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林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本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一曲《沂蒙山小调》唱红了沂蒙山,唱响了长城内外。人们认识沂蒙山, 是从听了这首歌开始的,沂蒙山的美景也是通过这首歌传遍了大江南北。这首源于沂蒙山区花鼓调的山东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风光、沂蒙气质也藉此渗入人们的心灵。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那悠扬动听的旋律、亲切感人的歌词,一种对沂蒙山崇敬、爱慕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还会让人想起那战火纷飞的红色岁月……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一行走进沂蒙山腹地—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重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探寻乡村振兴典型样本—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的实践经验和有益启示。

从贫困村到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层林尽染,齐鲁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绿水、青山、农家,炊烟、笑语、晚霞;古朴的干碴墙、石头房、青石街;赋予现代设计元素的老屋民宿充满艺术气息;青年旅社、咖啡馆、杏林医馆……三面环山,西邻高湖水库,好一处秀美的“世外桃源”。这就是沂南的朱家林,古韵今风在这里交融交织, 仁义敦厚与破旧立新在这里深度聚合,古朴深沉和激情梦想在这里被重新阐释转化,农民、农村、农业还是保留着古老的记忆,新农民、新农村、新农业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不知何时,朱家林村子渐渐空了,大多剩下留守老人、妇女和孩子。穷山沟里的年轻人外出当了农民工,走出大山后就再也不想回来,村里一半以上房屋无人居住, 屋顶坍塌,墙面剥落,破败不堪。

“谈起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就要先从朱家林村子的发展与巨变说起。因为这个项目地处临沂市‘一点两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总规划面积28.7平方公里(含10个行政村、23个村民组,总人口1.6万人),是山东省唯一、全国首批十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创客中心,以其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和特有的沂蒙山区特色民居民俗,吸引了一群怀揣田园梦想的年轻人创新创业。”山东朱家林乡建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徐从江一边引导《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参观一边介绍。作为农业农村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载体,朱家林展开了一幅沂蒙乡村走向振兴的崭新画卷。

“朱家林背靠大山山清水秀, 前临小河绵绵流水情意长……”土生土长的、近80岁的“沂蒙琴书” 老艺人张在起见证了朱家林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用“说方言土语,道家长里短”的沂蒙琴书形式,提笔创作了《朱家林“创意小镇”》的作品,被广为传唱。

“刚来朱家林的时候,村里很多房屋都没有人住,相当于是一个空心村。很多院落已经没有屋顶, 院子里的香椿、杏树等老树和荒草倒长势非常好。”朱家林项目的发起人、山东省燕筑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娜,不仅在朱家林获得爱情与事业“双丰收”,还成为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当时有个愿望:“让村民做主角,通过民宿旅游的方式给破落院子植入新生命, 让山村重现活力。” 

“我出生在邻县沂水,生活环境也是这样一个小山村,很美, 漫山遍野十几万亩全是桃花林。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室,对我来说都有很深的感情。但是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曾经美好的山村成了回不去的故乡,非常痛心。”出生在沂蒙山下乡村、在外闯荡多年的宋娜,无论走到哪里,那种山东人特有的乡音、乡情、乡恋,始终挥之不去。

2004年,宋娜从警校毕业后因为喜欢,选择了到临沂市一家建筑师工作室学习设计。之后,先后到深圳、云南、四川、上海等多个省市参加项目设计,并在杭州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2012年底从杭州返乡后,承接了沂南县马泉创意农业休闲园项目, 也就是现在的沂蒙泉乡田园综合体片区,“可以说,在十几年前,我就已经开始做大量类似于朱家林这样的项目了。这样的东西如果消失了、断层了,就太遗憾了”。

乡村记忆是一种丝丝缕缕的牵挂,是一份无法割舍、无可替代的眷念。如何让乡村留得住乡愁又让村民有奔头,是乡村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2013年12月12-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以诗一样的语言回应了人民对美好家园的向往:“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这也同样点燃了宋娜的热情。

2015年,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吹响,沂南县西部山区被划为临沂市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就在那年的深秋时节,宋娜应邀来沂南县考察旅游脱贫项目时与岸堤镇政府做了对接,当地干部带着她参观了二十多个村庄,经过对比权衡,选择了印象最深的朱家林并向县里汇报。

