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雪中送炭 助力市场主体联动复工复产

0

 

本刊记者 马玉荣

4月8日,武汉“解封”。当天开始,武汉全市 36 万街边小店、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可得到一个月免息贷款,利息由网商银行全额承担。

水到绝境是飞瀑,人到绝境是重生。武汉第一位成功申领免息贷款的小店主邱梦怡说:“就算连续 6 个月不能复工,靠着这笔钱也能撑过去。”正像阿里巴巴 CEO 张勇说的那样,“小微商家扶一把就能活”。

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了各行各业,大量中小微企业陷入困境。金融消费需求受到严重抑制,线下展业变得困难,逾期率节节攀升,资金链上的银行也难独善其身。但《中国发展观察》记者了解到,各银行机构提高站位,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复工复产提速扩面、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的要求,争做“有温度的银行”,主动帮扶和支持受困行业企业,为企业雪中送炭、助其恢复经营,进一步畅通产业链资金链,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银行争做“有温度的银行”,“无接触”模式成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2月1日发布《关于做好春节假期后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类金融机构及金融基础设施相关机构,自2月3日起正常上班。各单位可结合当地政府防控疫情要求,实行弹性工作制,灵活调整作息时间,采取轮换上班、错时上班,也可利用网络办公方式在家上班,尽可能减少人员聚集。

在3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全力保障金融服务没有中断,除湖北以外,全国银行网点复工率达到95%,保险网点复工率超过87%,同时,线上和线下金融服务开展得非常灵活。

记者在北京调研了解到,一些银行春节期间绝大多数员工放假, 但有值班人员。各银行结合地方政府防控疫情要求,实行弹性工作制。北京多数银行选择2月3-9日以远程+轮值办公的方式维持基本运营。例如农业银行,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有轮班。记者来到北京邮政储蓄银行某支行,一位员工说,他们是3月份上班的,现在正常复工了。由于各银行网点营业时间有变化, 也有不知情的客户白跑一趟,会有一些抱怨。

在北京农商银行某网点,记者了解到,春节后该行基本复工复产, 只是根据北京市要求,对员工上班时间做了调整,前期错日,后期异地办公。估计五一节后全部复工。

助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银保监会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2月14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做好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3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强调利用供应链金融缓解企业融资难题。3月1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畅通产业链资金链,推动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会议要求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大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给予合理信用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实施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以优惠利率资金有力支持疫情防控物资保供、农业和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3月25日,银保监会发出《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产业链核心企业金融服务,加大流动资金贷款等经营周转类信贷支持,给予合理信用额度。支持核心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融资后,以适当方式减少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张等问题。

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响应国家号召,主动作为,做“有温度的银行”,力促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郭晓蓓说, 各银行机构积极发挥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出台政策“组合拳”,助力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稳健复苏。

据中国银行介绍,该行落实央行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重点企业复工复产。截至2月25日,中国银行累计向291家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发放优惠贷款74.18亿元。优化还款方式和日期,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另外,为加大贸易融资支持,帮助企业提前回笼应收账款, 规避疫情带来的收汇风险和汇率波动风险,中国银行联合中国信保,为客户提供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方案,全力支持外贸企业复工复产。3 月18日,中行发布《全力支持疫情防控期间“稳外贸”工作的若干措施》,整合十三条专属服务举措, 推出“四个优先”确保出口信用保险融资专属服务方案落地。疫情防控期间,中国银行将为外贸进出口企业提供不低于1000亿元融资支持。仅3月份,中行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规模突破1.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1%。日前,中国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助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通知》,推出2000 亿元复工复产公司信贷专项规模, 全面支持加快企业复工复产。

在一系列金融政策和银行业支持下,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畅通,经济社会发展有序恢复。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银行机构为抗击疫情提供信贷支持已超过了2.5万亿元。截至3月末,银行机构已对约880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施了延期。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2.55万亿元,同比增速25.93%,远高于各项贷款的同比增速,对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疫情期间,银行机构还充分运用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成果,通过各类线上金融服务平台,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丰富线上线下协同的产品和服务体系。3月5日,全国工商联和网商银行联合银行业协会、100多家银行,推出“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未来半年内,十项无接触贷款举措将支持全国约1000万家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及农户,为其提供纯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

