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垦:“一带一路”上的深耕与求索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曾经, 在国人的审美意境中,“爪哇”是一处想象中遥远而神秘的所在。而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个位于赤道以南、印度洋东北海域,洋溢着热带风情的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浪漫海岛,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在印尼首屈一指的经济体量和人口红利,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海外开疆拓土的宝地。

在诸多登陆印尼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中,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广西农垦”)“走出去”不仅成绩斐然,发展道路更是独具特色。这个始建于1951年、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排名第278位的大型国有企业,自2002年起至今, 不断依托项目所在国及广西农垦自身在土地资源、产业资源、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已在国际市场深耕17年,并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关系。

2018年,广西农垦全资子公司——广西农垦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在新一轮农垦改革的浪潮中承担了整合广西农垦部分海外项目资源,搭建广西农垦海外项目管理和服务平台,利用优势资源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国内外贸易的重要使命。目前,该公司分别在印尼、俄罗斯两国拥有一个工业园区和一个物流园区项目。

广西农垦“走出去”最为重要的实绩和最为典型的代表,是2008年起至今全力打造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该合作区是中国在印尼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承建的第一个国家级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窗口园区。合作区以工业地产为主导, 由广西农垦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公司——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有限公司开发运营。

历经十余年的建设运营,合作区不仅成为广西农垦海外战略落地至关重要的抓手,且于2016年一举通过商务部、财政部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确认考核,成为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中的佼佼者。着力于高品质的园区建设和全方位的配套服务, 合作区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拓展东南亚市场、寻找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落脚点的首选之地。

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强音中,“走出去”将成为更多中国企业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一行专程赶赴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展开为期4天的现场调研采访,系统梳理其建设历程、成绩与经验、困难与诉求,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以期充分挖掘合作区的样本意义,为更多有志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天高云阔,日光明媚,层层绿意有繁花妆点;宽阔笔直的行车道上,几乎纤尘不染;彰显当地民族地域特色、错落有致的房舍间,是印尼人和善的笑脸……如果没有道路旁一个个企业名称标识的提示, 穿行于此的行人恐怕很难意识到, 如此美丽动人的景致,是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一个工业园区所赋予他们的真实体验。

如今的合作区,除了拥有令访客惊艳的亮丽“外表”,招商引资实绩更堪赞叹。广西农垦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志明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介绍,截至今年5月,合作区共吸引50家中外企业落户,入园项目投资总额约10亿美元,其中已建成投产并运营企业32家,经营状况均属良好。入园企业中,既有以中国西电集团、蒙牛乳业等知名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军团”,也有法国斯伦贝谢公司(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世界500强企业)、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企业)、日本Yamazaki(全球最大的面包制造企业)等在国际上处于各自领域领先地位的行业翘楚。截至今年上半年,入驻合作区的已有来自印尼、日本、法国、新西兰、芬兰、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区总体规划面积455 公顷,其中一期规划建设205公顷, 现已基本招商满员,二期即将启动建设”,范志明说。

围绕汽车装配、机械制造、建材、电子信息、仓储物流和新材料等园区产业定位,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小小的企业纷至沓来,寻求入驻合作区。这里究竟有怎样的魅力?本刊调研组一行了解到, “大环境”和“小环境”共同构成了营商环境的诸多亮点,促成合作区这棵梧桐树引来了金凤凰。所谓“大环境”,是广阔的印尼市场及其在东南亚的重要地位;所谓“小环境”,则是合作区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服务。

从大环境看,印尼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富含石油、天然气以及煤、锡、铝矾土、镍、铜、金、银等矿产资源,但本身的工业体系还不够完整,存在不少产业空白;印尼拥有人口2.62亿,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也是东南亚第一人口及第一国土、海域面积大国,国内市场广阔;印尼经济总量在东南亚排名第一,也是最早参与“一带一路” 共建的国家之一,拥有极强的区域辐射力,按照印尼中国商会一位负责人的说法,“抓住印尼,就抓住了东南亚”。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全球经济整体下行的大形势下,印尼年经济却保持5%以上的较快增长, 其国内自身消费成为印尼经济发展的稳定动力,国内市场潜力大,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基本保持正面,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具有持续向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特有的比较优势。此外,印尼政府近年来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外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整顿金融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现任总统佐科·维多多在今年的总统选举中获胜连任,即将于今年10月开启他的第二个任期,其2014年就任总统以来一贯推行的有利于外资发展的政策环境有望延续,进一步提振了境外资本在印尼投资的信心。