“我不希望看到像朱家林这样的村子再度消失,村子的宁静和老人的质朴,让我重新找到了归属感。”宋娜坐在沂南县委书记姜宁的办公室里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是她没有那么多钱,只有理想和干劲儿。

宋娜的创业想法得到姜宁的支持,她做的朱家林设计方案也获得县领导和评审专家的认可。就这样,宋娜与朱家林开启了不解之缘。

“首先不搬迁村民,因为村民是我们生活的根,是村子的灵魂, 我们要与村民共建共享;第二不圈地售票,要做开放的乡村旅游,让故乡成为回得去的故乡;第三发展产业,用产业带动旅游,用旅游带动脱贫;第四政府到位不越位,而是根据产业方向搭建平台,让更多年轻人回归,并通过众筹等方式建设村庄,发展创客经济。”蒙山彩蒙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朱家林田园综合体项目副指挥黄树田回忆道,他们考虑整合全村140套村舍中长期空置的67套,对其进行设计和改造,植入“创客工作室”、民宿等全新业态,以“旅游+文创+生态建筑”的产业模式打造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让这个山村“复活”。

“就连我自己的微信头像图片都是选取朱家林乡村生活美学馆的。”黄树田说,“当时,宋娜的想法得到了沂南县领导的认同和支持。县里很快就决定让她作为项目的发起人和设计师,水、电、路、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交给政府来做,宋娜就专心打造产业化项目,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宋娜不仅“从撬动自己的朋友圈、设计圈开始”,发起了关于乡建的一系列众筹信息,通过网络平台的推广,引发更多人对朱家林的关心和互动,还参加了沂南县首届青年创业大赛,并以一等奖获得了创业支持,同时也结识了更多创业者。之后,在共青团沂南县委的支持带领下成立了沂南县青年创客联合会,呼吁更多年轻人加入创客平台。

沂南县岸堤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卢绪光告诉《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朱家林在外跑运输的“能人”田立军被请回村来担任支部书记,带头为乡亲们服务。

…… 

“为什么是朱家林?”同样的问题,宋娜向调研组表示已经回答过无数遍,“就连当地的老乡都问我,我们这个村子这么破,你到底看中什么?” 

他人眼中的“穷乡僻壤”,却让这个山东“犟”姑娘“一见钟情”, “最迷人的地方,除了这里的景色, 还有那原生态的乡村生活之美,我觉得做好了朱家林,留下这些村庄、留住村民,其他村庄就有了希望,这样才会让乡村可持续发展”。

“不搬走一人一户,不破坏一草一木。2015年底策划、2016年7月动工建设的朱家林田园综合体项目,是整个沂南县在推进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 政府带着强烈的问题导向,正向思考探索的项目,并在2017年7月成为山东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姜宁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介绍说,朱家林田园综合体项目以“创新、三美(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共享”为发展理念和总体定位,以“保护生态、培植产业、因势利导、共建共享”为根本遵循,成功搭建起人才返乡、资本下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平台。不到三年时间,实现了从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到山东省省级特色小镇、再到成功申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的“三级跳”, 为沂南县探索“区域化突破、全域化提升、系统化推进”的乡村振兴路径奠定了基础。

据悉,到目前为止,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先后成功招引上海乡伴文旅集团柿子红理想村、山东化氏集团“渔乐高湖·垂钓小镇”等5个文旅类项目,落地蚕宝宝家庭农场、天河本草园、法国安德鲁水果加工等16个新“六产”项目;整个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 已招引落地创客团队19个、创客60 人,招商落地各类项目21个。

田园综合体的核心是“为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构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性举措。乡村振兴战略契合了新时代我国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趋势,走好“这盘大棋”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在2016年(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 即对朱家林提出了“做样板”的希望,勉励朱家林努力建设成为“四个样板”——脱贫攻坚的样板、新“六产”发展的样板、美丽乡村供应商的样板、特色小镇的样板;同时要求职能部门打好“组合拳”, 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围绕共同理念、共同目标、共同愿景,凝心聚力,精准发力,形成合力,把“盆景”变成“风景”,闯出一条具有山东区域特色的综合解决“三农” 问题的新路子。

