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国质量发展历程与变革

0

冯 军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带动我国质量工作的战略调整和不断变革,促进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推动质量发展走出一条阶梯式进步的路子。总的来看, 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属于质量萌芽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物质需求快速增长,各类商品供不应求,解决“有没有”问题成为主要矛盾,老百姓的质量意识严重缺失,质量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落后,加强质量管理迫在眉睫。

一是先从工业领域入手,解决严重的质量问题。党和国家首先从工交系统开展包括班子、制度、管理等方面的整顿,1978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工业三十条,其中对改善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和标准等提出要求。当年12月,国务院《关于不合格品不计算产量产值的通知》提出,各工业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得计算产量和产值。1980年3月,国家经委颁布《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推动工业企业实施规范化、制度化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能力。1985年实行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对质量水平开始进行量化评价。1986年4月,国务院颁布《工业产品质量责任制条例》, 规定不合格工业品由生产企业对用户和经销商承担修复、更换、退货以及赔偿实际经济损失的责任。这是我国第一次对产品质量责任提出要求,消费者也从此有了维权的法律武器。后有关部门相继又对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出改进要求,质量管理领域不断扩大。

二是以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为突破口,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改革开放伊始,就注意引进西方先进管理方式,1978年8月,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石川馨率团访问中国,介绍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并对中国质量工作提出10余条建议。同年,一机部在南京电瓷厂举办质量管理培训班,国家经委确定北京内燃机总厂、北京清河毛纺织厂为全面质量管理(TQC)试点企业,标志着质量管理活动迈出全员参与的第一步。北京内燃机总厂在吸收日本小松制造所的管理经验后,于1978年9月发布我国第一个QC小组成果。1979年5月,国家经委首次举办全国质量管理培训班;8月,第一次全国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召开,命名第一批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70个。1983年1月,国家经委召开全国第一次企业管理现代化工作座谈会,提出“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方针。此后,《质量管理小组注册登记暂行办法》《质量管理小组暂行条例》《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管理办法》等相继实施,推动企业质量管理逐步趋向多元化。这一时期,海尔“砸冰箱”、杭州武林广场“烧劣质鞋”等事件,标志着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觉醒。

三是建立奖励机制,引导企业生产优质产品。1979年6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经委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决定对工业产品中的优质产品颁发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或银质奖。首届国家优质产品奖的获奖产品共有172项。1982年3月,国务院同意设立国家质量管理奖, 重点表彰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做得好、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好、在行业或地区领先的企业,兰州炼油厂、吉林化学公司染料厂和常州柴油机厂成为首批获奖企业。1987 年5月,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国家优质产品评选条例》,对获奖产品颁发国家优质产品奖证书和标有“优”字标志的奖牌,也对评优评奖活动给予规范。

四是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激发全社会的质量意识。1978年8月31日,全国第一次“质量月”广播电视大会隆重召开,李先念、余秋里、方毅、陈慕华、王震、谷牧、康世恩等多位领导人出席。会后各部委领导同志深入基层调研,亲自站柜台、访用户、背次品,推动质量宣传活动在全国铺开。1979年到1984年(1981年除外),每年的质量月大会都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规模与隆重程度可见一斑。后1985年-1992年因故停办外,全国质量月活动从1993年开始一直持续至今,为质量知识普及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有关部门还加强宣传鼓动,比如1980年国家经委组织专家和企业代表分赴全国12个省区市的38个城市,巡回宣讲质量管理知识。1992年首都新闻界组织中国质量万里行采访报道活动,成为90年代初期“最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之一”。质量工作逐步深入人心,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提高,这一时期的质量启蒙教育功不可没。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头10年,属于质量振兴时期。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大量进口产品让老百姓认识到我国质量差距, “中国制造”出口也面临严峻的质量竞争,质量成为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和抢占国际市场的关键。

一是质量管理体制逐步稳定。新中国成立后,质量管理工作多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下达生产计划同时提出质量指标。改革开放后开始在国家经委内设质量管理处, 1994年2月成立国家技术监督局, 成为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这期间,国家技术监督局质量管理司还曾对外加挂国务院生产办公室质量管理局和国家经贸委质量司的牌子。1998年3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更名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列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管理标准化、计量、质量工作并行使执法监督职能,随之省以下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实行垂直管理。2001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挂牌成立,实行对质量、计量、标准化三位一体管理,质量管理体制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二是质量管理逐步加强。为减少质量工作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国务院决定1991年为“质量、品种、效益年”,号召走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消耗低、效益高的发展道路。1992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决定》, 提出依靠技术、引入市场机制、加强质量监督等政策措施。1993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产品质量法》,我国质量工作进入法制轨道。1996年12月,国务院印发《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 第一次对质量发展提出长远规划, 推动我国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1999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要求以市场经济规则来加强质量管理。2003年11月施行认证认可条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相关产品质量认证逐步兴起。这一时期,海尔的日清日高、武汉钢铁公司的质量效益管理、邯郸钢铁公司的质量成本双否决等质量管理方法逐步形成,引导企业不断提高以质取胜意识。

