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

0

 

本刊记者 蒋志颖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夯实民生之基的重点所在,人人健康, 人人共享,人人幸福,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14亿百姓的期盼。

健康中国建设,步履稳健,绘就蓝图愈加清晰。

健康中国战略同频共振实施成效明显

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明确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健康中国建设作为一项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

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聚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突出问题, 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实施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中长期行动。国家层面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启动实施15项重大行动,政府、社会、个人协同推进不断完善疾病综合防治策略,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总体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开局良好。从去年所开展的监测评价结果看,截至2018年底,《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主要指标进展总体符合预期,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战略与卫生研究部副主任王秀峰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具体看来有四方面成绩:

一是人民健康水平在较高水平上继续快速改善,总体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从国际上衡量一国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看,与2015 年相比,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提高到77.0岁(2020年目标为77.3岁),婴儿死亡率从8.1‰ 降至6.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0.7‰降至8.4‰,孕产妇死亡率已经从20.1/10万降至18.3/10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已总体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且2010年以来改善幅度总体显著快于主要发达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二是追求健康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得到强化。2015至2019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10.25%提高到19.17%, 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关注自身健康, 主动获取健康知识,自觉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爱国卫生运动谱写新篇章,发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启动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评选,全面推动健康“细胞”建设。2017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政府授予“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免费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14 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基本覆盖居民生命全过程。多数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慢性病等重大疾病防控不断得到强化。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15至2018年,每千人口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5.11张增长到6.03张、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22人增长到2.59人、注册护士数从2.37人增长到2.94人,每万人全科医生数从1.38人增长到2.22人,基本实现每个县都有县医院和中医院,每个乡镇都有一所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村卫生室,每个街道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居民就医方便度大幅提高。2018年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发布全球2016 年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国从2015年第60位提高到了第48位,是全球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

四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攻坚克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医药法等相继审议通过,卫生健康法治体系不断健全。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正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取得阶段性成效,全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不断巩固,全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基本完成立柱架梁, 并不断丰富完善。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得到强化,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8.6%,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201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3.08亿人次、入院人次数上升到2.55亿人次, 2009至2018年人均就诊次数从4.10次增长到5.96次,住院率从9.95%增长到18.3%。健康扶贫成效显著,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差异进一步缩小,健康公平性显著改善。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卫认为,我国健康领域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供给质量不高、结构布局不均衡等问题突出。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和不足,与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安全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下一步,应当进一步强化预防为主和风险防范,统筹维护国家公共安全和解决群众看病就医两大任务,聚焦短板弱项,加快健全制度体系,加大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力度。

聚焦短板弱项,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要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引领,把公共卫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把重大疫情防控作为国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任务,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重大疫情应对培训和演练,提升重大疫情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围绕“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目标,强化各级疾控机构信息收集、分析、利用能力, 健全网络直报、舆情监测、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实现重大疫情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数据共享,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处置能力。加强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切实发挥“一锤定音”的重要作用,强化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评价、绩效考核等职能。健全分层分级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传染病救治资源布局,加强综合医院公共卫生和检验、感染性疾病、呼吸、重症等专科建设,加强传染病院(病)区建设,完善建设标准和规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物资储备、人员演练, 提高疑难重症传染病疾病的诊疗能力,提升平战结合和快速转化能力。健全重大疫情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国家卫生应急物资专项储备制度,科学调整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强化实物储备、技术和产能储备、资金储备。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启动等紧急情况发生时,建立医保经办机构提前预拨部分医保基金的机制,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医疗机构不因费用问题影响救治。探索建立疫情患者医疗费用财政兜底保障。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落实“两个允许”,适当提高疾控人员待遇,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

提高质量效益,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立足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加快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推进实现医防结合。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完善网络布局,提高急救和转运效率。分区域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配置,力争大部分疑难危重病在省域或区域层面得到解决。提高医院建设标准,提高综合能力, 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提高县域医疗卫生综合能力,强化县级医院龙头地位,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重大慢性病和传染病诊治能力。按照“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的原则,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运行新机制,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建立“公益一类保障与公益二类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持续加强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网格化布局建设,推动医联体内落实“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政策,引导医联体内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守护“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健全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增加康复、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接续性机构建设,加快上门服务发展,推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动医疗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提高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加快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发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突出共建共享,强化健康促进和社会健康管理。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建立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机制,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企业)、健康家庭、健康学校等健康细胞建设,不断夯实健康中国建设的微观载体。