“朱家林一定不能新瓶装老酒,必须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虽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看,建设田园综合体面临的问题有很多,但是核心是‘为农’,特色是‘田园’,关键是如何‘综合’。”姜宁认为,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是多要素、多资源、多路径集成。这其中,政府、企业、群众都有各自的角色, 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团队。政府引导方向,完善服务;群众参与生产, 自觉维护;企业出资入股,技术管理。在确定工作指导思想上,要重点把握好农村不能照搬城市,本土的才是世界的,少拆房、不拆房, 少砍树、不砍树,少填塘、不填塘,不贪大求洋,不过度商业化, 要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农村“味道”。

2017年2月,“田园综合体” 一词被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当年确定的全国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只有10家。作为新生事物,田园综合体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遵循和借鉴,需要探索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来保障规划建设和推进实施。

黄树田介绍说,沂南县委、县政府对此积极探索,建立起指挥部、管委会、平台公司、镇政府和村庄“五位一体”的系统化推进机制。朱家林田园综合体项目指挥部代表县委、县政府统筹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建设、项目招引、人才引进、社会管理等,指挥部由两名县领导挂帅,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与原工作单位脱钩;成立朱家林管委会,下设综合协调、项目资金、资产运营、宣传招商四个办公室,全面负责田园综合体日常管理运营服务;注册资本金1亿元成立山东朱家林乡建发展有限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 发挥创新创业孵化器功能,吸引社会资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创客、返乡青年等各类群体参与乡村建设;镇、村负责群众工作、土地流转等事务,创新社会治理,为田园综合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徐从江任职的山东朱家林乡建发展有限公司是当地政府于2017年1 月9日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受政府委托致力于搭建乡村振兴平台。通过三年的创新实践,该公司整合各类资金5亿元,搭建了科技支撑、数字孪生、人才培训、标准化研究、电商物流、金融支持六大平台,逐渐完善了食宿、娱乐、道路等配套设施。朱家林园区着力建设“脱贫攻坚、新六产融合发展、美丽乡村供应商、特色小镇”四个样板。完成《朱家林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统领“一核两带五区”(一核, 即朱家林创意小镇,以朱家林为核心,包含柿子岭、石旺庄两个辅核,是田园综合体的引擎;两带, 一个是东部小米杂粮产业带,一个是西部优质林果产业带;五区,分别是创意农业区、田园社区、电商物流加工园区、山地运动区、滨水休闲度假区)建设。实施退耕还草还林,推行绿色种植,对生活垃圾、污水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完成水系修复、水肥一体化工程,绿化彩化山体4000余亩,栽植树木160万株。

徐从江表示,从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出发点和实际需要来看,要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加快推进项目、景观、功能、管理、政策、制度等,实现实体化运作。政府在行政、法律、政策建议等多方面给予引导和掌控,保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大方向始终处于法律与政策允许和保障的范围内;帮助村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为综合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卢绪光对《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说:“岸堤镇政府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会议,在确定村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反复在村民中讨论酝酿,让每个村民找准定位, 明确自己该怎么干。干部以让群众满意为出发点、用实际行动全力以赴‘靠上’,村里干部不怕得罪人‘豁上’,群众才会‘跟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作为田园综合体的“核心”, 村民既是田园综合体的参与者,也是主要受益者。据《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了解,目前朱家林村民的收益主要有五种途径:一是农民土地流转获得的租金,村民每年每亩可获600斤小麦价格的收入;二是农民土地或者房屋入股到合作社,经由合作社与乡建企业对房屋或土地进行改造运营后,获得分红;三是薪金,田园综合体在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项目、旅游服务、餐饮服务等都需要大量劳动力,朱家林目前预计每年可提供3000至5000个就业岗位, 每人每年增收20000元;四是现金, 农民在田园综合体内经营农家乐, 出售土特产、手工制品等,每户平均增收20000元以上;五是村集体的收入分配,仅乡建公司运营村集体资源给予的费用就达到13万元。

“田园综合体讲究的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融合的过程中,农业是底色、是基础。朱家林将坚持守好本底农业,优势农产品不仅不会丢,还要继续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姜宁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表示。