三是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力度逐步加大。市场放开搞活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部分企业受利益驱使,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假冒伪劣产品大肆冲击市场,出口商品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形象。国务院领导提出“铁腕抓质量”要求,1989年9 月,国务院发出《关于严厉打击在商品中掺杂使假的通知》,1992年7 月,国务院发出《关于严厉打击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的通知》,1993年7月,以主席令形式颁布《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对掺杂掺假、以假充真和生产不合格食品、医疗用品以及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全国质量管理部门也成立专门执法队伍,建立12365投诉举报咨询系统,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2010年11月起,国务院部署在全国统一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专项行动,打假治劣工作进入集成化作战阶段。

第三阶段,从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趋激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质量发展之间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全面提升质量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质量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还专门向中国质量大会、第39届ISO大会致信,多次强调消费品质量、装备制造质量、建筑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等问题,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这些年,“质量强国”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是2017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名义提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新时代质量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质量强国的坚定决心,为我国质量发展提供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质量,质量工作制度政策不断优化创新。2012 年1月,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2013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质量工作考核办法》。2014年7月,国务院启动首轮对各省级政府的质量工作考核。2014年12月,首届中国质量奖颁奖,45家组织和4名个人获得质量奖和提名奖。这期间,国务院建立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等制度,批准设立“中国品牌日”, 先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13— 2020年)》《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 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对我国质量发展作出长远设计。

我国质量提升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从1985年的66.5%提升到2017年的91.5%,多年维持在90%以上。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质量问题投诉比重近5年来下降10个百分点。载人航天、大型飞机、高铁装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工业品合格率达到93.9%,食品合格率达到97.1%,重点工程质量优良率达到100%,重点服务行业质量满意度保持在“比较满意”区间,电商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稳步提升。欧美对我国出口商品通报召回数量近年来逐步降低, 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逐步走向世界。

分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质量工作历程,可以看到五个趋势性变化。

——质量工作重点从杜绝残次品逐步转变为加强监管和质量提升两手抓。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不高,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工艺不合规范、产品不合标准。90年代初期,不法企业公开仿冒侵权甚至出口假冒产品, 整顿市场和打假治劣成为当时监管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本解决“有没有”问题后,解决“好不好”问题成为重点任务。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优质发展、以质取胜等工作要求,都体现了对质量的追求。进入新时代,质量问题突出表现为质量需求和质量供给之间的矛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 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党和国家明确提出推进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在继续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

——质量工作模式从政策引导逐步转变为法治规范和改革创新相结合。40年来,质量管理向法治化制度化转变,《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一大批法律法规施行,以质量安全监管为核心,以生产许可、监督抽查、信用监管、缺陷召回、维权投诉、执法打假等为支撑的制度体系日益健全。同时,伴随全国改革进程,质量管理体制机制也在法治轨道上不断优化完善和改革创新。比如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开展自愿认证、现场审查后置、“一企一证”等改革措施相继到位。标准化工作改革扎实推进,团体标准从无到有,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全面推行。尤其是质量工作体制历经多次改革并不断加强,从分散协调抓质量转向集中统一抓质量,2018年3月组建成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推动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进入新时代。

——质量监管从部门监管逐步转变为全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在计划经济时代,对质量安全的管理以计划指标来体现,监管职能分散单一。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市场主体活力日益增强,社会各方参与质量安全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监管方式上,除了行政性命令外,还强调加强宏观管理、公共服务、法制建设、社会自我调节等多种方式,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在质量工作格局中的作用日渐加强,企业主责、地方总责、部门监管、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目前,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QC小组等先进管理方法广泛运用,我国累计注册质量管理(Q C)小组4200余万个,创造可计算经济效益近1万亿元,全国“质量强(兴)省”实现全覆盖, 28个省份设立政府质量奖,2800 多个市县开展“质量强市(县)” 活动,覆盖面超过90%,追求质量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日本学者称,中国经济取得惊人发展有很多原因,不可否认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开展了全面广泛的品质管理活动。

——质量服务对象从为用户服务逐步转变为以人民为中心。1981 年8月,全国第一次“为用户服务座谈会”召开,强调从用户角度评价质量实效。此后几乎所有的质量领域的重大部署和重要文件,都提出要满足人民群众质量需求。特别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为根本目的,把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质量需求作为提高供给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推动质量评价由追求“合格率”向追求“满意度”跃升。这说明产品质量评价指标从以标准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质量服务对象逐渐从经济学范畴转为政治学范畴。

——质量进步体现在依靠向国外学习逐步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现代化质量管理伴随大工业化生产而不断成熟,我国质量工作从一开始就面向国际。上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们还是以学习国外经验为主,邀请日本质量专家来华开设质量讲座,邀请德国退休工程师现场指导企业提升管理和技术, 其中武汉柴油机厂“洋厂长”格里希就是其中的代表。1984年6月, 中国质量管理代表团出席在英国布莱顿召开的第六届世界质量会议, 中国质量管理工作开始走出国门。1991年4月19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我国正式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截至目前,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30多个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管理职务和技术职务。后期,我们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经验的同时,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中国标准、中国管理等也走向世界,不断扩大中国质量的国际影响,为全球质量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回头看,质量工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望未来,时代大潮浩浩荡荡,质量大业迎接辉煌。我们一定要肩负起新时代的伟大使命,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新时代我国质量事业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质量保障。

作者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