从小环境看,合作区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37公里处贝卡西县境内的绿壤国际工业中心内,属于“园中园”;合作区距离雅加达苏加诺—哈达国际机场60公里,距离雅加达国际港口丹戎不碌港50公里,距离印尼第三大城市万隆100公里,正在建设的雅加达—万隆高铁(雅万高铁)在合作区附近设有站点,交通十分便利。可以说,如果将雅加达比作上海,那么合作区所在位置就相当于江苏昆山。

合作区所在的绿壤国际工业中心总体规划面积3500公顷,其中工业用地规划面积1500公顷,商住、行政及综合配套服务用地规划面积2000公顷,建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除了贝卡西县行政中心、水厂、污水处理厂、加油站之外,还有中高档别墅区、学校(万隆理工大学分校、职业技术学校、中小学等)、休闲娱乐中心、超市、餐厅、银行等,可为入园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投资、生产、生活和行政等配套服务。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区地处的雅万工业带是印尼政府重点打造的印尼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工业长廊。除了印尼本地企业,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企业,如上汽通用五菱、海尔、伊利、本田、三菱、HANKO 轮胎、正新轮胎等,都已选择在这一工业带布局,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已经形成。本刊调研组一行途径雅万工业带时,正值午夜两点,即便是这样的时段,沿途所见依旧是大型货车、集装箱货运川流不息,呼啸而过,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经过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合作区已由十年前阡陌纵横的荒地蜕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办公楼和厂房鳞次栉比,道路、给(排)水、排污、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综合高新智能化、信息化服务配套设施亦提上日程,为高新技术型及高端制造型企业落地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8年3月,合作区获得印尼投资协调委员会授予的KLIK资质(即“建筑准字”资格政策,拥有该项资质的外资企业可在获得在印尼投资的批文资质后拥有“边报建边施工”的权利),这一资质可为合作区入园企业建设节约大量时间。

因合作区拥有KLIK资质而受益的一个典型案例是蒙牛印尼工厂的开工建设。本刊调研组一行在实地采访时了解到,这家工厂占地面积1.5 万平方米,总投资额5000万美元,设计日产能260吨,年产值1.6亿美元。工厂于2017年11月立项,2018年3月开工建设,从开工到建成,只用了172天,创造了中国企业在印尼从开工到建成投产的最快建厂纪录。

“合作区对我们入驻企业的服务非常到位”,印度尼西亚蒙牛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琼告诉本刊调研组,该工厂是蒙牛乳业继新西兰雅士利工厂后建成的第二家海外工厂,也是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布局的首个乳制品生产基地,主打品牌YoyiC。目前产品除了在印尼当地销售,也已成功开拓了新加坡和香港市场。

与蒙牛同样选择入驻合作区的中国央企西电集团,落地这里的是该集团与印尼CCM公司合资建设的西电斯科印尼有限公司。西电斯科印尼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雪峰向本刊调研组介绍,该公司是印尼及东南亚最大的变压器制造厂,也是中国企业在印尼投资的第一家变压器生产企业。西电集团之所以选择将这一海外项目落户合作区, 最重要的是看中了合作区绝佳的区位优势和配套能力。他说,目前该公司盈利状况良好,正在为印度尼西亚电网新建和现代化改造升级贡献重要力量。

在本刊调研组实地采访过程中,还有中资企业表示,雅万工业带有不少工业园区,但他们最终选择了合作区,是因为这里提供的是实实在在、理性审慎的投资指导,而不是“来项目就签”,只顾招商。合作区通过提供丰富全面的信息,客观实际地帮助客商分析相关产业和市场,为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提供借鉴及帮助。在许多中资企业眼中,合作区提供的服务已经超越了合作对象的范畴,更像是中国企业进军当地市场的引路人;而全中文沟通的工作环境,更让他们的投资兴业之旅倍感亲切、贴心和放心。

园区开发一步一脚印, “天时地利人和”是关键

2007年11月,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项目中标;2008年10月, 合作区项目选址绿壤国际工业中心;2008年12月,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合作区运营实体;2009年8月,合作区公司与印尼金光集团签订《土地买卖协议》,落实合作区一期205公顷土地;2009年10月,项目土方平整开工,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启动;2011年7月,江苏省康桥油脂有限公司入驻合作区,合作区招商实现零的突破;2016年8月,合作区通过中国商务部和财政部境外经贸合作区确认考核;2016年9月,合作区与印尼华人企业家李鸿铭正式签署合作开发二期协议;2018年3 月,合作区获印尼投资协调委员会(BKPM)颁发的KLIK证书;2018年5月,李克强总理接见时任合作区总经理范志明等中资企业代表;合作区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国走进东盟成功企业”荣誉;2018年9月,合作区获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证书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证书,合作区管理向标准化园区、环保型园区迈进重要一步。

