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谱写新时代“中国之治”华彩篇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0

 

马建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治理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各级党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每位党员的重大政治责任。

一、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一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书,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回首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 历经社会主义先驱者的科学探索、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懈追求、众多共产主义战士的浴血奋斗和新一代共产党人的创新实践,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科学变为实践,最终在有14亿人的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诗篇,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树立起里程碑、开辟了新境界。

1516年,英国人摩尔发表《乌托邦》一书,寄托了人类思想意识中对最美好社会的向往,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后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批判、对未来社会主义进行了朴素而又具体的设想,欧文等还在美国进行了实验。空想社会主义者有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但他们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运动规律。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使社会主义有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等理论根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起初列宁领导的苏维埃国家遭受多国武装干涉,所处环境极其恶劣,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后来在列宁带领下苏联人民探索实行了新经济政策。随着实践的发展,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等,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并在东欧等国家得到广泛推广,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但后来由于体制过度僵化、不尊重经济规律等,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反而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 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共解散,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起初是学习借鉴苏联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中国。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就察觉到了苏联模式的局限,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比如,我党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国防,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十大关系等。后来,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受“左”的错误影响,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历程中遭受了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了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邓小平同志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他在党的十二大上号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探索,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首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命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和最新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决定》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者、捍卫者。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新中国70年巨变的政治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大逻辑、现实大逻辑和使命大逻辑。

(一)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新中国成立前的28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 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2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新型政党制度等,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41年,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创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开阔、越走越自信。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观照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 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取得这两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坚持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变革和巨大成就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根本保障,也是当今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保障。

(三)展望未来,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才能顺利进行若干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能在新征程上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大变局下的世界舞台中央是各种矛盾交织的风口浪尖,阻力与风险如影随形,不进则退。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有斗争意识、斗争精神,经过这几年党带领人民进行一波接一波的斗争,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后,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全党要有斗争精神是何等重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大国博弈是斗争,在香港止暴制乱、恢复社会秩序是斗争,清除腐败分子是斗争,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也是斗争。取得各种斗争的胜利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这个核心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变革、善于创新,永不僵化、决不停滞,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牢牢坚持

《决定》首次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起明确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作出的重要发展和深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经历了艰苦的实践探索过程,来之不易,必须牢牢坚持。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 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随后的29年,我国先后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了“五四”宪法,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了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这一探索过程是艰辛的、曲折的。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和“文革”期间,由于当时党的领导集体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偏差,致使我们在所有制、分配关系、市场机制等重大问题上,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犯了不少“左”的错误。在所有制问题上,盲目和片面地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形式, 排斥公有制以外的任何经济成分, 把个体经济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异己和障碍,连理发、卖油条等都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在分配关系上,否定按劳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大锅饭”盛行。“四人帮”甚至把按劳分配、八级工资制说成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和条件”。在计划与市场关系上,把市场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产品是商品,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在哪里生产、为谁生产都由计划决定,产品分配和流通靠计划调拨。这些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左”的认识和做法,极大地禁锢了广大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极大地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1978年,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改革开放的春风荡涤着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左”的思潮,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 我们党对所有制、分配关系、计划与市场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产生着一个又一个理论飞跃。思想的解放、理论的飞跃又不断引导着实践的革命,带来了中国大地40年间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

1.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从必要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再到内在要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得以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来之不易。

1980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是,“在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 允许城镇个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我国对个体经济的最早认可,也是我国重新认识个体经济的起点。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把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指出,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维护私营企业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是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新认识正式体现在宪法层面。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首次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列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一次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上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总书记的这次讲话是我党40年来关于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最新成果,来自于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伟大实践, 也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多种所有制经济更好地发展发挥重要的“定盘星”和“指南针”作用。

2.对分配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否定按劳分配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从按劳分配到按要素分配的重大飞跃,对于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按劳分配原则是没有得到很好贯彻的,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对于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小平同志是最清醒的。他早在1975年8月18日《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中就批评了当时劳动报酬制度中的平均主义倾向,他说:“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要动脑筋想一想。所谓物质鼓励,过去并不多。人的贡献不同,在待遇上是否应当有差别?同样是工人,但有的技术水平比别人高,要不要提高他的级别、待遇?技术人员的待遇是否也要提高? 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在按劳分配问题上拨乱反正,指出:“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要“改革劳动制度和工资制度”。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企业内部,要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以充分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入,按劳分配原则得到正式确立,从而极大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在分配制度问题上再次实现重大突破。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第一次明确了利息、红利、企业主经营收入的合法性。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表明党在分配理论上首次承认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重要地位。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知晓政治经济学常识的同志都会体会到,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承认按要素分配是多么深刻的理论革命。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指出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是对分配制度、对生产要素构成等认识的持续深化,对于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进一步调动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 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深化过程,思想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带来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把市场经济视为“洪水猛兽”,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把计划与计划经济当成了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978年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党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也不断发生深刻变化。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要“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同时,允许对于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市场调节部分尽管“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要的、有益的”。这一提法表明我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第一次极其重大的深化。

过了短短两年,我党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1984 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指出,“改革计划体制, 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这里,尽管没有使用市场经济的名词,使用的是商品经济的提法,但计划与市场已经不是你主我辅的板块论,而是相互融合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 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这一认识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作出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

1992年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推动了我党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变革。在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庄重指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从这一时刻起, 市场、市场经济不再是异己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重申,“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都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成熟,表明我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高度。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牢牢坚持

长期地牢牢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因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萌芽,在叶剑英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在国庆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已露端倪。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它同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样, 有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同已经有了三四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这一思想萌芽在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发展,《决议》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些认识铺垫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明确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及与之相适应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并明确指出“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党的十九大告诫全党“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的重大宣示意味深长,意义重大。这告诉全党和全国人民,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成就,尽管我们人均GDP即将超过1万美元,但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必须牢牢地长期地坚持既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又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便再努力奋斗30 年,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我们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仍然要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30年弹指一挥间,难道30年后我们就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难道30年后我们就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难道30年后我们就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绝不应该,也绝不会!因为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线。

长期地牢牢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夺取改革开放40年来伟大成就的制度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些重大理论创新、认识飞跃又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方面使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在竞争中焕发活力。2018 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8.8万亿元,利润总额3.4万亿元, 与1978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1.9% 和10.3%。2018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分别是1978年的247倍和130倍。另一方面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劳动就业, 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有28家,在A股市场3558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近2/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极大地激发了亿万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调动了各类要素所有者的创新创业热情。2018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万元/人,比1978 年提高了22倍,2018年末,我国市场主体超过1.1亿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着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使我国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使我国的经济长时期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今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100万亿元,而1978年只有3679亿元,这是何等巨大的变化!

40年巨变有赖于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推向前进,仍要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党和人民40年来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持之不懈、永不停歇的实践基础上,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必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着力推动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切实把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决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推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中央赋予全国各条战线的使命任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的新型高端智库,将坚决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紧紧围绕《决定》提出的目标任务更好地发挥智库建言献策作用,努力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持续顺利推进、创造奇迹的根本保证,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我们要在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决定》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不断增强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已经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深得人民拥护,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通过深入学习,做到头脑更加清醒、眼睛更加明亮、立场更加坚定、定力更加坚强,着力开创党领导下的决策咨询事业新局面。

三是积极主动地担当职责使命。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决定》提出的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等方面的任务要求,进一步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进一步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科学论证能力、风险评估能力,着力为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出更有分量、更有价值、更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努力为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研究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