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与启示

0

龙粤泉 乔彦斌

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 地区,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硬骨头”,离按时实现精准脱贫目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地区是否脱贫,对我国全面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和迈向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有直接影响。

重庆市是典型的西部高山、高寒、连片特困和民族地区,具有扶贫开发地缘的典型特征。近几年重庆市在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见表1)并积累了一些经验。重庆市确定了“2017年基本脱贫、2018年做好扫尾工作、2019年和2020年巩固成果”的总体目标。2018年重庆脱贫减贫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全市65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全年减贫3.9万户12万人,全市贫困人口减少至4.6万户13.9万人。2019年,重庆市确定了确保“4个县摘帽、10万人脱贫”的年度目标, 探索了一条以高质量整改带动高质量脱贫的路子。

重庆精准扶贫的实践

(一)重庆市精准扶贫的核心经验是“到人到户” 

重庆最典型的做法是按照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占比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等标准精准、严格识别贫困户,并以此为标准识别出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重庆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到人到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规划到户。重庆市制定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这一总体规划和多个专项扶贫规划。筛选出来的深度贫困区县为了推进项目落地,也制定了各自的“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最终形成了“上下一体、多方联动”的扶贫规划体系。按照产业“分门别类、到村到户”的要求, 各县编制了包括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高山移民、扶贫培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支撑等七大类规划,做到“一户一业”“一户一策”。针对贫困户实际情况,编制适宜的、可操作的“项目清单”, 建立了“增收明白卡”,这样每个贫困村都可以有1-2个稳定增收产业,而每个贫困户也都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同时设立了对领导干部按照包户情况进行扶贫工作考核机制,以保障能按期完成。

二是搬迁和补贴到户。首先, 以户为单位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并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搬富不搬穷”问题,重点探索了“农企联建”模式,并推进整村搬迁和集中安置试点,扶贫效果明显。这种模式下,政府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以土地、宅基地入股,联合开发,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和修建移民安置点。其次, 以户为单位实行差异化扶持。专门针对贫困户设立了五条政策,包括对发展特色产业的贫困户,给予不少于1000元的资金扶持;对贫困户子女就读中职、高职的,每人每年补助现金1500元,对特困家庭子女就读普通大学的,每人每年给予不少于2000元的补助;对贫困户子女参加中职、高职五年连读职业教育扶贫试点班的,全额资助学费和生活费。中职期间每人每年补助生活费1500元,高职阶段每人每年补助学费4500元,并补助高职第一年每人1500元生活费;对参加城乡医疗保险的贫困户,每人每年给予不超过20元的补助。另外,对贫困户给予重点倾斜政策,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户,最高补贴标准高于一般农户1万元;对实施扶贫搬迁的贫困户,在落实每人8000元补助标准的基础上,视情况额外享受一定的资金直补和贴息率为5%的信贷贴息补助。重庆还展开了“帮扶到户”, 即以户为单元开展社会帮扶活动,建立党员干部、社会爱心人士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

三是合作到户。首先,以户为单位组建农民股份合作社。探索农民以土地和房屋作价入股,将扶贫资金、土地资源和社会资本金量化成股份,与企业共同组建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制公司,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其次,以户为对象实施小额信贷扶贫,在采取互助资金到户、小额信贷贴息到户的基础上,在开州区(原开县)开展专门针对贫困地区农户的小贷扶贫试点。第三,以户为单位探索“三专两合作”模式。先向贫困村群众宣传补贴政策,组织农户自愿申报,扶贫部门评审下达项目。通过产业项目实施,把以前的传统兼业农户培养成“专业户”,贫困村建设成“专业村”并组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分别与资金互助社和企业进行合作。

