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提高农牧产品质量的探索与启示

0

 

芦千文 崔红志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地处河套灌区,近年来在保护生态环境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结合上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初步成为我国高端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被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雪花粉之乡、中国葵花之乡、中国密瓜之乡、中国枸杞之乡、中国肉羊(巴美)之乡的称号,赢得了塞外粮仓、草原上的菜篮子、黄河边的农艺园等美誉。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巴彦淖尔市的成功探索对推进黄河领域乃至全国的农产品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主要做法和成效

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西部黄河“几”字湾顶端,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山水林田湖草沙齐全,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产品积累糖分和可溶性固形物,且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少,使得农牧产品质量上乘。加之黄河流经境内345公里,形成了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的河套平原和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农牧产品产区。2018年, 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112.8万亩,面积最大的农作物是玉米、向日葵、小麦,种植面积分别为428万亩、404万亩、10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62万吨,其它农作物还有黑白瓜籽、西甜瓜、蒙(中)药材、番茄、脱水菜等;全市牲畜饲养量达到2265万头,其中羊饲养量2125 万只,还有奶牛、肉牛、猪、骆驼等,肉类产量达到32万吨。为打造“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巴彦淖尔市主要采取了如下做法: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

巴彦淖尔市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加大对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和恢复,努力改善水土质量,提高优质农产品产出能力。一是在乌兰布和沙漠,加快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完成人工造林3.2 万亩,投资6.4亿元实施压沙造林4万亩、人工嫁接肉苁蓉6.8万亩项目。二是在城镇和工业园区,筹集25亿元,开展点源污水“零入海” 行动,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做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三是在河套灌区,整合各类奖补资金,开展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盐碱地改良、现代农业节水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整治等工作,净化产地环境,全面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四是在乌梁素海湖区,开展内源治理,实施生态补水、湿地净化、网格水道、芦苇加工等工程,促进水体循环,改善湖区水质。同时,在湖区周边,开展矿山和草原修复。五是在农牧区, 制定出台了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强力推进“厕所革命”,梯次分类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 着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依托这些有力措施,巴彦淖尔市的生态环境优势得以保持,为普及绿色生产方式,提高农牧产品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普及绿色化标准化种养技术

优质农牧产品需要以绿色化、标准化的种养技术作为支撑。为实现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的全域化, 巴彦淖尔市着力推广普及绿色生产技术。一是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加大源头控制力度,全面推广“四控”(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技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二是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和循环农业产业链,到2018 年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推进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到2018年底,秸秆的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限公司在乌兰布和沙漠,建设有机牧草饲料种植基地, 利用有机牧场的牛粪提高土壤有机质,达到土地改造与沙漠治理并重的双重效果。三是建立绿色生产标准体系。按照农商互联要求,制定了54个农牧业种养殖规程和农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出台优良品质、适用技术、新型优质肥料名录,保证各个产业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绿色化。四是发展全域绿色科技小院。与农业科技部门、高校合作建立6个科技小院,主攻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种植技术模式,构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实现科研与生产对接、专家与农户对接,扩大绿色高效集成技术的覆盖率。五是构建绿色生产政策体系。杭锦后旗制定了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规划框架, 建设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核心示范区,搭建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智慧平台,以绿色融合技术推进农牧业标准化生产、产地环境净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优质农牧产品的种养和加工需要规模化、标准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实施,并引领带动广大小农户参与。巴彦淖尔市通过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壮大本地农牧加工企业、发展规模化农牧经营主体等, 培育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骨干带动力量。一是引进国内外大型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中粮、首农、正大、圣牧高科等。其中,圣牧高科在巴彦淖尔市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有机奶生产加工基地。还引进美国金伯利农场,合作建设现代化农场示范基地;与以色列合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二是推动本地农牧业加工企业迅速发展。巴彦淖尔市积极扶持本地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吸引成功企业家、青年人才在农牧业领域投资创业,已有一大批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如成立于2006 年的兆丰河套面业公司已成长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成立于2016年的金草原公司,已经发展为科技型现代化全产业链农牧企业。三是培育规模化农牧种养经营主体。巴彦淖尔市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到2018年底,累计建成各类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877处,规模养殖比例达到72%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6%,形成千亩以上新型农牧经营主体103个。到2018年底,巴彦淖尔市有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5万多个, 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3家。