合作区风雨十二年,一步一个脚印,其间有波折亦有坦途。谈及合作区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范志明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关键。

合作区的诞生和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始终相连。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以促进与东道国共同发展。2005年前后,为促进中国对外投资平稳、较快发展, 增强企业境外投资建厂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企业境外投资成本,国家商务部开始鼓励中国企业在境外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经贸合作区,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运作为基础,以促进互利共赢为目的, 主要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东道国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决策。其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搭建平台,提供比较经济、可靠的海外发展场所,有利于形成贴近市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可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和海外经营风险。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性会址落户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从国家战略高度把广西推向了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合作前沿阵地的作用日益突出。为进一步深化广西与东盟的战略合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推荐下,2007年9月,广西农垦集团参加了国家商务部境外经贸合作区投标,同年11月,商务部正式批准由广西农垦集团承建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2008年,合作区建设(一期)正式启动。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带来了新的动力。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广西要“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在此大背景下,合作区适时启动了二期项目建设。

总体来说,合作区的建设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践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需要,是落实国际产能合作的具体措施,是广西推动对外开放、构建跨境产业链的重要抓手,将对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谈及合作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时,合作区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在国内运营不同,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化和国际产能合作, 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性更多,“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企业“走出去”, 首先要密切中国和东道国的双边政治、经济关系。合作区是在中国与印尼达成良好沟通基础和合作关系的前提上成立的。2005年9月,时任印尼总统苏希洛亲临南宁参加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时任印尼贸易部部长冯慧兰也连续5年出席中国—东盟博览会,极大地推进了两国的友谊与合作。此外,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全面启动也促进了两国各领域合作进一步发展。这些都为中国企业在印尼投资合作建立了坚实基础,也是促使广西农垦走出国门、合作区在印尼取得现有成绩的重要原因。

其次,政府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合作区建设工作注入了动力, 坚定了信心。广西几任主要领导都非常重视合作区建设工作,时任自治区彭清华书记和陈武主席都曾亲赴合作区考察指导工作;中国商务部等部门领导,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官员也经常亲临合作区指导工作。近年来,由于合作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为当地经济作出了贡献, 印尼投资协调委等当地政府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合作区建设。

“合作区的发展抓住了机遇、选对了区位、选好了伙伴,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合作区公司相关负责人说,2009年正值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陷入低谷,印尼地价相对便宜,合作区抓住时机抄底购地,最大幅度降低了投资成本,这是“天时”;合作区位于印尼重要的工业长廊,产业虹吸效应明显,这是“地利”;合作区公司由广西农垦与印尼华侨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建设运营,印尼合作伙伴为合作区在印尼的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之外的重要经验则是,企业“走出去”,实行本地化管理十分重要。目前,合作区公司印尼本地员工数量超过员工总数的2/3,基本实现本地化管理。合作区50家入园企业为印尼当地居民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且工资普遍超过当地企业相应岗位的平均工资,为印尼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截至今年上半年,企业向当地税务部门缴纳的各种税款已超过9000万美元,为当地经济发展及财政创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去年12月成功应聘到合作区一家中资企业就职的印尼员工查哈雅对合作区给她带来的变化如数家珍。她说,在合作区成立以前,当地许多人只能到雅加达市区或更远的地方找工作,甚至有的女性只能赋闲在家。自从合作区建成后,很多中国企业来到印尼,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她觉得现在的生活条件较以往大大改善,生活和工作都很快乐。

此外,企业“走出去”要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本刊调研组一行在合作区公司行政办公楼看到,这里有专门为穆斯林员工设置的祈祷室, 方便他们上班时间祷告。每逢斋月及礼拜日,合作区公司还会适当缩短工作时间,尽量减少穆斯林员工的工作量。

对于“走出去”的企业,关注所在地社区发展,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很重要,往往会赢得良好的美誉度。合作区公司不仅“授人以鱼”,每年定期组织为周边村庄捐款捐物,在遭遇地震、海啸、洪涝等自然灾害时,也会积极组织募捐。此外,合作区公司更善于“授人以渔”,建立技术培训中心,向周边村民提供电脑和缝纫机培训, 还与当地五家职业技术学校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在这样的帮扶机制下,当地村民能够免费学到一技之长,其中的佼佼者还可以优先进入园区企业工作,村民解决了就业难问题,企业解决了招工难问题,缓解了当地政府的就业压力,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此外,合作区还开设了语言培训班,开设中文和印尼语课程,通过互教互学,加强不同国籍员工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构筑了和谐,增进了友谊。

