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应有新举措

0

肖金成

西部大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还很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城市经济还不足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尚不十分合理,还存在范围很大的贫困落后地区。因此,西部大开发应有新的举措。

(一)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所以谈到西部不能一概而论,有高山大川、戈壁沙漠,也有四川盆地、关中平原,有鱼米之乡也有不毛之地。有些地方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有些地方资源富集、水源丰富、环境优美。贵州、广西的喀斯特地貌地区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将万劫不复,祁连山地区是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秦岭山区是800里秦川的生态屏障,青海三江源地区是更大区域的生命线,所以生态环境保护就成为重中之重。我的观点是,在适合发展的地区加快发展,促进经济要素尤其是人口的集中,在不适合发展的地区尤其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加强保护,促进人口的外迁。促进外迁也是重要任务。外迁迁到哪里去?迁移到适宜人生存发展的地方,迁移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方,迁移到发展潜力大的地方,迁移到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人有两条腿, 要让这两条腿动起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就是通过政策支持和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继而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才能优化区域布局。现在社会上对增长极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但深圳、浦东作为增长极培育的成功范例,是没有疑问的。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 他认为创新和发展往往集中于某些“点”上,通过对要素的吸引使其迅速扩大,产生“极化效应”。因为具有创新性的企业活动往往产生于不大的经济单元中,这些企业的活动和影响,将产生一大批“群集的追随者”,吸引其他经济活动趋向增长极。然后通过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在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通过政策支持加快要素聚集,将其迅速发展壮大,不能撒“胡椒面”,搞“齐头并进”和“遍地开花”。

经济增长极需要培育,应通过政策支持和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进而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的增加。主体功能区规划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哪些地区应该重点开发,哪些地区应该限制开发,哪些地区应该禁止开发, 应在重点开发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承接产业和人口的转移。

(二)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

国家应支持西部地区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生态环保、集中布局的原则,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国家应制订相关政策,安排产业转移资金,引导东中部地区企业有序转移。

东部地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起到了多方面的示范作用,使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不长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随后国家又决定在沿海14个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几年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引进外资、增加出口、体制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说设立特区和开发区的做法是十分成功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参考了这方面的经验,建立了不少开发区、经济合作区和工业园区,目的是承接东部及世界的产业转移。但西部地区的财政很薄弱,多数是吃饭财政,日常经费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中央支持,没有更多的财力建设工业园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世界产业转移的平台始终建立不起来。没有承接转移的平台,难以实现产业的聚集,难以承接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投资者不敢来、不想来,西部大开发的成就很多,但在承接产业转移, 让企业来投资方面成就确实不显著。通过东西合作建设工业园区, 可有效改变这一状况,为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乃至世界的产业转移打造基础扎实的平台。

(三)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一个金融发育不良的地区,要建成发达的经济是不可能的。至今西部地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还比较滞后。没有产权市场, 没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的运营效率很低。一方面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资金流出。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到西部,但是由于众多原因又流出去了。所以应加快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金融深化。

(四)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镇化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分工的不断深入,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增长、效益逐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规模较小、生态相对脆弱的西部地区而言,城镇化对其扩大市场规模、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人口承载力、降低对生态环境破坏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加速城镇化进程是实现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产业集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要进一步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程度,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为西部城镇化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依托交通干线发展城市带,提高区域中心城市聚集能力。提高沿线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沿交通干线的城市密集带,形成新的城市群。加强西部地区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人口承载能力,为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适应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进一步完善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通讯、环保、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质量,改善城市生产和生活环境。西部地区的小城镇是服务农牧民的中心和基地,应逐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既可以吸引周边从事二三产业的居民集中居住,也可为周边农牧民提供公共服务。

(五)加大支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力度

西部地区是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贫困现象突出,提高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仍是比较艰巨的任务。反贫困应有新思路。应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结合点,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重视边疆地区发展

中国边疆地区多数高山连绵、交通不便, 又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通过全面规划、财政转移支付、改善交通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等措施, 提高生活、文化、保障水平。应大力推进沿边地区对外开放, 加快边境贸易区建设,加大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边境口岸功能,提升边境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水平。在西部漫长的边境线上分布着众多城市和城镇,这些城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逐渐发展成为边防口岸城市,如广西的龙州、云南的瑞丽、新疆的霍尔果斯、喀什、北屯,内蒙古的满洲里、巴彦淖尔市等。“十四五” 时期,西部边境地区边贸城镇的规模和聚集程度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得到较大幅度的扩大和提高,向中等城市发展,逐步发展为陆疆国际交通的枢纽、边境国际贸易流通中心和外向型制造业中心,以此提高边境开放城市的经济要素和人口聚集能力,形成边疆城市体系。通过培育经济增长极,使边疆地区崛起若干大中城市,以此带动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