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三农”

0

吴景双

看到《中国发展观察》发出启事:“70年记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就想写写粮食,写写“三农”。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农”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世界粮食安全、对全球范围内的减贫减困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一直苦苦思考了很多天,辗转反侧了多少夜,都不知道从何下笔,如何入手。因为想写、可写、能写的实在是太多了,太多了!用几百本大书、几千万字甚至亿万字,也写不完。

2019年6月22日清晨,梦中醒来,屋外下着雨,只有一点微风。这雨从凌晨下到清晨,估计已经有上百毫米了吧!多少天来的苦思, 多少夜来的辗转反侧,突然乍现: 粮食,尤其是“三农”经过70年来的重视与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业生产能力、调度能力,特别是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应该说是显著地、极大地提升了!可以用最好的时代来形容,多数农民的脸上早就已经笑开了颜。

可是,由于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存在,由于粮食、蔬菜、肉禽蛋奶茶等等的储存、保鲜、加工、运输……仍然还有诸多的瓶颈和困难没有突破,对已经逼近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安全始终不敢、不能、不可掉以轻心。

“蔬菜七分粮”,肉禽蛋奶与“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都是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可如今,许多人已经不是农民,与农业、农民、农村的接触,几乎为零,甚至到了草都不认识的地步!即使是农民的后代,也在有意回避农业,淡化农业……就在这些思绪的翻滚中, “拉响粮食安全的警报”这9个字一下子从脑海里蹦了出来。

这一蹦,终于找了一个可以写“70年记忆——我和我的祖国” 主题征文的点了。这一点放在确保粮食安全上,放在确保“不愁吃” 上,放在“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上,放在“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 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上,就是“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的那个支点。

对70年来在粮食、在“三农” 等方面最显著的成就,对粮食安全、“三农”仍然面临的挑战,感受和体会最深的: 

一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耕者有其田”的问题,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今天的农民、农业生产者、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家庭农场……不担心耕地的权益, 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贡献。这一贡献,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贡献。

二是因为有袁隆平等一大批科学家们的努力,中国农民、农业生产者、农业研究者、农业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的观念跟上了科技进步的步伐,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为解决将近14亿人的吃饭问题找到了办法,为藏粮于技、藏粮于民、藏粮于地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解决了因个别人的忽略甚至不重视造成的问题,不用担心“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三是农业现代化、农业智能化的前景已经十分广阔,粮食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的变革将最终摆脱与自然灾害的纠缠不清,真正满足安全的需要。

四是因为是一个已经逼近14亿人口的大国,因为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为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尤其是18亿亩耕地红线,对粮食安全始终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常抓不懈。

五是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农业作为可再生资源的品种和数量都需要不断增加,离开了农业,许多二产、三产就立足不稳。因此,需要对粮食安全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警觉,时刻拉响粮食安全的警报。否则,尾巴儿一翘,就有可能重蹈不够吃、吃不饱的覆辙。

也许是经历过不够吃、吃不饱的原因吧,从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从1983年下半年我担任生产队长那时起,就开始思考如何种粮食, 如何把每个人的肚儿都填饱,对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考虑,就开始一点一点地储存在记忆里,时不时地拉响警报:一边,有地方缺粮;一边,有地方粮食生产出来卖不出去,又不好保存。

看到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的时候,看到每年世界粮食日的一些报道、报告和文章的时候, 看到粮食、“三农”的报告、文章和研究成果的时候……,有关粮食、“三农”的星星之火点燃了。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比任何一种商品更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效应。作为一个逼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只有做到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前站稳脚跟。

粮食安全,一个是数量安全, 一个是质量安全。对于中国而言, 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都须臾不可小视,更不可忽视! 

先说数量安全。数量安全就是不至于发生饥馑。这颗心,从中国共产党创立那时起,就一直操着,一直摆在首位。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对粮食安全、对“三农”,都有极端重要的指示。比如:“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两不愁三保障”中,“不愁吃” 是摆在首位的,也是一直记挂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小康不康,关键看老乡”。

再说质量安全。质量安全,又包括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储存的安全、运输的安全、加工的安全、销售的安全。尤其是在当今粮食生产、运输、加工融入世界农业生产体系的情况下,部分依赖进口和国际农业分工的情况下,质量安全就更加突出、显著。

2010年,我写的《对基层政权的忧思与建言》在《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10年第8期公开发表,随后被《中国组织人事报》等报刊、人民网等网站转载。至今,仍然有人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中转发、引用。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大概就是因为乡镇是粮食、“三农”的前沿阵地吧!乡镇对粮食、对“三农”的感受最直接、最深刻。可是,又常常“说不出来”。说不出来,一个是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一个是没有这方面的认识与思考,还有就是乡镇的干部们,多数志不在此。乡镇干部是公务员,工作人员是事业编制,端财政的碗,吃财政的饭,对粮食、对“三农”,也就了解不够深。