“ 沂南小米香, 好吃没商量。”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的一大传统优势主导农产品就是小米。在28.7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中,“小米杂粮经济产业带”成为“一核两带五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280 亩的田间地头有机农场成为小米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示范性农业产业项目之一。该农场由田间地头小米专业合作社运营管理,是一处以优质小米种植、销售为主的农产项目。严格遵循土法种植、生态有机理念,农民人工精细化管理操作, 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小米的绿色、健康、有机。

在现阶段,收益最明显的要数民宿区。已经投入使用的民宿有五套,包括木作主题、织布主题、陶艺主题等。吴庆英的家就在朱家林,她现在成为了民宿的管理者, 人称“管家阿姨”,一个月能拿到1800元的工资。朱家林村成立了沂南县朱家林民俗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以部分闲置房屋和土地入股主体项目, 由开发方山东朱家林乡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土地流转和建设、种植、物业等配套服务。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连片治理扩大用地面积,增加集体收入16万元;并在为旅游开发公司提供劳务服务中提取5%的管理费,用于集体积累;村集体还享受乡建公司整体运营中10%的股份分红。此外,股份分红和土地流转集中经营所得收益的60%用于全体村民利润分红,对贫困户、无劳动能力、年老体弱人员从集体收入中实行兜底保障。村民在社区共建中, 也通过土地房屋租赁、股份分红、务工、自主经营等多种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朱家林田园综合体覆盖5个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43户3813 人,低保户611户925人。启动建设以来,流转土地11000亩,贫困户762户1217人受益,485名贫困户参与园区务工,42名贫困户到园区经营,976名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等分红。2018年底,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户全部脱贫。

卢绪光表示,随着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日益推进,过去以传统村落为主的管理模式逐渐不适应新的形势, 各种关系的调整对社会治理带来了新课题。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坚持共建共享,强化“园区+村居+群众”利益联结,促进村强民富,适时推出了信用考核制度。

通过手机中的“ 村村有福APP”,详细记录村民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上的得分综合表现。积分项共有七大类40多项细则,涉及道德建设、环境改善提升等多方面内容。给老人洗脚加30分,给老人买新衣服加10分,拍全家福加10 分……信用积分管理,实现了好人好事多发现,积分奖励常相伴,让农村管理更加轻松,村民生活更加高效。此举,将过去由政府主导的村规民约形式,实现了村民间的讨论,让百姓参与其中,强化了村民主体意识,给乡村治理带来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小猴孩儿,你别哭,给你缝个布老虎;白天拿着玩,黑夜吓‘麻胡’……”(麻胡是民间传说中专门残害儿童的恶鬼,让孩子穿虎鞋、戴虎帽、玩布老虎等,是表示驱恶除魔保佑平安的意思。)在朱家林非遗文化体验馆,《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了解到,朱家林去年成立了工艺美术品公司,10位老人毛遂自荐成了“奶奶工人”。她们平均年龄75岁,每天前来“上班”,戴着老花镜用传统方式缝制布老虎、虎头鞋帽等非遗艺术品,不仅自己有了收入,还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沂蒙乡土文化。“你看看现在的日子,没有想到老了老了我们还成宝贝了,得好好地享受现代的乡村生活。”81岁的公淑贞老人高兴地对调研组一行人说。

产业发展催动了朱家林的日益繁荣。山东省燕筑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400万元,采用“基地+作坊+店铺”的一体化经营方式, 将文化旅游、农耕与深加工体验、餐饮、店铺等融为一体,塑造沂蒙山区农业文化与品牌。2017年沂南县吸引临沂大学生物学博士邵长文,到朱家林成立了“邵博士自然农场”,投资1800万元,建设集自然农法新技术推广、农夫市集、田园牧场及微农场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意性田园空间。村党支部牵头,组织近20名村民在其农场长期务工,每月有近2000元收入。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随后来到蚕宝宝农场,这里的创客曾庆全一边正忙着招呼大家现场制作平面茧蚕丝被,一边品尝刚刚用龙井工艺炒制的桑芽茶。据他介绍,2017年栽植的200亩桑园有十几个品种,桑叶嫩芽炒茶,老叶喂蚕,春天桑椹采摘,制作桑椹干、桑果酒等,这些产品具有很高的养生保健价值,不愁销路,再加上研学收入,亩均收入过万元。“当看到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时,我也很幸福。”曾庆全说。