本刊调研组在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合作区所在地附近纳格沙利村一位名叫多地的年轻人, 曾经以在村庄附近贩卖小商品为生,生活过得很拮据。自从合作区开发建设之后,具有高中学历的他应聘进入合作区公司做清洁工,有时也帮忙做些办公室文印等后勤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地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并掌握了中文、英语和电脑知识,凭借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他通过考核成功转岗,成为合作区办公室的正式职员。

像多地这样通过自已的努力在合作区企业的工作平台上过上更好生活的人还有很多。合作区公司及合作区入园企业的很多工人和后勤服务人员都来自园区周边的村庄和社区,合作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合作区企业已成为当地青年提升自我、展现芳华的重要舞台,以及当地居民获得收入的主要平台之一。

为了更好地“ 走出去”,直面困难与诉求

企业“走出去”难免遇到困难和波折。合作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也不例外。经历困难,直面诉求,亦是企业实现更好地“走出去”的必由之路。

合作区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合作区建设早期遭遇的第一道难题是印尼当地合作伙伴无法按照协议提供建设用地,导致项目合作无法推进。2007年10月,广西农垦与印尼中爪哇省的一位印尼合作伙伴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确定合作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印尼方以零地价提供200公顷的园区用地, 占15%干股。随后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过程中,印尼方无法将所提供地块的性质变更为工业用地,其后还单方面要求提高所占干股比例及抬高地价,广西农垦综合考虑该地块土地性质变更困难、交通不畅、配套设施不全、建设成本过高等因素,并征得国家商务部同意,于2008年7月开始对合作区项目建设地重新选址。后经反复论证,历时半年多时间,于2009年1月选定合作区现在的建设地址。

第二道难题是负面新闻对合作区招商的影响。由于国内一些媒体报道印尼负面新闻较多,如地震、火山喷发、海啸、恐怖袭击、游行示威等,影响了企业到印尼投资的信心,也直接影响了合作区招商工作的开展。

第三道难题是合作区人员流动较大,高素质的复合型海外管理人才不足。近年来,企业面临着员工流动大、高素质人才难留等困扰, 随着印尼外来企业的增多,该问题愈发突出。虽然国家对派驻海外工作人员有相关规定,但具体到各行业、各系统、所派驻国,执行起来面临很多实际问题。此外,境外投资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国度,须储备一支适应海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由于东道国普遍在外来劳工派驻政策方面有严格规定,如人数限制、技术限制、级别限制等,因此,在对外派人员的选择上需全面考虑,打造一支既适应国际化运营管理又熟悉东道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综合型人才队伍,以规避劳工风险和降低用工成本。

“这些问题,我们都一一克服和化解了”,这位负责人说,合作区目前在印尼的主要合作伙伴是一位印尼华人企业家,并按照公司管理体制,厘清了双方在权责利方面的关系。与此同时,通过引进知名、优质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打消了部分客商对于投资印尼的疑虑。此外,完善公司管理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薪酬和福利制度,为公司员工发展提供平台,减少了人员流动。

更多、更大的难题,仍有赖于国家有关部门通过相应的政策予以解决。合作区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余年来,合作区遇到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境外合作区支持政策的连续性问题。2016年,合作区通过商务部、财政部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确认考核后,尽管为招商引资带来重大利好,但实际到位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专项资金相对较少, 与原来境外经贸合作区政策规定不超过基础设施等投入的30%相比存在差距。自合作区支持政策出台以来,对园区的指标要求多次进行调整,加之境外园区政策扶持连续性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建设、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步伐和计划,他呼吁有关部门落实对合作区的支持政策,加大对合作区的资金支持。

此外,他建议加强合作区顶层设计,集中力量建设好中国“走出去”的平台,希望国家有关部门、驻外使馆经商处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总体规划、指导,防止中国企业在有关国家和地区因园区建设展开恶性竞争。

他还呼吁,国内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服务要及时跟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 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在当地融资、投保都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支持国内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服务业“走出去”,做好合作区及合作区入园企业的相关服务工作。

