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0

 

曹筱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后,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这一理念被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文件和党章,成为我国新时代外交的核心命题。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具体部署。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就要健全党对外事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国内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评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国内外反响强烈。在习近平主席的多次讲话中,详尽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具体言之,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即通过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通过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通过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通过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通过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国内学术界主要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出发,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传承与内涵,及其对当今世界的意义。学者们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全球治理方案,是对全球治理的创新。也有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不以一体化过程为前提, 而是面向未来,对国际社会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设计。

国外学术界和媒体对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塑造稳定中国的周边环境,为中国创造更大的战略机遇期;二是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三是构建一种新的地区乃至全球秩序。

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 很多学者高度赞扬其正面意义,他们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在特朗普总统从全球化的立场后退,奉行经济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西方民粹主义盛行,世界处于十字路口之际,这一理念给人类带来新的希望。最为显著的正面影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尽管也有一些诸如“债务陷阱论”“另起炉灶论”“输出中国模式论”等负面声音,但是, 这一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传达出国际社会在世界大变局中的一种期待。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四大赤字”带来的现实挑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项长远的规划和世界人民共商共建的事业,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现实挑战。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出席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的讲话中,认为“信任赤字、治理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 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这四大赤字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现实挑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

第一,国家间缺乏信任。在国际社会错综复杂的状态下,国家间的信任十分稀缺,由此容易引起对他国战略意图的误判,从而导致国家间安全困境。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战略互信的建立是个艰巨的任务,而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之间战略互信的建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面临的现实课题。

第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世界和平。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西方某些媒体和学者渲染“中国威胁论”,抹黑中国,传播中国的负面形象,不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恐怖主义、地区热点问题和其他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严峻形态有增无减,既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第三,全球治理面临困境。二战后形成了以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贸易总协定等为基础的全球治理体系。随着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他们参与塑造全球规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美国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和贸易保护主义试图重塑世界经济秩序。在全球绿色治理中,美国以自身利益来衡量是否参与某些议程,其行为给全球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全球性问题单靠一些国家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各国共同应对。大国的不作为、排斥或者阻挠,使全球治理面临困境。

第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大发展,但是,也使国家间差距和一国内部人们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当前英国脱欧和西方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全球化正遭遇挑战。美国的经济政策使全球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基于世界相互深度依赖的现实,对未来社会提出的高瞻远瞩的蓝图,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尽管存在着现实的困难与挑战,但人类追求更美好社会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中国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巨大成就。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国和沿线国家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从观念的认同和利益的共享两个方面下功夫。

(1)从观念的认同来说,自2013年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让命运共同体在亚洲国家生根”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旗帜鲜明地提出,在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新的挑战和风险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共赢共享”。2017年10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详细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8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传播后,得到积极响应。2017年2月10日,这一理念写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3 月17日,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3月23日,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11月2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写入联大“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安全决议中。由此, 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在双边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热烈响应和支持。

未来我们应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构建和内涵、目标、实施路径及机制建设的研究,向国外阐述中国方案,争取国际社会、国家层面和民众更多的理解和认同。除领导人讲话、主场外交活动等方式外,还可以通过第二轨道外交、国际学术会议和智库交流等方式, 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认知层面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之一。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人文交流与合作是对官方交流渠道的重要补充。通过个体与“一带一路”建立联结,可以以点带面,形成自下而上的沟通共识。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初始阶段,人文交流与合作为民众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各国民众之间建立了相互认知与了解。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转变的过程中,教育、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互动深化,民众之间的交流加深,中国众多民生项目也将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东道国百姓将受惠。各国民众将逐步认同平等相待、互商互谅、共建共享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而形成普遍共识,实现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2)从实践层面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各国人民的共建和利益的共享。我们一直强调,我们不搞排外,是开放包容的合作,不搞阴谋诡计,谋求共享共赢。“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通过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济走廊、产业园等项目上的合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了共享的利益。6年来, “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合作成绩斐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已经成为双方经济繁荣的驱动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纵深发展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推进高质量发展被提上议事日程。2019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文件指出,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大力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开创开放合作、包容互惠、共享共赢的国际贸易新局面,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一文件为未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动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促进更高水平的开放,使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惠及普通民众;需要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开放、包容、透明、非歧视性世界贸易组织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推动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需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国际合作,打造廉洁丝绸之路;需要在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把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