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强县之首的担当与坚守 —江苏省昆山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及启示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昆山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地,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探索的样本。2009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2014年12月,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再次对昆山推进现代化建设寄予期望。2019年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将昆山列为该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之一, 要求昆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突破口,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着力点,扎实开展探索性、系统性、先行性创新实践,为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径、建立机制、积累经验、提供样板。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先后实现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的历史跨越, 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征、以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为强大动力、以人民幸福为不懈追求的“昆山之路”,成为苏州发展“三大法宝”之一。2018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8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5万元,连续14年位居全国百强县首位。在当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等项评比中,昆山囊括“五项第一”,成为全国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昆山之路” 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昆山之路”开始了奠基阶段,实现“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的昆山是典型的农业县,经济在苏州排名末位。随着苏南特别是周边县市崛起,昆山干部群众开始觉醒,不甘落后,发挥临沪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镇工业。抓住国家沿海开发开放战略机遇, 自费开辟3.75平方公里工业小区, 先后引进江苏第一家县办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有偿出让了第一幅工业用地,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1983年,昆山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农业。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后,“昆山之路”步入开创阶段, 实现“内转外”的格局性转变。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昆山开发区获国家批准等机遇,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乡镇工业小区发展的格局。主动顺应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利用劳动力、土地等比较优势,吸引轻纺、食品、机械等劳动密集型项目,确立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向。1995年,外商及港澳台工业比重达到41.6%,外资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 “昆山之路”进入拓展阶段,实现“散转聚”的阶段性变化。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采取“主攻台资、巩固日韩、拓展欧美”的招商策略,建立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昆山服务”品牌,大规模引进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台湾地区十大笔记本电脑厂商有六家到昆山,昆山成为国内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1997—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引进超亿美元项目2 个、千万美元项目217个。昆山发展呈现出企业由分散向园区聚合、产业向电子信息和精密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集聚的趋势。

—— 党的十六大后, “ 昆山之路”处于提升阶段,呈现“低转高”的发展新态势。实施“外向带动、民营赶超”战略,推动外资民资双轮驱动,培育壮大原创性地标性企业。实施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战略,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了以龙腾光电为核心的新型光电显示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省级花桥经济开发区,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2005年, 昆山跃升至百强县第一。2010年, 昆山高新区获批为国家级高新区。2011年,昆山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首次超过工业。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昆山之路”处于提质阶段,进入“大转强”的发展新征程。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谋划昆山发展的总命题、引领各项工作的总纲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率先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总领,以“做好高质量发展榜样、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为定位,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18项三年提升工程,全力守住稳定底线、安全底线、生态底线、廉政底线,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2013年,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2018年,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被列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

聚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昆山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发展第一要务、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论述,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全力释放人才科创动能。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昆山醒得早、跑得快、干得实,本世纪初就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自我创业的“三自”创新战略。近年来,紧扣建设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工作主线,创新出台人才科创“631”计划、“头雁人才”工程等政策,每年投入资金超30亿元,加快形成人才科创建设有声有势、有声有色的生动局面。高水平规划建设“一廊一园一港”,其中夏驾河科创走廊形成不少于100万平方米的科创承载区、阳澄湖科技园打造从研发到产业化全链条高度集成的100平方公里科技园、花桥国际创新港构建近100万平方米的科创空间。精准推动传统工业区向科创园区转型,加快布局一批科创综合体。比如,牵线搭桥协鑫集团携手中科院微电子所,启动昆山原鑫源燃煤热电厂原址改造升级,打造射频半导体产业创新基地,改造后每年将减少煤炭消费2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265吨、粉尘排放40吨,预计未来产值超100 亿元。创新推出千余项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全力攻克百项“卡脖子”技术难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60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3.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1%。入选国家首批创新县(市) 建设名单。蝉联福布斯最具创新力城市30强县级市第一。

