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主要著作:《刘奇文丛六卷》《中国三农危与机》《贫困不是穷人的错》《大国三农 清华八讲》《乡村振兴:三农走进新时代》等十余部。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现有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超过4 0 0 0 万。这一群体不分城乡、不分区域、不分贫富,普遍存在。贫与困是一对孪生体,脱贫不易,解困更难。脱贫攻坚,所攻之坚有二:一是局部地区的深度贫困, 需要综合施策,长期发力;二是整体面上的特困需求,只要方法对头,立马见效。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各方力量主要聚焦于局部地区的脱贫,对于整体面上的解困问题尚未引起足够关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在扶贫工作中普遍面临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就是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的特殊需求问题。据山东省德州市调查,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 失能半失能人口占85%,其中更以孤寡独居、残疾、精神疾病、瘫痪、失明人员居多。他们人穷、身残,生活无助,长期以来只得到一些经济上的救助,生活上精神上都远离社会。历史在他们身上停留太久,如何解决这类人群的特困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跟上时代,是扶贫工作眼下最需要关注和最难攻取的“坚中之坚”。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 山东省德州市下属的乐陵市摸索出“ 村级扶贫专岗” 的新模式, 实践反馈良好, 解困效果显著。这一模式设计巧妙, 简便易行, 投入小、效果好, 可复制、能推广, 是一条脱贫解困的好路径。
主要做法
乐陵市“村级扶贫专岗”2017 年4月始于该市西段乡,后在全市试行,由最初设置的202个岗位试行扩展到现在的433个,服务贫困户1209户,1866人,覆盖有帮扶需求人口的80%以上。项目运行至今,进展顺利,管理运行和资金保障等方面都未遇到明显难题。现已在德州市及山东省全面推行。其主要做法是:
1.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雇佣有劳动能力和服务意愿的贫困户,就近帮扶需要服务、而且希望接受服务的贫困户。“村级扶贫专岗”是为有劳动意愿但劳动能力较弱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人员,专门开发设置的就地就业岗位。在岗人员集护理员、代办员、信息员于一身,为深度贫困的老弱病残幼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就医护理、代办事务、情感疏导等有偿服务。一个在岗人员每天工作1个小时以上,服务3~5人,由政府发放补贴15.5元(根据当地最低小时工资标准折算制定)。既为有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了岗位,又为需要帮助的特困户提供了服务。
2.政府搭台牵线,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互选的方式完成服务对接。实现服务对接分三步: 第一步,排查摸底,筛选出贫困户中愿意服务和需要服务的具体人员;第二步,对上岗人员进行培训,并签订劳动协议;第三步, 在村干部协调下,让服务和被服务人员互选对接。政府提供平台、资源、信息,事先牵线、事后考核,双方自愿互选,既保证了项目的有序推进,又尊重了参与主体的主观意见。
3.政策资金和社会资金多元注入,放宽上岗年龄限制。项目前期设置的200多个岗位,主要由上级下拨的就业扶贫基金承担,但该资金的使用有政策限制,只能聘用法定劳动年龄人员。为了让超过60岁的贫困户也有上岗机会,乐陵市采用多元资金(就业扶贫资金、慈善捐助、社会捐助、村集体经营收入等)共同注入的方式,保障项目的顺利运转。
经验及价值
乐陵市的扶贫专岗项目创造了“穷帮残”“穷帮病”“穷帮弱”的扶贫新模式,激发了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解决了脱贫攻坚中攻什么、怎么攻的问题,一石多鸟,成效突出。十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彰显出极具推广价值。
1 . 合适的人与适合的事有机结合。服务特困人口的特困需求, 并不属于什么高大上的事业,是“草根”阶层就能完成的“小事”。同为贫困群众,又是乡邻,专岗人员与服务对象的生活相似,情感相近,语言相通, 他们交流顺畅,服务起来更为贴心,这就是找到了合适的人。同时,多数贫困户身体条件欠佳或缺乏劳动技能,其他从业机会不多,不出村照顾比他们生活更贫困的人就是在做适合的事。西段乡西崔村贫困户李书章,因患软骨病自小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 但干起帮扶工作得心应手,没事还能唱上两首小曲儿,顺利地照顾了4个同村特困户。
2.脱贫与解困有机结合。扶贫专岗每天至少有1 5 . 5 元的补贴, 有劳动意愿的贫困户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每年获得四五千元的收入, 基本可以解决脱贫问题。同时, 专岗人员的服务又解决了比他们更困难的群众的生活问题, 使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病有所助、困有所解。既实现了上岗人员的就地就近自立脱贫,又能够帮助特困人员排忧解难。
3.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有关调查显示,95%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但一些居家老人缺少自理能力,需要社会的帮扶。扶贫专岗由政府花钱买单,为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使老人们既不用离家,又得到帮扶,还增加了沟通、丰富了社交, 实现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新模式。