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巍巍沂蒙山,山山铸丰碑;滔滔沂河水,水水见精神。

“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口粮作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样的“沂蒙精神”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神奇魔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临沂考察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当年,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实践中, 与山东党政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了沂蒙精神;如今,沂蒙精神又为老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

地处沂蒙山腹地的沂南县,不仅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智圣” 诸葛亮的出生和成长地,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并拥有汉代遗迹100余处,红色文化也是得天独厚——在革命战争年代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为中国革命奉献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 王换于等一大批英模人物。

黄树田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介绍,沂南依托红色革命历史,弘扬和传承“沂蒙精神”“沂蒙红嫂精神”,规划建设了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与沂蒙红嫂纪念馆为核心、占地2平方公里的沂蒙红嫂文化旅游园区。“沂蒙红嫂纪念馆”吸引了大批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平均每年达30万人次。同时,围绕“诸葛亮”品牌,沂南建设了诸葛亮公园、诸葛亮城等旅游景区及开发了诸葛亮系列旅游产品;还举办了9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会。

他表示,沂南旅游经过近二十年的孕育发展,红色经典、生态民俗、历史文化、温泉养生四类特色旅游齐头并进、融合发展,“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的旅游品牌初步打响, “政府主导,文旅融合, 统筹城乡,全域发展”的县域旅游发展模式逐渐形成。在这个过程中,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辅相成,直接带动了农民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就地升值、农村就地脱贫致富,形成了以沂河、汶河、蒙河及沂蒙生态大道、红色旅游专线、滨河路为轴线的特色旅游产业经济带状集群,将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朱家林上柿子红有哪‘三红’?”位于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核心区、由乡伴文旅集团和山东朱家林乡建发展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项目—柿子红理想村,给出了完美答案。“红”有三层含义: 精神红—— 党建引领,传承红色文化的沂蒙精神;创新红——创客下乡,激发乡村振兴的创新活力;生活红——富民强村,建设百姓富足的美好生活。这是乡伴文旅集团董事长朱胜萱对项目的倾心注解。他希望“朱家林上柿子红” 品牌能为朱家林的IP塑造助力, “设计下乡,朱家林上柿子红; 学习上山,老区精神攀高峰”。

朱胜萱2010年曾受聘为“上海世博园区景观工程总顾问”。作为国内乡村文旅投资运营的先行者以及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最早实践者, 对于乡村振兴有着独到理解的他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表示,“现代社会的城市和乡村不是二元对立的,它们的关系就像乡伴的‘伴’字,陪伴是没有主次的。而现在城市不断汲取乡村的养分,乡村越来越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城乡之间的管道是单向的。实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要做的就是把从城市回到乡村的这条管道打通。柿子红理想村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据朱胜萱介绍,柿子红理想村项目设计有双创中心、创客学院、民宿学院等,是全村庄的培训和平台类项目;通过文创街区、配套街区等活动类项目,以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带动整个大片区发展;同时, 保留原有农地,种植柿子、小米、萱草等,推出绿乐园系列文创产品,用文化的方式做农业,实现对农业的包装升级。

“朱家林上柿子红,希望老百姓在这里守护着自己的家乡,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在原色乡土里享受原本生活。”朱胜萱说,柿子红理想村的未来愿景是“乡居乐土, ‘柿’外桃源”,推动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成为北方地区特色新田园生活示范区。 

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家林上柿子红”乡村国际双创学院名誉院长张承才是土生土长的柿子岭村(即柿子红理想村项目所在的自然村)人,长期在法国工作和生活。这位从沂蒙山走出去的学者如今又回来了,他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表示,小时候的乡村时光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我将在生态保护与治理、科普教育、青少年励志等方面对家乡给予支持,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让家乡变得更美”。

硕果飘秋香,正是逐梦时。《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在朱家林调研期间,适逢此间举办以“乡村振兴,田园逐梦”为主题的2019乡村振兴(朱家林)主题论坛。沂南县委、县政府联合多家机构在论坛上共同发布《乡村振兴朱家林宣言》。据了解,本次论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打造产融结合、跨界交流的综合性平台,共同探讨因地制宜打造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新思路、新路径,推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实施。