加快汇聚科创资源要素。强化“种好梧桐凤自来”理念,设立人才科创发展服务中心,首发涵盖200 多项内容的政策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三张清单”,在人才安居、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专业化服务。注重政策集成优化,先后制定双创人才(团队)、产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外专人才、乡土人才等20多项政策措施,构建人才引进、培养、扶持、激励、服务工作全链条。先后引进培养院士团队30个、国家级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120名。昆山籍院士钱七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才贡献率达50.9%。人才综合竞争力连续多年位居江苏同类城市首位。建成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设立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昆山分中心,率先开展沪昆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建立重点行业、科技型企业的风险分担机制,创新推出昆科贷、转贷资金池等,投运“金融超市”,累计注册企业6709家,解决融资需求252.7亿元。

着力构建自主可控产业体系。面对资源环境容量趋紧、产业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等发展中的问题,认真贯彻江苏省委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按照“一体多翼”的发展思路,集中优质资源着力发展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四大高端产业,2018年实现销售额突破2000亿元,全市工业经济形成了1个千亿级和1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成立昆山杜克大学计算图像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产研院生物大分子药物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昆山)智能装备研究院等高端研发平台。中科可控、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超算中心等一批院士领衔的大科学装置落地建设。成功引进宝能新能源汽车、澜起科技、京东等一批标杆项目。总部企业达125 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11家,居全国县级市首位。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47.5%、48%。近三年关停淘汰“三高一低”企业584家、腾出发展空间1.3万亩、实现低效用地再利用3.6万亩。

聚力推进现代化开放体系建设

昆山,因改革而立,因开放而兴。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打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聚集了全国5.3‰的外资,创造了全国1.9%的进出口,成为沿海地区的“开放明星”、江苏开放型经济排头兵、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在更广空间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临沪是昆山独特优势,改革开放初昆山提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昆山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起创立“4+2”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践联盟,参与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青昆吴联动发展、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建设,大力推进规划战略、基础设施、科创资源、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同城一体。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注重“昆山经验” 输出,参与埃塞俄比亚德雷达瓦、阿瓦萨等工业园项目合作,探索地方政府、央企、非洲园区三方合作新路径,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国际合作空间。连续举办七届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吸引4570家企业参展,达成意向交易额37.6亿元。累计引进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8300多个外资项目,投资总额超960亿美元。

做深做透昆台融合发展文章。自1990年首家台资企业落户以来, 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033个,投资总额605.2亿美元,台湾地区前100名的制造企业有70多家在昆设立近百家企业,10万台商台胞在昆安居乐业。秉承“两岸一家亲”理念,落实“31条惠及台胞措施”,出台深化昆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68 条措施,打造台商大陆“精神家园”。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国批后,已成功召开六次部省际联席会议,在两岸产业对接、金融创新、两岸人员往来等方面明确了一批先行先试措施。率先开展综合保税区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2018 年新增开票超35亿元、税收超5亿元。全球维修业务试点突破20亿美元。台资企业集团内部人民币跨境双向借款规模达249.4亿元。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获批设立。七次荣登台湾电电公会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榜首。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把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快从“门槛管理” 转向“信用管理”,擦亮“昆山服务”金字招牌。推行“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站快办、全城可办” 服务模式,形成以市本级为核心、各区镇行政审批局(便民服务中心)为支点的企业服务体系。打造“1330”不见面审批“昆山服务” 升级版,聚焦办理施工许可、开办登记、纳税、获得电力等环节,将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办理时间分别压缩至1、3、30个工作日。围绕重点大型企业、快速成长企业、新增长点企业、产值下滑企业、重大产业项目“五张清单”,建立招商护商服务机制,推出“一项目一班”“一企一班”挂钩服务制度,精准服务企业项目推进。成为首批国家守信激励创新试点城市,荣获全国守信激励创新奖。被评为江苏省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先进县。

聚力推进现代化城乡体系建设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昆山瞄准现代化大城市定位,坚守城市理想,对标“雄安质量”,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市精致化发展步伐,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品位。