提高治理能力,完善卫生健康制度体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要求,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主体责任,建立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 推动将重大疫情防控和人民健康保护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健康保护责任离任审计。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疾病,构建健康促进型社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改革的系统集成,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大力提升老百姓的健康获得感

打造健康中国,医改是重头戏。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和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是改革的目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秦建国教授认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例如由于人们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吸烟、酗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由此引起的疾病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群体的健康。而这些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是可防可控的。要让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参与,人们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积极应对老龄化是国家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面对中国特色的老龄现状,解决好社区居家养老,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养老难题。从需求侧看,我国老龄化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人类历史绝无仅有,预计2050年老年人数将达到4.87亿。

山东省曲阜市针对新形势下孤寡、空巢及高龄、独居等弱势老人健康养老问题,积极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出探索医疗、康复与养老服务三位一体医养结合的“居家医康养”新模式,着力破解“养老不医护”、“治病不养老”的问题,使医疗、养老服务深度融合,群众健康获得感增强,赢得了广泛赞誉。

在2019年4月27日召开的全国老龄工作会议上,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袭燕向全国重点介绍了山东“居家医养、医护巡诊”服务的“曲阜模式”。

2019年4月29日,袭燕带领全省16市卫生健康委的分管副主任和业务科(处)室负责人及137个县(市、区)卫生健康局的分管副局长在曲阜召开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创建推进会暨医养结合工作现场会,会议总结了曲阜市医养结合特别是居家医养结合、在不收取患者床位费及相关费用的基础上参照住院医保报销的好做法、好经验,建议全省学习推广。

2019年12月7日,曲阜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孔卫东在全国首届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传承与创新大会上作了题为《根植文化沃土 深化改革创新 奋力推进养老事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发言。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于会议当天批示全国推广学习,“山东曲阜的实践很有特色,全面体现了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覆盖全面,内容精准,效果明显,供各地参考”。

“医是疾病诊治、护理服务、临终关怀,康是健康咨询、健康检查、慢病康复,养是生活照护、心理慰藉、文化娱乐。服务的核心创始于让老人居家颐养天年,以家庭医生为切入点,整合养老机构、日间照料机构等社会资源,让老人在家中得到连续、适宜、规范、便捷的医养服务,实现老年群体基本医护服务和养老服务全覆盖。”谈及“居家医康养”的好处,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孔令军对《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表示,这是多方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老百姓可以不必改变居住环境,在家接受医养服务不仅方便了老人也解放了子女;提供诊疗延伸了服务空间,提升了公共服务内涵,也无需一味追求盖大楼、增加床位,占用社会资源,不仅增加了效益还缓和了医患关系; 为政府解决了社会养老问题。

孔令军介绍:“‘居家医康养’ 集合诊疗、护理、家政等‘一条龙’的服务模式,自2014年探索服务以来,便在基层扎下了根。居民只要拨打一个电话,居家养护科就会第一时间派出包括医生、护士、康复师在内的专业队伍提供上门服务;每年免费查体一次,个性化健康咨询、门诊检查费或治疗费减免10%、病情变化提供绿色转诊……患者签约服务协议后,除享受国家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外,还可享受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三免三减三优’服务项目,其中涵盖小至门诊挂号,大到转院诊疗等一系列便民、惠民项目。”

据了解,作为试点医院的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累计开设家庭病床近6800张,为千家万户解决燃眉之急,让群众期盼的医疗服务从医院延伸到家庭,实现家庭、机构与社会的三方共赢。

来自北京市民政局、市老龄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 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达到371.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7.2%,户籍人口中老年人比重超过四分之一, 老龄化程度更高,养老需求更加多样化,养老设施资源更加紧张,城市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全市已备案且运营中养老服务机构682家,其中养老机构530家,有临时托养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52家, 收住老年人4.8万人,全市养老机构入住率平均在40%至50%之间。目前扶持建设310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累计建成运营的220家。社区层面采取政府无偿提供设施, 服务商低偿运行的方式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总服务台,目前已经建成运营1008个驿站。

