地”认定、“佛山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立项;新型特异性肿瘤显像剂产业化项目团队研发中国核医学领域第一个1.1类新药;佛山市医学诊断产业基地项目团队已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专业资质。

另外,健康毒理和风险评价中心项目已获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并建立了符合GLP要求的动物实验管理及健康毒理测试所必须的质量管理体系,完成了农药注册登记要求的C级毒理测试技术能力建设,并与12家单位开展科研合作及技术服务。

十年耕耘,成绩斐然。佛山育成中心(研究院2017年获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批准筹建华南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共同参与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批复立项;2016年共同参与的自润滑流动动力机械技术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批复立项。同年,共同发起全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成立,加入佛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协会;2015年获得中科院管理贡献奖,被评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 获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立项支持,并受聘为广东省科学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单位;2014年获得中科院经济促进科技发展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0-2013年连续三届被中科院评为院地合作先进集体;2012年荣获科技部授予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获得国家级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资质;2011年获得中科院经济促进科技发展奖。

中科院佛山育成中心的主管单位——佛山市科学技术局的有关负责同志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采访时评价说,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科院和佛山市院市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层次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多样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市区镇三级政府、中科院所属院所、高校、企业等多方的资源和功能均得到了有效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合作模式。

据媒体公开报道,中国科学院曾总结该院成果转化十大典型模式,以佛山育成中心(研究院)等为代表的院地共建平台型产业化中心、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台模式纳入其中。该文章指出,其特点在于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接+转化”模式,搭建了灵活多样的技术转移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并以育成产品为导向,积极共建技术创新平台。

“佛山市政府高度重视和中科院合作,把和中科院的合作落到了实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许召元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采访时评价说,近年来,佛山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一大批传统行业不断迈向中高端,国内国际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从佛山经验看,政府在转型升级中重点发挥了两方面的基础作用。一是做好“放管服”的“服”。企业转型升级,往往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创新的能力。佛山市和中科院合作,为当地企业提供了了解技术信息,获得技术支持,甚至是人才支持的重要途径,这是在多“放”、少“管”的基础上,强化了对企业的“服务”。二是要引导企业坚守实业,深耕实业,塑造产业链优势。佛山升级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坚持发展优势制造业,不断完善制造业的产业链,用好的产业基础,引来更高质量的新项目。也就是“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许召元表示,佛山经验也说明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既要坚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更要扎扎实实做好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升级的空间更加广阔。

求新探索,继续攻坚

2009年院地合作至今,佛山育成中心(研究院)着眼平板显示、汽车制造、半导体照明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和新材料产业等九大产业链,统筹兼顾建链、补链和强链,全力打造满足佛山经济发展需求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招商的总体目标是找准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建链”, 围绕现有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进行“补链”,对现有优势产业链,从科技、金融、信息化提升以及品牌引领入手进行“强链”。通过有针对性的项目引进,推动产业、科技、信息化、文化、金融相融合, 增强了佛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放眼未来,院地合作又会有哪些新方向、新举措?

佛山市科学技术局有关负责同志告诉《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中科院和佛山市的院地合作,时间跨度长,合作的方式和深度也在不断拓展,共经历了4个阶段,目前第4 阶段正在进行,院地合作逐步深入。

第一个阶段是产学研合作。佛山育成中心作为衔接桥梁,引导中科院的科研力量和佛山的产业企业实现资源对接,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佛山的企业有什么技术需要突破,佛山育成中心(研究院)就去协助企业寻找中科院的相关科研力量进行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效果明显。

第二个阶段,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 进行初步的平台建设。院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后, 中科院各所对佛山有了一定了解, 佛山育成中心(研究院)也不再只是做产学研的对接,更开始发挥平台效应,将中科院分支机构/团队引进至佛山的工作,院地合作的范围和程度实现扩大和提升。

第三个阶段,院地在产业层面的合作程度加深后,中科院开始有创业团队依托佛山育成中心(研究院)的帮助,到佛山进行孵化。近年来,这些来自中科院系统的创业团队为佛山带来了新的产业萌芽,如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

据介绍,与落地佛山的其他创业团队相比,来自中科院系统的创业团队明显实力更强、成长更快、发展更好,在争取当地给创业者的一些需要通过竞争享受的优惠政策时,明显更具优势。一个创业团队的成功与否,不止在于团队成员,也在于他们背后的一系列支撑条件。中科院的创业团队有整个中科院系统这样一个稳固而强大的支撑力量,发展后劲足。