在印尼经营工业园区多年,除了园区运营本身遇到的困难之外, 更令这位负责人感慨的是,国内许多企业家到境外投资,仍然抱着短视心理,想“捞一把就走”。合作区近年接待了不少前来参观考察的中资企业,他们关注的除了园区有何优惠政策,就是国内一些淘汰落后产能转入合作区的可能性。

而实际上,印尼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商业社会,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相对较少,对外资企业大部分实行普惠制和负面清单制度,很少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同时,雅加达周边的大部分工业园区都有较为严格的环保措施,基本已将污染行业排除在外。

“中资企业参与‘一带一路’ 建设,必须要树立在当地长期发展的理念”,这位负责人说,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中国产品曾大规模走进东南亚市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给东南亚消费者留下了“中国货就是劣质产品”的负面印象。如今,中国产业、企业正在面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走出去”,必将更加深远地影响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系。如果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把这些国家当成污染、落后产能转移的理想目的地, 在当地也不会受到欢迎。他认为, 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还是要重视在当地的长期发展,关注环境保护,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

完善配套和产业升级,全力构筑园区未来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了印尼等国家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合作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带来了新的动力。合作区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效率建设、高标准配套、高质量服务, 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指示要求,努力将合作区打造成为中国企业在印尼投资兴业的重要平台。

打造集工业生产、仓储、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经贸合作区, 中国优势产业在印尼的重要产供销仓储集散中心,构筑中国与印尼经贸合作的平台、中国企业走进东盟的平台、各国企业在印尼发展的平台,是合作区建设的整体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合作区二期建设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据介绍,合作区二期将在四个方面重点着力:一是高标准规划合作区二期项目用地,将充分发挥中国与印尼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来规划二期项目,结合园区发展实际使合作区一期和二期有机衔接起来。

二是不断完善园区的各项服务。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园区服务体系,从入园谈判、注册公司到购地建厂,建立一套合作区与客户、当地政府及内部部门之间配合密切、高效有序的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园区的服务项目,将运营管理、招商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整合起来,组建符合印尼本地国情、面向全球的招商引资平台, 为入园企业量身打造体系化、菜单式、便捷性的管家式服务。

三是在产业构成方面,合作区二期将打造科技型、智慧型园区。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促进产业园区升级换代。此外,继续强化园区产业集聚的基本功能, 建设国际企业孵化器,重点支持创新型、科技型中资中小企业入园发展。加强提升园区的交通、能源、环保、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园区投资的软硬环境,为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提供“拎包入住”式便利服务,使入园企业轻装上阵、开工生产。

四是引进一批中国优势产能企业。合作区将在今后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坚持“服务中资企业、搭建合作平台”的理念,对中资企业给予一定优惠,着力引进若干具有一定投资规模、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中资企业;同时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器,为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的中小企业提供优惠入驻条件,吸引更多中资企业入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罗雨泽研究员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评价说,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企业抱团“走出去”的良好平台,可局部营造母国营商环境,硬件基础设施和软性公共服务统一提供,具有共享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对入区企业而言既便利便捷,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的建设运营企业广西农垦实力雄厚,为中国制造企业五百强之一,具有丰富的园区运作和产业发展经验;合作区定位准确,是中国和印尼两国比较优势的有机结合, 如中国具有制造技术优势,印尼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两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拥有很大的市场。他强调, 合作区的大环境在改善,产业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尼“海上支点战略”对接的重要内容,随着“五通”的加强和提升,产业合作的大环境会持续改善。此外, 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将进一步丰富合作内容、带来更多合作机会。当前面临国际分工格局大调整的机遇,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经贸规则、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国际政治格局、信息数字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正经历较大的调整,对国际性、综合性、集聚性、共享性合作平台的需求上升。

罗雨泽表示,在充满剧变的世界里,保持发展环境的稳定、透明、可预期就是一大优势,希望中国、印尼两国不断增进互信、深化互利共赢合作,两国政府为双边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园区经营企业不断增强本地化和国际化运营能力,既要深深扎根当地, 又要有全球化视野和战略,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更好发展。

当前,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承接平台,既为东道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助力,也成为我国发展模式、文化和价值理念等软实力输出的重要渠道和“走出去” 的重要名片。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 是实现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广西自治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先行者,广西农垦以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为重要抓手,在“一带一路”沿线不断深耕与求索,展开了生动丰富、卓有成效的实践,收获了实绩,打造了标杆。我们期待它未来继续砥砺前行,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成员:王燕青 谢克红(特约) 

杜悦英 杜倩倩

执笔:杜悦英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