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革命”

0

车海刚

这个夏天,“垃圾”刷屏。从调侃戏谑的网络段子,到抽丝剥茧的新闻报道,再到严肃探讨的学术文章,形成一轮关于垃圾的舆论共振。

事情缘起于上海。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首部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省级地方法规,其针对垃圾分类设定的严格规程及惩戒措施引发热议,并超出上海、波及全国。按照国家相关规划,自今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0年底前,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中国大步迈向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有人称之为“垃圾革命”或“垃圾战争”。上海,只是其中先行一步的探路者。

这场“革命”早有端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强调要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今年6月3日,新华社播发电讯: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这场“革命”势在必行。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垃圾革命”的宏观背景。从现实看,垃圾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承受之重。导演王久良2010年拍摄的纪录片《垃圾围城》,直观展示了北京被数百个大小垃圾场围困的惊人景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产出生活垃圾超过2亿吨,今后几年可能突破4亿吨;上海每半个月产生的垃圾,就能堆出一栋400多米高的金茂大厦;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三分之二面临“垃圾围城”……

现代社会的巨量垃圾,是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下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大幅提高的产物。日用消费品花样繁多并不断出新,一次性用品急剧增加,网购普及带来大量包装物等,都使生活垃圾产量直线飙升。与此同时,我国的垃圾处理方式仍相对粗放。据统计,目前我国垃圾处理中填埋约占六成,焚烧约占三成,还有一部分是直接堆放。垃圾填埋需要占用宝贵的土地,而且往往由于防渗措施不到位,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垃圾焚烧虽已被国际经验证明为最高效、也最环保的大规模垃圾处理方式,但在我国推广不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担心空气恶化而对修建垃圾焚烧厂持消极态度,甚至屡屡发生“邻避”抗争事件。垃圾分类的必要性由此凸显——可以更好地推动垃圾无害化处理,减少垃圾填埋、焚烧的量以及有害物质产生,也有助于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垃圾革命”如火如荼,但也不乏质疑之声。有人担心它会虎头蛇尾,毕竟垃圾分类早在2000年就已从8个城市试点起步,19年来效果不彰;也有网友搬出“限塑令”“禁烟令”的旧例,提醒从中汲取教训。要想打消公众疑虑,将垃圾分类持续有效地推进到底,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一是前端与后端的关系。垃圾分类是一根链条,投放与收集是前端,运输和处理是后端。当前舆论关注的焦点在前端,是因为上海通过立法,把垃圾分类投放从以往的“倡导”层面升格为市民的责任与义务,这固然必要,但同时,市民也有理由要求并监督政府在垃圾处理的后端履行好责任。上海已经为此制定出台了详细的行动计划,关键在于落实,让市民看到、感受到。此前在其他城市、当下在上海,都发生过市民分类投放的垃圾被垃圾车“混装混运”的情况,或许只是个例,但若不能禁绝,就会打击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会损伤政府公信力。

二是地方与全国的关系。目前,各城市采用或拟采用的垃圾分类方法不尽一致。比如,上海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北京分为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还有地方实行“三分法”“两分法”。鉴于各地的环境特点、居民习惯不同,只要科学易行、百姓接受,垃圾分类方法可以因地制宜,不必强求统一。但长远看,应当考虑各地分类标准的大体一致和相互协调,以免出现甲地居民到了乙地不会扔垃圾的尴尬。

三是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的关系。过去相当长时期,城市里从事废品回收或“拾荒”的人员,客观上充当了垃圾分类的推手。随着一些超大城市清理疏解“低端产业”,这些昔日的垃圾分类“主力部队”逐渐撤出,未来会被重构后的新的城市垃圾回收系统所替代。但在现阶段,尤其是二三线城市,还应正视这部分人群对于垃圾分类发挥的正向作用。另外,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催生一些垃圾分类回收领域的新业态、新企业,它们在提供助益的同时也可能滋生泡沫,应当予以合理引导。

四是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当前推行垃圾分类的主战场在城市,而实际上,农村的垃圾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农村地区的生活“现代化”程度已跟城市无异,垃圾抛弃和处理方式却停留在远比城市落后的“前现代”阶段;加之农村人口相对分散,面源污染更为严重。况且,城乡之间通过河流、土壤、空气等相互连接,两者的垃圾问题无法截然分开。统筹建立城乡垃圾分类制度,需要及早提上日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经济体量全球第二的发展中大国进行“垃圾革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挑战、对公民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要靠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协力推进。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