科学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坚持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 打破二元地域分割,引导城乡空间有序融合,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成为党的十九大后江苏首个地方性城市总体规划。完善镇村布局规划,基本做到“一村一规划”。借鉴雄安新区“组团式”发展模式,高水平规划建设城镇功能区和轨道交通走廊,高标准建设标志性“城市客厅”,打造城市精致化发展样板区。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融入区域一体交通圈,2010年,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延伸至昆山花桥, 开创全国轨道交通跨省建设先河; 2015年,建成全国县级市首条环城快速路;2018年,苏州轨道交通昆山段开工建设,助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十个一批”重点项目,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累计投入资金294亿元。成立乡村振兴公司,通过优化农用地结构保护耕地、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保障发展、优化镇村居住用地布局保障权益,推动国土空间在拆旧建新中优化提升。全面完成农村“政经分开”改革,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34.8 亿元,享有股份农户14.3万户。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2个。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3家。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5%。规范农房规划建设管理, 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塑造“白墙黑瓦、清清爽爽”的江南水乡特色。周庄香村·祁庄入选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成为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52名。

积极开启减量发展模式。借鉴雄安新区先进规划理念,大力推动建设用地减量发展,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大城市。昆山把减量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从“减多少”“何处减”“怎么减”等实战问题入手,构建“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增减挂钩规划”的规划编制体系, 对农村宅基地、集体产业用地和低效工业用地等开展潜力评价、集约利用评价和专项调查,编制全市统筹平衡、分区域分年度实施的建设用地减量计划,推动建设用地规模从433平方公里逐步缩减到406平方公里以内。创新出台工业用地项目评审办法、工业用地再开发及交易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坚决向城市顽疾“开刀”、向安全隐患“开战”、向环境污染“亮剑”,推动全市域的有机更新和优化重组,大力拆除违法建设,大力推进城镇绿化,着力建设“美丽昆山”。

持续提升精细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推动城市管理标准化、网格化、智慧化、精细化,通过更“走心”、更“暖心”的工作,让居民享受可及的便利、感受点滴的幸福。创新中心城区管理体制机制,设立四个城市管理办事处。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推动“城市大脑”从局部智能向全域联动“进化”。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新改建标准化公厕389座,入选全国公厕示范案例。完成15家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被评为苏州市“十大民心工程”。全面实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垃圾强制分类,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86%。

聚力推进现代化文化发展体系建设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始终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文化、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 引领潮流的文化产业,接轨国际的体育事业,全面提升文化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高标准创建文明城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用中华传统美德成风化俗,加快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着力打造“道德之城、乐仁昆山”。积极构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为基础,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实践点为补充的“3+2”组织体系,打造市民修身立德工程、市民文明十二条专项行动等品牌项目。聚焦“入城”“入住”“入职”“入户入学”关键节点,实施流动人口市情教育暨素质提升工程,利用公民道德馆、“昆山之路”成果展示馆等展馆,增强市民的规矩意识、法律意识和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打造“家在昆山”品牌。2012年以来,69人获“中国好人”称号、73人获“江苏好人”称号,周火生获评第六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昆山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高水平打造文化标识。着力擦亮昆曲和顾炎武两张“金名片”。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山高度重视昆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创新昆曲发展形式,打造当代昆剧院、西浜昆曲学社、戏曲百戏博物馆、昆曲特色小镇等载体。《昆曲大观》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创新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邀请全国348个戏曲剧种集中到昆展演,提升“百戏之祖”发源地的影响力。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先贤思想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将每年的7月15日确定为“昆山市顾炎武日”,把亭林祠扩建更名为顾炎武纪念馆,并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编排昆剧大戏《顾炎武》,《大儒顾炎武》入选优秀国产纪录片。

高质量保障文化供给。坚持文化育人,体育塑人,不断加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构建“15分钟文体生活圈”。建成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服务中心240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5%。文化创意产业园获评全国版权示范园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把高水平运作昆山足球俱乐部与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相结合, 培育城市体育精神。完善市镇两级体育中心场馆建设,居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6.5%,健康素质位居全国前列。获批设立全国首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精心举办汤尤杯羽毛球赛、国际女子水球邀请赛、亚足联U23锦标赛、海峡两岸(昆山) 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