第四个阶段始于2017年,院地合作进一步加深,政府支持力度加大。20172019年,佛山科学技术局为落地佛山的中科院系统的创新团队设置了每年5000万元、共计1.5亿元的专项资金。今年930日,佛山市科学技术局印发了《关于佛山中国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化创新团队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该专项经费在佛山市财政院市合作专项中安排, 原则上安排5000万元/ 年, 每年度一次性全额划拨至佛中科产研院,各落户区人民政府按照不低于市级财政专项经费额度1:1的比例提供配套资金,按照批准的项目(任务),采取无偿资助的支持方式。经评审入选的创新团队可获得本专项经费资助,其中,A 1000万元,B750万元,C500万元。专项资金委托佛中科产研院发放,仅用于支持其引进产业化创新团队及平台建设发展。平台设备的所有权归佛中科产研院所有,产业化创新团队成立的新公司有使用权,佛中科产研院可根据购买平台设备发挥作用的大小,在研发平台之间进行调配。创新项目由佛山市科技局和佛中科产研院对创新团队成立的新公司进行考核及验收。

据了解,为中科院创新团队设置专项资金,是一个有基础的尝试。设置专项资金,能鼓励中科院创新团队在佛山的创新发展中起到更大作用,也体现了佛山市科技局对中科院科研成果在佛山实现转化的体量及质量的充分认可。

关于院地合作的下一步发展, 佛山市科学技术局希望在做好创业团队在佛山产业化落地的基础上, 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更加深度的合作。一是委托长春光机所搭建运营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攻方向的季华实验室,佛山育成中心(研究院)将配合这一工作。据介绍, 该实验室重点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战略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发力,旨在打造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将引进1000名以上制造业专家,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预计在2022年到2031年的实验室成熟阶段将调动包括社会资金在内不少于100亿元, 支持实验室成果产业化。“ 虽然基础研究短期难见效益,但着眼于佛山的长远发展,这必须要做”。

二是对口中科院下辖研究所, 开展更加深广的合作、搭建多种层次、多种式样的创新平台。从育成中心的角度说,要做的具体工作还有很多。下一步,佛山育成中心(研究院)将深入布局大健康、节能环保、机械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除了开展并实施产业化创新团队的引进工作,育成中心(研究院)还将探索更多院地合作框架下新的创新模式。比如,中科院光机所华南产业基地合作模式, 中科院长光所与南海区政府邀请研究院作为股东,合作投资共建“佛山长光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实现资源捆绑,利益分享。

此外,佛山育成中心(研究院)还将推进中德双方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模式,在整车设计与制造、核心零部件、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领域展开国际合作。

中科院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其中,佛山育成中心与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办事处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孵化平台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一流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地方优势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切实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有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致力于将桂城基地建设成为是一个集技术孵化、技术集成、工程化开发、中试基地、生产制造、分析检测、技术服务、展示、示范、交流为一体产业聚集区。

对于院地合作的未来,郭戎表示,中科院拥有国内最为丰厚的科研资源,佛山则有“建设面向全球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发展愿景。未来,要继续坚持以企业(特别是在佛山占比超过80%的民营企业) 为技术创新主体,与“学”、“研” 紧密结合,使中科院的科研优势在佛山多层次、多形式地落地结果, 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当地制造业发展。

郭戎还提到,珠三角的进一步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十分严峻的挑战。例如,市场机制的高级化问题,与以前这里的市场能够较好配置的中低端资源,而在现阶段和未来,就要能够高效、精准配置创新资源、技术资产、高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这种配置能力的培育,首先要摸索市场与政府各自如何更好定位,如何更好各司其职的方式,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期待佛山在此方向上有更多探索。

此外,市场与政府各自如何定位,如何各司其职,佛山市已做出有益探索和实践, 未来要继续让市场更好地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在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机制上,要进一步起到催化剂、粘合剂作用。

佛山与广州共同构成“ 广佛都市圈”, 是“ 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过去,佛山以开放的视野和胸怀、灵活的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绩突出。郭戎建议, 未来,对于各类高端人才,不但要“用之”,更要“汇之”,让来自国内国外、五湖四海的人才在当地落地生根,以助力佛山更好地完成“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等时代使命。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成员:车海刚 杨良敏

杜悦英 马玉荣

执笔:杜悦英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