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的差异化经营

0

司 俊

随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在农村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为农村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随之而来的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也使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挑战。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就必须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克服农村商业银行的同质化倾向,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农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内在问题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考验金融网点布局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居民大量集中已成趋势,小城镇、中心村内各类配套设施将逐步完善,金融网点也将深入或贴近小城镇、中心村。一是会对原有的网点形成冲击,二是大范围的网点增设,易造成建设成本增加, 三是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拟在农村增加网点布局,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互联网金融等新的金融体已将眼光转向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客户群体,直接冲击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势地位。

(二)涉农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针对农村市场所开发的农户小额信用、农家乐、金土地、绿之源等信贷品种已难以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一些新兴行业和领域将会逐步显现,如:现代农业发展、土地流转、宅基地买卖、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等所引发的金融需求都需要有特定的金融工具给予满足,与之相矛盾的是现有同质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还不能满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缺少利率定价、产品研发、市场风险控制等专业人才,在产品创新中被动复制,未能体现自身特色。

(三)多元化经营与差异化服务的矛盾逐步显现

涉农客户占据服务客户群的绝大部分,耗费大量服务资源,优质客户未能享受到相对应的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导致部分客户流失, 农村支行发放涉农补贴资金业务量占总业务量超过40%。在农村投放的金融产品推广不够,仍然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难以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利率定价机制不完善,利率杠杆作用未完全发挥,农村市场部分优质客户未享受与之适应的优惠政策。

(四)电子银行产品使用率不高

一些农村地区以留守人员为主,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日常办理业务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使用电子银行办理支付结算工具的意识淡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在老年群体中难以推行。各类电子银行产品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客户对电子银行产品知悉程度、操作水平不高。服务手段和人员力量不足,无法提高客户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积极性。综合因素导致电子银行业务替代率不高,农村支行电子银行综合替代率不到35%。

(五)宣传效果不明显

部分客户对农商行、农合行、联社属于同一系统的概念容易产生错觉,对系统内行社之间支付汇款的渠道畅通认知度不高。部分客户对农商行经营范围不了解、业务品种认识不全面,尤其在结算方面, 还存在农商行无法办理转账业务的思想,柜面现金业务仍很繁重。对金融知识了解不够、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农村地区很容易成为影子银行、高利贷等生存的土壤,导致农户蒙受经济损失。

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一)优化网点布局,扩大服务半径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城镇化水平集中区域设立3—4个“三农”服务专营机构,集中人、财、物,进行精细化、专业化、差异化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业务发展实际,将不适应发展需求的网点进行整合。下沉服务重心, 在中心村设立营业网点,在商业中心、入住率较高的新型城镇区设立金融便利店等社区银行,实行错时营业,满足附近上班族的业务需求,在人口流动频繁以及偏远地区继续设立金融服务站,布放离行式自助设备、金融便民宝等自助机具。实现“三个一”便民设施布设目标,即在每个小型中心村设置一个助农取款点、中型中心村布放一台离行式自助设备、大型城镇集约区设立一家营业网点。

(二)坚持市场定位,深耕细作零售业务

在新型城镇区、社区,完善经济档案,持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评定工作,摸清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的经济大户,登门到户,明确目标客户,锁定重点客户,不间断进行回访,密切联系,深挖商机,牢牢把握住区域市场。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三小”的理念,对其他金融机构不愿意涉入的客户群体,进行拉网式、扫街式排查,掌握客户信息,深挖客户资源,抢挖行业空白客户。降低融资成本,对农户贷款需求合理定价,稳步推行农户抵押贷款信用评价和符合条件的抵押物相结合的免评估机制。大力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大宗耐用消费品贷款、商户联保贷款等,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三)量身定做产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创新体系,建立总行和基层支行上下联动、相互启发、试点推广的创新格局,真正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驱动作用。开展业务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全员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中去,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抵质押物范围,积极创新知识产权、农业订单融资、仓单抵押等信贷产品,允许家庭农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农产品加工设备等作为抵押物取得贷款,让更多农户的融资得到满足。围绕农村城镇化建设、农业生产经营和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特点,开发适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金融产品,如:设计“订单+种植户”贷款品种;提供农村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提供种植户联保贷款等。

(四)提升服务品质,创建和谐金融环境

深入城镇社区,开展与居民座谈、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城镇社区居民使用电子银行等现代支付结算工具的主动性、积极性。以社保卡发行为依托,逐步综合社保卡具有的医疗、保险、粮补、低保等政策性保障资金发放功能,提升城镇社区居民用卡意识。美化服务网点,以标杆支行打造为抓手,从网点标示、员工着装、服务礼仪、业务技能等方面,实行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净化金融环境,聘请义务督导员,推进个人征信系统的推广应用、宣传解释工作,强化网点服务意识。优化服务品质, 深入开展金融知识“三进”活动, 成立宣传小组,配备流动宣传车, 聘请义务宣传员,全方面、多层次普及城镇居民的金融知识。

(五)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社会认知效应

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借助外部力量宣传改革成效,树立品牌形象。办好内部报刊,丰富网站内容,练好内功,发挥宣传阵地效应。加强舆情监测和声誉风险的管理,注重正确引导,珍惜来之不易的品牌形象。开展银企、银政、银村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咨询等对接活动,加强交流和产品推介,让产品和服务走进千家万户,通过政银企对接会、座谈会、联谊会等方式,提前备足功课,做好城镇社区居民的金融服务工作。

(六)加强风险防范,筑牢安全保障

按照城镇化发展进程,根据各支行的风险管控能力,试行差异化授信授权管理,对不同支行实施差别化的信贷准入、授信授权和风险控制标准。完善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建立全行统一的信用风险管理评价制度,推进信贷资产质量真实性评价,提高信贷风险识别的预见性和准确性。以流程银行建设落地为抓手,发挥对账系统、后督系统、审计系统、流程与合规风险管理系统、远程监控系统、远程授权系统等系统的作用,实现全行管理信息化战略发展目标。建立与各类“影子银行”的防火墙和安全阀,严防重点领域信用风险,密切关注“两高一剩”行业风险、夕阳产业风险、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 

总之,农村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逐步推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积极服务新型城镇建设的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利用自身优势,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从而提高整个农村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