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变化及特点

0

赵玉峰 孔伟艳

近年来,特别是“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我国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在流动方向和结构上变化较大。按照“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及以上,非本区(县、市) 户口的1 5 周岁及以上流入人口”(个别年份流动人口的年龄限制在1 5 – 6 9岁)的流动人口口径,根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2 0 1 0 – 2 0 1 6) 调查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西部12省(市、区)数据分析表明:近年来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从方向上看,以乡—城流动为主但逐步减少,省内跨市流动增加,地区内部流动为主;从结构上看,性别结构逐步优化,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民族结构“汉减少增”,教育结构不断改善。

近年来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方向变化

(一)乡城流动为主但逐步减少

整体来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中,农业户籍人口占绝大多数。2010—2016年,农业户籍流动人口中占比保持在80%以上。这表明, 乡—城流动是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主流。

从总体变化看,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占比此消彼长。2010—2016年,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占比从84.21%减少到82.27%,非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占比从15.69%增加到17.69%。这表明,西部地区乡— 城流动人口在减少,城—城流动人口在增加。

(二)省内跨市流动增加

整体来看,跨省流动人口占比最高,其次是省内跨市流动人口, 再次是市内跨县流动人口。2010— 2016年,跨省流动人口占比在40% 左右,省内跨市流动人口占比向40%逼近,市内跨县流动人口占比在25%左右波动。

从总体变化看,跨省、市内跨县、跨境流动人口占比减少,省内跨市流动人口占比增加。2010— 2016年,跨省、市内跨县流动人口占比分别从41.11%、22.74%减少到39.85%、20.39%,可能与省外发达省份、市内发达区县对流动人口吸引力下降有关;省内跨市流动人口占比从36.15%增加到39.74%,可能是省内人口向较发达市集聚。2011—2016年,跨境流动人口占比从0.07%减少到0.01%。

从省内跨市的未来流向看, 打算去省会城市意愿略强。流动人口打算去的地方级别中,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差不多,打算去省会城市的流动人口占比略高。

(三)西部地区的内部流动为主

整体来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户籍地以西部为主,其次是中部; 户籍地为四川的流动人口占比最高,其次是甘肃。2011— 2016年,户籍地为西部的流动人口占比在78%上下波动,中部占比在13%上下波动;户籍地四川占比在10%以上,户籍地甘肃占比在10%上下波动。

从总体变化看,户籍地为东部和西部的流动人口占比减少,户籍地为中部的流动人口占比增加。2011—2016年,东部和西部占比分别从7.86%和77.72%减少到6.7%和76.22%,中部占比从14.38%增加到16.91%。户籍地占比减少的省份,在东部地区有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海南等10个省(市),在中部地区有山西、湖北等2 个省, 在西部地区有内蒙古、重庆、四川、西藏、陕西等5 个省( 市) 。户籍地占比增加的省份,在东部地区有河北、福建、山东等3 个省, 在中部地区有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4 个省,在西部地区有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7个省(区)。

近年来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的结构变化

(一)性别结构逐渐优化

整体来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占比。2010—2016年,男性占比在55%左右,女性占比在45%左右。

从总体变化看,性别结构优化趋势初显。2010—2016年,男性流动人口占比从54.49%减少到52.92%,女性占比从45.51%增加到47.08%,男女性别比从1.20减少到1.12。

男女比例趋于均衡,与人口流动家庭化有关。整体来看,2010— 2016年,2个以上家庭成员同住的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重合计在70% 以上,3个家庭成员同住的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重在30%上下波动。从总体变化看,1—2人流动的流动人口所占比重逐步减少,3—6人流动的流动人口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这其中,夫妻二人是主体,因此会优化性别结构。

(二)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整体来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中青壮年人口占据主流。30—39岁年龄段流动人口占比最高,其次是20—29岁年龄段,再次是40—49岁年龄段,三者合计达到80%以上。其中,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在西部占据主流,合计占比达到60%左右。

从总体变化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2011— 2016年,20岁以下、20—29岁年龄段、30—39岁年龄段、40—49岁年龄段流动人口占比总体减少, 可能与西部地区对年轻流动人口吸引力下降致其流向东部有关。同期,50—59岁年龄段流动人口占比逐年增加,60—69岁年龄段流动人口占比总体增加。这与流动人口父母投靠子女、随迁照顾孙辈增加有关。

(三)民族结构“汉减少增” 

汉族是流动人口的主体,但占比总体减少。2011—2016年,汉族流动人口占比总体高于80%。这一比例在省际差距较大,新疆汉族流动人口占比在79%上下波动。2016年,西部、新疆汉族流动人口比例分别为83.71%、76.93%, 相差6.78个百分点。2011—2014 年,汉族占比在85%左右徘徊,自2015年开始减少,到2016年减少到83.71%。

少数民族占比较少,但总体增加。2011—2016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比为15%左右,占比较多的少数民族从大到小依次是回族、壮族、藏族、维吾尔族, 2 0 1 6 年占比分别为4.93%、2.18%、2.35%、1.69%。在此期间, 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哈萨克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占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迟松建( 2 0 1 4 ) 通过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趋势的分析, 估计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进程相比全国人口滞后1 5 年或更多,未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还会持续增多。段成荣等( 2 0 1 6 ) 利用2 0 1 3 年抽样调查数据,认为少数民族参与社会流动的总体规模虽然较低,但是增速明显,今后少数民族跨省流动、举家迁移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印证了以上学者的观点。

(四)教育结构不断改善

整体来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其次是高中/中专、小学。初中占比在50%左右,高中/中专、小学占比分别在20%、18%左右。新疆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于西部水平,占比前三名的初中、小学、高中/中专分别为48%、23%、17%左右。

从总体变化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呈现三个特征: 一是未上学占比总体下降。未上学的流动人口占比从2 0 1 0 年的3 . 8 2 % 下降到2 0 1 6 年的2 . 8 9 % , 下降了0 . 9 3 个百分点。二是高等教育程度占比总体上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分别从2 0 1 0 年的4 . 4 9 % 、1.8%、0.07%上升到2016年的8 . 7 2 % 、4 . 6 7 % 、0 . 2 8 % , 上升了4 . 2 3 、2 . 8 7 、0 . 2 1 个百分点。其中, 大学本科学历占比增加了1 . 6 倍, 研究生学历占比增加了3 倍。三是受教育程度总体上升。小学、初中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分别从2 0 1 0 年的2 0 . 3 4%、5 1 . 6 7%下降到2016 年的17.22%、45.49%,下降了3.12、6.18个百分点。高中/中专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从2010年的17.81%上升到2016年的20.73%, 上升了2.92个百分点。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