四是以户为核心发展产业。重庆市专门制定了《产业精准扶贫“ 十三五” 规划纲要》《“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等文件,希望通过“路线图”“时间表”,科学确定扶贫举措,推动差异竞争、错位发展;通过项目到户、任务到人,实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以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以户为单位开展市场对接,通过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将贫困农户的农家乐信息、特色产品信息全部免费上网, 进行网上推广和营销。为提高原住民适应市场的能力,以户为对象开展人力资源培训:支持贫困农户参加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扶贫创业培训等;支持贫困户子女就读中职、高职和普通大学。另外,以户为单位建设小型基础设施,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中,按照“四改五添置”(改造外立面、厨房、厕所、圈舍,添置床上用品、电视、桌椅、浴室、棋牌室等)的要求进行基础设施改造。

(二)各乡镇结合自身特色采取了差异化的精准脱贫措施

针对这18个乡镇,重庆市采取了“定点包干”方式,以农业产业链建设为重点,探索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模式。18个乡镇结合自身优势,提出了脱贫目标,并且采取了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措施和治理模式(表2)。其中,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重庆市展开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使贫困群众得以分享利益。交通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重庆市发布18个深度贫困乡镇交通扶贫攻坚行动方案,每个乡镇专门安排了5000万元专项资金,解决公路不通达等问题。

产业发展是精准脱贫的难点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径,也是重庆扶贫政策的核心。但是,从精准扶贫角度看,产业发展存在下面的难点问题: 

(一)扶贫产业链链条短、市场抵抗风险能力不足

就重庆市18个乡镇的实践看, 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共性问题:产业链条短、产业经营化水平不高、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缺乏效益、产业造血功能不足等。这也是我国当前扶贫点产业扶贫的普遍问题。另外,则是各村和市场之间尚未形成良性循环、互促共赢机制,缺少产业项目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链缺少可持续性,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小农经济特征明显,较难规避现有市场风险。

(二)错综复杂的农村情况增加了产业扶贫难度

产业发展对于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有着较高要求,重庆农村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留守农村老人、妇女和儿童无论从体力还是技术上均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容易出现劳动力紧缺以及项目后期管理困难的情况。另外,重庆市贫困乡镇积极探索“三变”改革,旨在通过盘活资产,实现资产收益,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重庆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产业扶贫,保障可持续性和长效性

产业扶贫要以扶贫地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以及经济水平等为基础。要培养产业造血的功能,最终促使实现“输血型”向“造血型”功能的转变。重庆的产业扶贫还属于起步阶段,今后要重视产业融合,保障可持续性,践行“链条式”延长扶贫策略,推进“特色旅游+”“互联网+”“技能培训+” 等扶贫攻坚行动。另外,产业扶贫具有长效性,工作不会随着2020年脱贫任务完成而终止。这就要使得产业具备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贫困区域长期减贫的动力,要让贫困户深入参与到扶贫项目中,全面掌握产业发展的技能与知识,形成脱贫的长效机制。

(二)构建利益联结体,释放扶贫红利

建立“市场主体+贫困村村集体+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市场主体(企业或农民合作社等方式)、贫困村村集体、贫困户利益共享的格局。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金融、市场主体、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探索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引入资产收益扶贫中,让第三方成为监管资产收益扶贫的主要协助。这个过程中要完善多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整合政策和资源,由市政府系统推进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建设,为产业扶贫提供好的环境。

(三)总结“三变经验”,深化土地改革

总结“三变经验”,继续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自然资源资产等相关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对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政策扶持,完善“三权分置”相关法规,保障农村“三权分置”有序实施。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放活、放宽农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的使用权限,促使其和民宿、娱乐休闲场所等产业发展结合,促进三产融合。

(四)强化财政、金融和人才等政策支撑

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精准扶贫的投入力度,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鼓励涉农金融制度创新,鼓励农业生产者以承包地、生产设备、农用设施等折合股份的方式入股涉农企业或抵押融资。完善农村信用贷款与保险制度,推广“精准扶贫”类小额信用贷款,支持贫困户利用贷款资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和措施,降低由于产业发展贷款的资金风险。另外,通过引进人才与培育本地人才,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激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机关服务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