4.服务他人与提升自身有机结合。为提升专岗人员的服务水平, 乐陵市已经免费开展家政服务、养老护理、月嫂培训、卫生护理等各种技能培训160次。上岗的贫困户通过接受培训学会了生存的技能,既学到了知识,又帮助了别人,而且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生活邋遢、行为懒散的不良作风。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素质不断提高。一些人在培训过后,还能进城务工,通过做月嫂、家政等工作获取报酬,提升了个人价值,得到了自我认同。
5 . 扶智、扶志与扶制有机结合。岗位培训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岗人员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他们通过劳动换取报酬,靠着“手艺活儿”,赚的“辛苦钱”,不但锻炼了能力,还树立了信心、赢得了尊重,激发了依靠自身劳动脱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在扶贫专岗创建过程中,相关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相继制定了实施办法、考核办法,明确了聘用标准,完善了资金使用程序,逐步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使这项扶“智”、扶“志”的扶贫工作有了可持续的制度保障。
6 . 花小钱与办大事有机结合。“ 村级扶贫专岗”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用于扶贫专岗工作补贴和岗前培训,数量不多。按照目前的标准,每个岗位每年只需5000元左右。也就是说,每年用不到200万的资金就可以解决全市15个乡镇的扶贫难题,实现400多人脱贫,1800 多人解困。这是名副其实的花小钱办大事。
7.开发就地就业与开发家园红利有机结合。在贫困户中,有些人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但上有老、下有小或出不了门、进不了车间、干不了重活,很难就业。扶贫专岗为他们提供了自食其力的岗位,让有需求的人能够就地就近就业脱贫。上岗人员在获得劳动机会的同时, 为其他村民送去关怀,提供慰藉, 促进了邻里互动,重新激活了原本就产生于农村熟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辐射力和归属感。互帮互助、扶贫济困的生活气氛,也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让所有村民都享受到家园红利, 如此往复,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家园红利不断累积,醇厚古朴的民风由此得以重现。
8 . 激发个体活力与激发群体活力有机结合。扶贫专岗人员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了个人价值,激发了个体活力,精神风貌大大改变。村民们亲眼见证他们从“不敢见人、不愿见人、自觉低人一等”的贫困户转变成自力更生、笑语常开的爱心帮扶工作者,自然也会产生改变的信心和动力。这种发生在身边的鲜活案例最容易散播传递,激发群体活力。而活跃的群体氛围同样可以带动个体的生活热情,个体和群体互相影响,最终提升起整个乡村的精神风貌。
9 . 创设公益专岗与弘扬孝善文化有机结合。设置扶贫专岗是政府的公益行为,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深切关怀。同时, 通过配套工作的宣传和定期活动,向社会传递了尊老敬老的孝善信息,弘扬了传统美德,增强了群众的敬老意识。据称,扶贫专岗工作开展以来,孝亲敬老成为风气,老人得不到赡养的现象基本杜绝。政府在润物无声推行公益的同时,潜移默化弘扬了孝善文化,实现了官方和民间正能量的有机结合。
1 0 . 脱贫攻坚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专岗互助扶贫工作的推行, 树立了政府威信, 增加了官民沟通,大大推进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村干部普遍反映,扶贫专岗工作开展以后,村里的其他事情也好办了,工作更容易推进了。村干部通过扶贫专岗找到了扶贫攻坚的着力点,有了成就感,工作热情得到提高。同时, 通过对这项工作的不断完善,还强化了治理体系,丰富了管理制度,体现出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据当地政府反映,今年以来,推行扶贫专岗的村庄, 均未发生治安问题,上访申诉事件也明显减少,农村文明程度与自治能力显著提升。
几点建议
山东省乐陵市的“村级扶贫专岗”模式是基层的又一次创新创造。其重大意义就在于它瞄准了脱贫攻坚中普遍存在的解困难题,以简便易行的方式攻取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为让这一成功范例发挥出更多功效,我们建议:
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组在此基础上帮助继续完善和细化标准,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和制度评估体系。
二是将这一制度延伸到城市, 解决城乡特困群体的特殊需求这一公益专岗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制度化,在全国普遍推行,并将该项目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
三是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增加服务时长,为特别困难的贫困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四是借鉴安徽省亳州市的经验, 把全面失能的老人集中到乡镇卫生院或乡镇养老院,由市财政出资,医养结合,解决他们人生路上最后岁月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尊严问题。人在面临出生与死亡两大关头的时刻都能在医院度过,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应成为政府的政策目标。
Visit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