聚力推进现代化绿色发展体系建设

环境就是民生、绿水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源头治理与集中攻坚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能力建设与制度创新并进,努力让昆山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昆山先后获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落实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中央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全部完成整改。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全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2018年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798项,PM2.5平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7.5%;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排出194条重点河道实施水岸系统治理,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比例75%,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实现稳定达标,城镇建成区黑臭河道基本消除;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加强修复和治理;开展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关停并转化工企业82家;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4612家。

精准推出生态建设“ 组合拳”。组织实施总投资143亿元的804个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划定五大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强化城市空间梳理,均衡布局园林绿地,加强湿地公园和生态廊道建设,推动绿化向园艺、“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转变。国家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高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10个百分点。实施总投资30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等工程,力争日处理能力达100万吨。推动利群技改提升项目建设,有效提升危废处置能力。高标准建设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工业污泥集中处置项目,提升城市环境承载力。

切实拧紧环境监管“ 压力阀”。强化“三大红线”硬约束, 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环保委托执法实现区镇全覆盖,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综合运用亩均税收、单位能耗、绿色金融、信用等市场化差异化手段,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多点发力推动绿色发展。2077 家重点企业完成环境信用评价。组建环保检查员队伍,配置专职检查员168名。2018年完成环保业务培训1585人次、企业培训3160家次。

聚力推进现代化社会发展体系建设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昆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着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不断感受到生活有新变化,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百姓。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94: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农民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

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始终把富民增收放在突出位置,把富民作为发展的第一导向,完善群众持续增收机制,充实居民收入“口袋”。制定实施“聚焦富民补短板”16条政策,落实精准帮扶因病因残困难人员19条创新举措。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四连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945元/月,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提高到1020元,落实大病保险补偿资金5400 万元,发放创业小额贷款29亿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1.78%。

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加大。真正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围绕“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五大方面织密“民生幸福”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2012年以来, 完成131个学校建设项目,新增学位近9万个,新增教师4396名。针对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推出新市民子女积分入学办法。获批设立昆山杜克大学。开工建设东部医疗、西部医疗、公共卫生“三大中心”。引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管理资源, 高水平建设市妇幼保健院。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37个,新增医疗床位1019张。推行养老社会化改革,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社会治理能力有效增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坚持以网格化建设促进精细化管理,高效运作社会综治联动中心,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处置机制。被列为江苏省“全要素网格”试点县市。创新推出“公众评判庭”“律师进所”等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模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强化城市安全运行,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以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目标, 把安全生产工作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推进,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组建区镇安全环保机构,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并按照工业企业80:1、化工企业40:1的标准配备专职网格员。强化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管控,成立17个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开展“红蓝军”对抗演练,提升应急管理实战化水平。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整治火灾隐患专项行动、安环消防领域专项百日严打整治行动,2018年火灾事故下降33.5%。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2018年违法犯罪警情下降17%。公众安全感达97.5%。