2012年,了解到订单农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后,我又写了《农商对接难题破解》,发表在《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12年第5期,并被新华网等网站转载。有关粮食安全、有关“三农”的认识、思考继续拓展、加深,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2013年,在多年观察、思考、调研的基础上,又写成了《粮食安全: 市县委书记为何提而不抓?》,发表在《市县领导参阅》2014年第12期。因为是内部刊物, 又在思考之后,改了一个标题,叫《五条措施确保粮食安全》,同时对文章的内容和文字作了一些修改和调整,使之符合公开发表的表述要求。《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的领导和编辑们特别给力,全文发表在《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14年第10期,并在编后中用大段文字作了推荐和介绍。随后,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也有转发。接下来,又浓缩成千字文,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个别字句出现在了接下来的中央文件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先后写了《破解职业农民培养难题》《从产业承载力观察三农改革》等一系列观察与思考,多数发表了,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8年1月,在杭州大喵王控股有限公司的全力支持下,出版了《互联网+农业——献给未来30年的礼物》。其中最主要的观点之一,就是当下学界、专家普遍认为:与工业一样,农业已从1.0 渐进到了4.0,并从不同的视角和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和表述。

农业1.0:刀耕火种,以人的体力和畜力为主,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农时,利用简单的工具和畜力来耕种,规模较小,抗灾害能力差。农业2.0:运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改善了“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农业生产条件,大量的农民富余出来,无力打工和经商者,成为贫困户。农业3.0: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局部农业生产作业自动化、智能化为主。与机械化农业相比, 自动化程度更高。农业4.0:应用智能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技术,有效摆脱自然灾害的因素,不再受土壤种植的束缚,使农业作业更加生态化、智能化、都市化、自由化。

农业1.0追求的是“专”。以“产量高”为目标,虽然比起现在动辄成千上万亩的农业项目来说大多还是小打小闹,但为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农业2.0追求的是“大”。以“产值高”为目标,主要表现在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或食品制造企业向产业上游延伸,或者农业生产企业向产业下游延伸,提供给市场的已经不是初级农产品,而是加工后的农副产品或者食品。农业的2.0时代,其实就是“一产+二产”的主流时代。

农业3.0追求的是“新”。以“知名度高”为目标,出售的主要是优美的乡村环境和可靠放心的农产品。政府不仅取消了存在了几千年的农业税,而且直接利用财政资金改善了农村的道路、水电、村容村貌等硬件环境,中国范围内的知名新农村、新社区、美丽乡村、五星级农家乐、休闲农业示范点、乡村旅游名村等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农业的3.0时代,其实就是“一产+ 三产”的主流时代。

农业4.0追求的是“广”。农业4.0是靠知本和资本推动的,是以进步的发展理念和商业模式为前提, 以新技术、新机制、新人才和新资本下乡为内容,以城乡统筹和社会资源大融合为目标的现代化“三农”解决方案。农业4.0以全社会“共赢共享”为目标,出售的不再是某一系列农村产品,而是一种让人向往的乡村生活方式。不管是参与、共享,还是体验、购买,消费的是一种情怀。

农业4.0是第一、二、三产业的“三产”融合互动。通过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更新农业现代化的新理念、新人才、新技术、新机制,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即发展“第六产业”。4.0阶段,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实施“互联网+”,带给工业和服务业的机会,远比农业自身要多得多。农业4.0,将更多地仰仗工业和服务业,把自身变为全产业链。

农业1.0到4.0的关系,既不是递进,从一到四,也不是割裂,相互之间毫无联系,而是同一时代的不同存在。在农业4.0时代,把农业1.0当作文物古迹来对待,更能兼具和提升开发乡村旅游的价值,使农业本身更精彩。也就是说,农业4.0 时代,仍然有农业1.0的影子,或者说成分。而且这些影子和成分是宝贝,不是垃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党中央和社会各方面对粮食、对“三农”的重视与关心仍在不断加强和提升,农业的基础地位,尤其是农业对二、三产业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识,而且形成了更大范围、更高频率、更多人次、更加广泛的共识。

未来,农民数量一定会大规模减少,农民占比会从总劳动力的40%左右降低到5%左右,土地流转会大规模展开,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大幅度提高,智慧农业不再遥远,农业产业链的改造将从需求端倒逼生产端。农村逐渐城镇化, 农民会变得越来越富裕,与城市的互动也会越来越强。

作者系四川省乐山市干部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