无接触贷款,顾名思义,是在线申请、无需人工接触的数字贷款方式。网商银行行长金晓龙表示: “无接触贷款,既是当下的社会需要,也是科技发展的趋势使然。” 在科技支持下,面向小微企业的无接触贷款,可以做到3分钟申请、1 秒钟放款、信用审核0人工干预,也就是所谓“310”模式。

传统观念中,商业银行对于民营企业授信有畏难情绪,“不敢贷”“风险回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指出, 在我国,中小银行与民营和小微企业“门当户对”,有着天然的相容性。因此,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要进一步优化银行机构体系,在推动大型银行下沉服务重心的同时,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等中小银行。

民生银行集团金融事业部内控合规部盛普对《中国发展观察》记者表示,像网商银行、微众银行这类民营银行天然具有普惠性,抓住了互联网银行发展新机遇,借助现代数字通信、移动通信、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实现快速发展。他同时提醒,无接触贷款业务线上操作,方便快捷,但也要提高风控能力、风险定价能力。

郭晓蓓认为,本次新冠疫情使得商业银行的数字化、线上化金融服务能力凸显,电子银行部/网络金融部的独特价值,在行内和行外得以体现。银保监会也两次发文,鼓励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在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加强线上业务服务,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毫无疑问,政策蕴含了鼓励商业银行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在线业务的重要监管导向变化。疫情之下,非接触式的数字化、线上化金融服务能力,既保障了金融市场的平稳有序运行,也能够满足客户的日常金融业务诉求。后疫情时期, 无接触贷款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银行打出“组合拳”, 畅通产业链资金链联动复工

“有温度的银行”支持和推动受疫情影响的各类企业复工复产效果如何?如何防止资金空转,让资金真正用在实体经济复苏而不是进入投机市场?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会受到影响。目前产业链资金链的“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教授对《中国发展观察》记者表示,从一季度的数据看,3月份经济总体表现比2月份要好。而且,一季度信贷增长快,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重点投向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基础设施行业等。信贷数据反映出银行支持制造业产业链联动复工复产的情况。

赵锡军进一步分析,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银行落实有关政策,供应链金融发挥了作用。一些银行专门做供应链信贷,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一季度末,银行业对21.8万户产业链核心企业提供日常资金周转支持,余额21.4万亿元;对29.7万户产业链上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余额5.8万亿元;对35.3万户产业链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余额9.3万亿元。银行主动对接产业链核心企业,并通过应收账款、订单、仓单质押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保障产业链资金畅通。

分别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跟踪观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银行助力复工复产打出的“组合拳”。

第一产业方面,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重点支持“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等。例如,山东银行业多项硬核举措支持齐鲁大地农业春耕生产,包括安排专项资金,保障重大项目;加强银担合作,降低融资成本;加大产品创新,满足不同需求;开辟绿色通道,提高服务效率;提供远程方式,丰富服务渠道。农发行山东省分行今年以来累计发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贷款53.2亿元;发放农村水利贷款28.4亿元,支持水利项目20个,显著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农业银行近日印发《关于统筹支持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帮助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的通知》,出台16项专项措施,重点支持“米袋子”“菜篮子” 工程相关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通知提出,强化对主副食品生产、流通、供应领域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大力支持种子、化肥、饲料等春耕备耕相关领域小微金融支持;强化对相关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系统金融支持。