今年以来,昆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实施18项三年提升工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化建设试点迈出坚实步伐。获评苏州市2018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县级市(区)、江苏省2018年度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上半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8亿元,增长10%,确保全年突破41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75元, 增长8.3%。特别是:人才科创效应日益凸显。产业科创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人才科创“631”计划全面实施,夏驾河科创走廊、阳澄湖科技园、花桥国际创新港年内将新增15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启动23个传统工业区向科创园区转型项目,积极探索工业小区纳入市级平台公司运营管理模式。成立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昆山)创新中心、中白工业园(昆山)创新中心。落地实施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195项,其中两个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顶尖专家和团队10个。国内首家采用第五套标准申请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在昆山诞生并获上交所受理,10家科创板后备企业蓄势待发。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筑。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四大高端产业新增项目116个,完成销售额1160亿元,增长32.7%。中科可控产业化基地、宝能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5.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3.5%。超算中心主体结构封顶。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建设稳步推进,项目核心成员沈树忠院士荣获国际地层学最高金奖。高新技术企业完成申报310家,确保年内总数突破1500 家。“四新”经济不断壮大,氪空间全国总部等一批旗舰型项目签约落户,其中融合线上、线下新零售模式的毛豆新车完成销售额34.5亿元,全年新车销售有望突破100亿元。创新实施农田集中连片整治, 完成整治5039亩。率先研究落实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政策措施,建立重点企业“双层挂钩”机制,完成实际利用外资6.4亿美元,增长3.1%;出口262亿美元,实现正增长。全力打造省级样板化工园区。关停“三高一低”企业150家,整治“散乱污”企业1962家,工业用电下降8.3%,同时规上工业增加值、总产值逆势增长2.6%、2.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攀升。“昆山服务”品牌优势再造。“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 “企业开办一窗通”“不动产集成服务平台”上线运行。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三大税种减税超20亿元。市场主体突破38万户,总量和增量均位居江苏县级市首位。“美丽昆山”建设持续推进,新增绿化面积350万平方米。落实落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事项清单。成立国家级对台区域合作平台。启动共建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推出科创产业用地(Ma)管理办法,集中发布“企业上云”发展工业互联网等一揽子政策,精准推动企业科技研发和实体产业能级提升。

昆山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昆山70年的创新实践,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大力发扬斗争精神,切实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忠诚、担当、落实、创新、清正”融入血液、铸入灵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一是让“忠诚”成为政治本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举办领导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专题培训,组织赴延安接受党性教育,与延川县开展结对共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领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让“担当”成为自觉行动。完善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调动和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增强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深入实施领导干部“一线攻坚工程”、年轻干部“导师提能工程”、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助力工程”,凝聚起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强大合力。三是让“落实”成为价值追求。创新开展党员先锋“十带头”实践活动, 构建“海棠花红”三级党群服务体系,组建各类“行动支部”。放大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讲坛实效,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拜名师、结名家、进名校“三名工程”。推出“民情面对面”电视问政栏目,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四是让“创新”成为内在基因。持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对标找差,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在“嫁接”中快速提高,在“改良”中形成特色。倡导“研究型工作”,增强研发功能, 推动流程再造。鼓励引导党员干部争做“学习型干部”,分层分类抓好专业化培训。五是让“清正”成为共同坚守。刚性落实“两个责任”,探索开展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评价工作,全面推行“评审联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严格落实“基层减负年”各项要求,让干部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聚精会神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常态化开展“鹿城厚爱”谈心谈话,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昆山70年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使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小县变成一座充满生机活力和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昆山积极担当全国百强县排头兵的光荣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提供成功经验,为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率先探索有效路径, 昆山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扎实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本要求,也给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探索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有益启示。

启示一: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制胜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践表明,创新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真正把人才科创建设放到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来谋划和考量,集中精力、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大力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致力打造自主可控的科创之城。

启示二: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表明,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 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努力在深化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在扩大开放中增创竞争优势。

启示三: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融合发展提升品质、塑造品牌。城乡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践表明,要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减量发展模式,高水平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管理、高效率统筹推进,推动城市走上精明增长、精致发展、精细管理的轨道,打造高品质、宜居型、品牌型城市。

启示四: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先进文化厚植底蕴、涵养气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实践表明,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外来多元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构筑诚信友善、公平正义、开放包容的文明家园,持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持续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影响力。

启示五: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优化环境、再造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践表明,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生态保护长效化机制,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

启示六: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共建共享保障民生、增进福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践表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植“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理念,聚焦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突出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及时主动回应群众关切,着力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成员:沈 和 杨良敏 吴 江 

马爱国 章燕璐 马玉荣 

蒋志颖 高喜冬

执笔:沈 和 吴 江 

高喜冬(昆山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