(四)延伸产业链,拓展农牧产品增值空间

优质农产品需要通过精深加工、精准营销来体现价值,以达到延伸产业链、升级价值链,增加农牧企业经营效益,提高农牧产业竞争力的效果。巴彦淖尔市鼓励农牧加工企业进行农牧产品精深加工, 适应和引领高端消费群体,充分挖掘农牧产品增值空间。一是鼓励农牧企业做全产业链。如成立于2009 年的美洋洋公司从肉羊养殖起步, 经营范围拓展至屠宰加工、冷鲜冷冻肉食品、调理类食品、生物制品及其它休闲食品的生产与销售、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加工配送、互联网服务、畜产品研究开发,形成了生鲜、冷冻、熟食、速食等多个产品形态,并以社区专卖店为载体,创新了家庭厨房、社区厨房和种养厨房三级厨房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社区家庭免费配送、现场制作互动体验、草原食材私人定制、速食鲜品上门服务、食材制作免费指导、冻品鲜品免费储存等多种增值服务和营销体验。二是搭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延伸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涉及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需要以集聚要素、共享资源的平台作支撑。巴彦淖尔市积极申报和建成一批国家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田园综合体,发挥园区产业集群集聚和示范引领作用;与供销合作社、电商平台企业合作在每县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延伸到村的电商服务体系, 如2015年4月启动建设的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集聚小微企业和创客,实行统一运营服务、统一网仓管理、级一物流配送的抱团式、集群化发展,2019年1月销量突破5.9 亿元。

(五)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主攻高端市场

品牌是农产品优质优价,进入高端市场的重要依托。为破除品牌杂乱对农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巴彦淖尔市注册了“天赋河套”商标作为区域公共品牌,成立专业的平台公司,推动公共品牌建设。以政府推动、社会监督、市场运营为原则,围绕“天赋河套”公共品牌, 巴彦淖尔市整合各类优质企业主体和产业资源,建设了全产业供应链输出、全过程标准化追溯、全覆盖互联网商务、全区域品牌化运营、全方位云仓储物流、全品类市场化营销、全领域大数据共享体系。为保证品牌授权产品质量,提高品牌知名度,巴彦淖尔市建立了严格的品牌授权管理流程,实行年报年检、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制度; 借助各类媒体和销售渠道,建成不同需求的旗舰店,实施“百城千店万柜”工程,主动对接国家机关部门和重大赛事活动,打通四季供应的直销网。自2018年9月“天赋河套”品牌上线以来,荣登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二位。截至2019年底,巴彦淖尔市授权使用“天赋河套”品牌的农牧产品从首批6家企业的10款产品扩展到12家企业53款产品,产品溢价达30%以上,品牌优势凸显。

在以上多项举措综合作用下, 巴彦淖尔市现代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牧产品加工业迅速升级, 形成了粮油、肉乳绒、果蔬、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等六大主导产业。目前,巴彦淖尔市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而且是全国地级市中唯一能够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加工基地,国内最大的无毛绒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有机原奶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无毛绒分梳基地,全国最大的青红椒脱水菜生产加工基地, 全国最大的食用向日葵生产基地, 全国第二大番茄生产基地,籽类炒货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河套小麦、枸杞、甘草质量最优,磴口华莱士(甜瓜)、河套苹果梨、五原黄柿子、三道桥西瓜等地域特色产品闻名全国。全市获得中国驰名商标6个,自治区著名商标46个,认证“三品一标”产品399 个,河套巴美肉羊、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等17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并被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生产基地,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雏形已现。

启示与借鉴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主线,必须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重要抓手。从巴彦淖尔市的做法来看,提高农牧产品质量,建设高端农牧产品输出基地,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几个方面关系。