第二产业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

今年3月,中信银行推出促进制造业贷款业务高质量发展的15项举措,包括优化授信政策和授权、加大贷款定价补贴、配置行长奖励金、强化考核激励等多项具体工作措施。15项措施的效果已经显现。在刚刚过去的3月,中信银行向各主要行业发放的贷款中,制造业贷款发放额位居第1位。今年一季度, 中信银行启动对优质制造业客户的“绿名单”政策,在前期支持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精准施策。首批55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名单” 企业中已有46户进入授信流程,意向合作贷款金额达470亿元。下一阶段,中信银行将把支持制造业企业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和关键,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比较多。人们都说现金流是压垮小微商家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另一角度看,现金流同样是他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例子,在得知网商银行针对武汉小商家有一个月的免息贷款后,很多店主激动地盼着4月8日的来临。当日零点一过,武汉店主邱梦怡立刻在支付宝里找到网商贷,不过15 秒时间就为自己的美甲店复工申领到一笔52000元贷款。除武汉之外, 湖北省符合信用条件的淘宝电商卖家,都可以享受三个月免息贷款, 总计额度在100亿元。网商银行和支付宝的数据显示,武汉小店复工率4月第一周环比提升了23%,其中贷款小店复工率比不贷款的高26%, 贷款小店营业额环比提升了33%, 回暖态势明显。

郭晓蓓说,实体经济是银行的根基,银行业助力复工复产的重点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疫情之后,基本生活类的相关行业,需求有所增加;制造业等由于需求萎缩,需要维持流动性。不论企业还是个人, 风险偏好都下降了,银行要有针对性地发展相关业务。她对疫情影响大的行业如餐饮等表示担忧。

疫情对餐饮业的负面影响已十分突出。据普华永道测算,2020 年旅游业、餐饮业损失预计均将超过 5000亿元。另外,房地产业需要引起关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暴露加大,资产质量管理压力上升。2月初以来,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因为现金流问题破产倒闭,银行资产质量或将进一步恶化。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提醒,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银行脱媒化的环境下,无风险利差会缩小, 银行需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更致力获取风险收益,通过风险利差来提高息差。疫情加剧了这个过程,既有政策性要求,也有市场内在竞争,这都要求银行加速转型,提升能力。

受经济走弱、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中行报告预计,2020年上半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将有所上升, 盈利增速趋于下降,风险缓释能力仍将保持稳定。

4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一季度数据显示银行的不良贷款有所上升,整个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是2.04%,比年初上升了0.06个百分点。其中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一些小微企业,餐饮、住宿等行业上升相对比较快一点, 这在预估范围之内。他表示,今后还会有一些上升,但是幅度不会很大,因为复工复产正在有序开展, 也采取了很多对冲政策措施来缓释风险,这些措施开始发挥效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中小城商行、农商行资产质量相对较差,风险抵补能力较弱,受疫情影响,其资产质量及盈利能力将受较大影响。4月10日,在中国人民银行一季度金融数据发布会上,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黄晓龙表示, 中小银行整体稳定、风险可控,高风险机构约有532家,主要是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它们的规模较小,历史负担较重。

在郭晓蓓看来,近几年,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羁系的连续趋严以及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的冲击,商业银行以往倚重的公司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受到差别水平的影响。特别是中小银行,与区域经济深度绑定,随着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不少传统的“两高一剩”行业客户面临产能出清、债务违约等问题,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表深受影响,资产保全、核销不良已是筋疲力尽,甚至有一些城商行董事长亲自带队上门催收,足见不良压力之大。

郭晓蓓对此给出的解决方案: 一是引入外部投资者,兼并重组; 二是加强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救助,防范和化解局部风险;三是强化不良资产流传,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的新型模式予以处理。

盛普坦言,不管是大型银行还是民营中小型银行,在信息经济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竞争中,如果不作出改变,都将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他认为,未来银行更多是发挥媒介作用,这符合金融的基本属性。几十年来,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靠政策红利旱涝保收,如今金融业开放,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和零售转型是必经之路。

疫情催化银行数字化进程,风险防范是重中之重

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

这句预言的前提是:传统商业银行不能对电子化作出改变。如今,疫情催化了银行数字化进程。受访的银行业人士大多这么认为。

中行研究院课题组专家分析, 数字化、线上化是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新冠疫情促成了金融服务“非接触”模式的试水与应用,是对银行数字化能力的考验, 也为银行转型创造了机遇,公司业务、零售业务、中后台管理等均将受益于数字化转型。