姜宁向调研组介绍,1938年10 月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的前身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党校就诞生于朱家林所在的岸堤镇。基于这一历史渊源,2017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启动了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岸堤校区建设项目。今年9月24日,乡村振兴(朱家林)主题论坛召开之际,岸堤校区正式揭牌,论坛会场就设在这里。同时还成立了山东省乡村振兴研究院。这一传承红色基因的党校分校,将与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深度融合、与沂蒙党性教育基地紧密衔接,成为沂南,乃至在山东全省和全国层面,探索乡村振兴路径、弘扬伟大“沂蒙精神”的重要基地。

姜宁还表示,沂南近年来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区域化突破、全域化提升”的路子,搭建了朱家林、沂蒙泉乡、常山庄片区三个区域化平台,集中资源进行保障,统筹推进“五大振兴”,系统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党的建设、社会治理以及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产业、人才、资本等各类发展要素向平台聚集,以区域化突破,示范带动全域化提升,探索系统化推进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朱家林不仅成为“国家田园综合体标准化建设示范推广平台”,还被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组委会授予“全国示范基地”;常山庄片区则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程郁研究员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采访时说,中国乡村有着丰富的特色资源和文化遗产, 只要有好的规划理念去开发、有好的机制去挖掘, 就能够创造无限价值、带动产业、激活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支点。他评价,沂南县朱家林以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发为依托,吸引优秀人才参与产业和设计规划,系统布局发挥不同资源的整合优势, 优化产业发展条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创客团队、企业投资,通过各主体的联合建设和共同支撑,建立起了生产、生态、生活互促共荣的新兴产业生态,以发展建设强化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以产业链的贯通促进生态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走出了一条盘活乡村资源的特色化振兴之路。

“乡村的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振兴,更应该是人民生活的富裕。朱家林以包容发展理念构建资源整合平台,让村民通过入股、就业、手艺、自主经营、互助服务等利益连接机制实现共融共享共发展,多渠道带动当地村民致富,进一步打造了‘朱家林’乡村振兴特色品牌。”程郁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农村经济研究室主任蓝海涛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表示, 朱家林的建设经验,一是探索出了齐鲁大地可复制、可推广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机制。2 0 1 6 年搞田园综合体还是新生事物,全国没有先例可循,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处理,政府如何推动又不扭曲市场机制,考验着沂南县职能部门和朱家林村民。沂南县委、县政府探索建立起指挥部、管委会、平台公司、镇政府和村庄“ 五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系统化推进机制,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奠定了基础,对全国类似地区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创设了村民信用的物质奖励机制。当前, 我国农民传统信用文化断层,现代信用意识缺失,在村企合作中遇到市场风险,村民和企业容易出现单方违约、不讲信用,导致双方合作失败的“囚徒困境”。朱家林通过手机中的“村村有福APP”, 详细记录村民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上的得分综合表现,采取信用积分管理,实行积分奖励办法,将信用实惠化,成功破解了传统村民缺乏现代契约意识的难题,为传统村落现代化转型奠定了信用村社的基础,有利于资本下乡, 实现乡村振兴。三是“ 奶奶工人”让技能变成文化和资源。以“旅游+文创+生态建筑”的产业模式打造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让10位拥有传统手艺的老人成了“奶奶工人”,将老人从养老负担变为乡村旅游竞争的特色名片,实现了老人增收入和村庄增名气的“双丰收” 效益,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敬老爱老的文明水平。

就朱家林下一步的发展情况, 蓝海涛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表示,下一步沂南县在复制推广朱家林模式时,也要做好防风险、促提升、能持续的准备,要有市场半径意识,防止政府不当推动,导致田园综合体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过度集中竞争,扭曲市场机制。全国各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及田园综合体如火如荼推进, 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乡村文创产业园“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已经出现以往明星村镇成为明日黄花的警示案例,朱家林要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名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姜宁说,“到2020年之前,是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探索、形成阶段。沂南虽然做出了一些探索, 但是在形成制度和政策体系上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一定总结好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的模式及经验, 探寻县域层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争取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实践中取得更大成绩。”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成员:车海刚 张玉雷 

刘长杰 蒋志颖

执笔:蒋志颖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