(一)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增加产量的关系

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保护好生态环境尤为重要。发展现代农牧业必须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的关系。一般来讲,生态保护与增加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矛盾。不管是实施生态保护工程还是普及绿色生产技术,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农牧经营活动,降低农牧产品产量,增加农牧种养成本;而增加经济效益,如果紧盯着扩大规模、提高产量的话,势必要开垦耕地、增加化肥农药投入, 加剧生态环境压力。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现二者良性转化、相辅相成。巴彦淖尔市创新思路,以生产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为突破口, 实现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有机结合:以生态保护塑造环境优势,奠定优质农产品生产基础;以绿色生产方式为技术支撑,增加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以公共品牌和营销体系建设为抓手,瞄准高端市场,创新营销模式,引领消费升级,实现优质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牧产业效益,倒逼生产环节绿色转型。这样,在“天赋河套”区域公共品牌的示范引领下,巴彦淖尔市已经形成了以品牌建设为抓手, 延长产业链、升级价值链,绿色生产体系、质量管控体系和营销创新体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经验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把生态保护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探索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对面临生态环境制约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二)处理好提高质量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提高农牧产品质量,要求生产方式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小农户生产方式分散,受组织成本高、产品质量不齐的制约,涉农企业往往排斥小农户。但是,小农户是最主要的农业经营主体,如果不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牧业发展轨道,提高农牧产品质量也就失去了根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牧业发展轨道,激发小农户提供优质农牧产品的内生动力,巴彦淖尔市要求涉农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订单契约、服务协作、股份合作、组织创新等多种模式,密切与农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涉农企业积极主动创新联结机制,出现了企农互作、放母收羔、结对帮扶、资金入股、寄养牛犊、产业化联合体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并由政府和银行、保险等机构为利益联结机制运行提供支撑。到2018年底,全市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覆盖率达到75% 以上,20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人均来自产业化的收入占总收入的70%。同时,巴彦淖尔市十分注重提高农牧户发展能力, 如在临河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以上, 入驻企业探索了职业农民合伙人经营模式,帮助农牧民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

(三)处理好政府干预与市场作用的关系

提高农牧产品质量的成效如何,需要市场来检验,也就是说必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从补齐现代化短板来说,以政府的扶持措施加快传统农牧业升级, 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提高农牧产品质量,更应该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在生产管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等经营领域, 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抓准市场机遇,适应并引领消费。在扶持政策争取和创设、市场秩序维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政府应主动作为,为企业发展和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巴彦淖尔市在推动农牧产品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坚持做到占位不越位、服务不干预,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维护好竞争秩序,激发企业家精神。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如巴彦淖尔市积极申报国家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田园综合体等,为向上级申请各类产业扶持政策和项目支持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维护市场秩序。五原县落实政府部门监管责任,构建田间到餐桌全程监管链条,把控种植、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杭锦后旗开展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行动,织密旗、镇、村、组四级监管网络,实现农兽药、种子、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可追溯管理。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在建设电商产业园过程中, 着重健全电商运营服务体系;在建设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政府负责解决水、电、气、路,吸引企业入驻,帮助他们对接各种要素资源和政策支持。通过这些举措,政府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解决了生产经营成本高企的难题。

(四)处理好短期措施与长效机制的关系

调动市场主体尤其是广大农户参与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扶持措施,如财政补贴、税费优惠、项目支持或评优评奖等。这些优惠政策多是激励性的短期措施,可以把市场主体吸引到现代农牧业发展轨道上来。但这些优惠政策, 受地方政府财力限制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往往不具有可持续性。这就需要更加注重从短期性的激励措施中,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构建长效机制。如在天赋河套总部基地建设和运营初期,政府组建的平台公司发挥较大作用,以撬动各方资源,随着平台的平稳运行,政府逐步退出总部基地,完全交由市场主体运营。这时就需要一整套制度体系来确保平台公司随着市场变化而持续性地健康发展下去。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巴彦淖尔市从组织和制度角度构建了一整套制度体系,探索形成协同推动生态保护和高端农牧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组织层面,巴彦淖尔市专门成立绿色产业统筹发展办公室(政府组成部门,正处级建制),负责六大主导农牧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主攻大产业、大项目、大平台,做大做强“天赋河套”区域公共品牌。制度层面,围绕人居环境整治、面源污染治理、公共品牌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草原经营权流转等关键领域出台专门文件,并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行动纲领,提出战略目标、主要方向、具体措施等。2020年1月,巴彦淖尔市委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重要指示精神的实施意见》,作为巴彦淖尔市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这样就把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农牧产品质量的长效机制细化到机构设置、规划引领和制度文件上,为产业指引方向,为企业提供支持,为农户提供保障,为转型提供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