记者采访中发现,强化科技赋能,加强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也是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银行的主要目标之一。据了解,多家银行在金融科技投入再加码。邮储银行将每年拿出营业收入3%左右投入信息科技领域,打造特色企业级信息化平台;加强大数据运用,依托近4万个网点打造星罗棋布的“微商圈”, 实现广泛精准获客、活客和留客。工商银行将加快智慧银行在各个领域的落地应用,全面提升智慧营销、智慧运营、智慧风控能力。建设银行有关负责人说,疫情期间,建设银行为客户提供多种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实现远程受理业务、授信审批。在金融科技支持下,银行实现数字化经营,业务和管理受疫情影响较小。

网商银行是先吃螃蟹者。“我们通过金融科技大幅降低了服务成本。”网商银行副行长兼CIO唐家才说,无论是精准营销,还是风险控制,这背后都离不开机器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支撑。

相比大银行,中小银行的技术、人力、财力有限,如何结合本地特色和自身特点,抗击疫情不利影响,找到数字化突围的具体方法?郭晓蓓建议,从战略层面讲, 中小银行数字化可由一项具体业务入手,把传统业务的诸多管理要素,用数字化的视角和语言呈现出来,以此推动整体转变。技术架构层面,可考虑通过与第三方科技公司开放合作,相互借力和赋能,在快速抢滩的过程中,不断夯实数据治理的财务基础,在发展与创新中克服自身的薄弱环节,实现弯道超车。组织层面,应卸下传统包袱, 从新的业务目标、新的技术堆栈、新的管理和决策流程等方面,快速引入数字化技术,进行业务创新。

中国银行一线人士为中小银行支招说,中小银行优势在于本地客户关系的维护,数字化开发可以交给专业的金融科技公司。

有多年银行从业经验的盛普也表示,中小银行的特色是一些本地化经营的资源,包括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历史遗留下来的客户等。但目前来看,从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行到中小银行再到村镇银行,其传统经营模式都差不多。尽管市场和客户在进化,商业银行在进化,但数字化突围确实存在困难和挑战,投入的成本很多是重复性的。他认为,未来可能的趋势是在云端提供一些服务,各家银行直接使用,不用自己开发。

郭晓蓓建议中小银行加强规划设计,构建数字化银行服务框架,转变客户经营观念,提升大数据治理能力,平衡业务便利与风险控制。她提醒,疫情为银行场景化尝试提供了空间,但数字金融没有改变交易对象,没有改变支付、资产定价与交易的功能,也没有改变金融业的风险属性。随着银行业务办理渠道从网点向线上迁移,要做到“零接触”式的数字化金融服务,风险防范是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做好线上风控?陈道富指出,线上风控不同于传统线下风控,既需要银行根据线上业务特点,找准风险点加强防控,获得竞争力,也要求银行更加开放,与各方机构合作,走近企业和个人, 借助第三方机构的力量发现价值, 寻找蓝海。

郭晓蓓则分析,互联网银行与传统银行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全部业务都是通过纯线上形式完成的, 不需要线下网点和柜台。以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崭露头角,出生即带着互联网基因,彻底颠覆了以往银行“多营业网点、多产品条线”的运营模式,开启了“平台化、轻成本”的数字银行发展探索。

同时,传统风控主要基于人工, 人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有限,存在信息不对称、数据获取维度窄、人工采集成本高、效率低等缺点。而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模式,可实现自动决策,实时审批,提供7×24小时服务,大幅缩短等待时间,提升用户体验。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发展, 大数据风控的科学性、准确性会越来越高。

此外,大数据风控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贷中和贷后控制。通过在贷中阶段监控用户交易行为,发现警报后马上处理,停止相关交易;在贷后则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催收措施,提高还款率。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