“目前诚和敬在北京拥有大中型养老机构4家,床位1200张;社区养老驿站130家,辐射全市300余个社区,近15万家庭,累计服务超过150万人次。”北京诚和敬养老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梁仰㭎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介绍,在传统养老服务的基础上致力产业链的构建:“乐智坊”成为认知症和帕金森症非药物干预的先行者;诚博源智慧微型中央厨房以“机器人生产+个性营养配餐”助力解决长者营养膳食难题;“诚和敬学院”搭建线上线下、多岗位、科学化的专业养老人才培养体系,并广泛开展多层次人才培训;“适老化设计中心”帮助长者居所进行改造,提高长者起居安全和舒适度;“小诚未来科技事业中心”自主研发驿站指挥中心、管理云平台、无人驿站等,推出“智能设备+运营支持”,以智慧养老助推智慧城市建设。

作为“超大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和养老产业的践行者”,北京诚和敬养老健康产业集团,于2012 年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本着“诚实、和谐、敬爱”的企业文化和“诚和敬老、幸福中国”的企业使命,构建“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梁仰㭎认为,通过社区居家养老驿站的建设与运营, 做长者身边最值得信赖的“服务管家”,将养老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在迅速扩大服务网络的同时, 不断增加服务的覆盖人群。社区居家养老驿站作为服务平台,不断整合优质的服务资源,并进行平台孵化,不断丰富为老服务内容,为长者提供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助餐服务、文化娱乐、心理慰藉、健康指导、生活照料、旅游旅居、老年商品售卖、适老化改造、法律服务、短期照料等多项服务。诚和敬作为以养老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居民生活服务商、政府社区综合治理的承包商,树立了全国“新时代、新养老、新生活”的行业标杆。

在梁仰㭎看来,健康养老产业的核心是服务,因此当前对养老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重点不是供给品而是供给者。政府面对平台,平台面对市场;政府监管平台,平台接受监督。养老平台集中力量,统筹资源,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在最短时间内开拓养老产业新局面。养老平台根据市场实际,将政府各项政策、扶持资金汇聚合龙,形成切实可行的措施迅速落地。同时,以市场化手段对成千上万的产业供应商进行选择、管理、扶持,迅速丰富和提升养老供给,有效切除“假民非” 骗补、套补、收过手费等产业毒瘤,实现“国民共进”。此外,养老平台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政府采购、委托运营等方式,整合各方力量建设时间银行、响应队伍等,扩大和提升养老劳动力供给,激活服务“最后一公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王列军认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要愈来愈多地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我国需要加强和改进面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 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和主动性,包括采取完善分级诊疗、推进上门医疗和护理服务等举措;补齐康复医疗短板,明确医院、专业康复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各类机构在康复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建立一个多层次、低成本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改革护士培养模式,将护士的执业资质分为若干层级, 促进护士等医疗护理人力供给;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坚持“保基本” 的定位,将更多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功能支持项目纳入医保;加强对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加大对一些虚假健康信息的惩处和打击力度。

对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选择,王列军表示,在积极老龄化视野下,养老服务的目标是在给老年人提供照料的同时尽可能维持和提升其独立生活能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在此目标下, 根据国情做出恰当的策略选择,包括:调整财政投入方向,真正落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为主体的方针, 加快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城区养老服务场地供给, 重点支持收住失能失智老人养老机构和社区嵌入型养老机构的建设, 缓解养老机构建设中的结构性矛盾;综合施策应对养老服务人力短缺,加快智能养老设备对人力的替代;建立可持续的长期照护筹资机制,近中期应以救助型保障制度建设为重点;立足社区促进医疗服务和长期照料服务的有效衔接,不简单强调机构层面的整合。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认为,健康扶贫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进入新时代, 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健康扶贫工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贫困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短板、服务能力短板和健康促进短板,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共建共享健康中国。

“ 秉持‘ 扶持谁’‘ 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精准扶贫方略,遵循卫生健康工作规律, 健康扶贫工程按照脱贫攻坚战‘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聚焦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这一总体目标,着力解决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的目标,确保贫困人口获得可负担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贺丹说,根据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累计1034.2万户3122.1万人,其中已经脱贫997.9万户3028.8万人,剩余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37.5万户96.8万人,总体上因病致贫返贫人口97%已经脱贫,与全部贫困人口97%实现脱贫的速度保持一致。

当前正值我国“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当前和今后推进健康扶贫工作,要进一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创新发展,力求实现健康扶贫事业与各项战略任务的协同融合发展。一是按照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总体工作部署,加强基本医疗有保障的机制建设,做好相对贫困人口的健康服务工作; 二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满足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卫生健康服务;三是推动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把健康乡村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全面提升村居环境和村民健康素养;四是坚持健康扶贫与深化医改融合发展,及时跟踪总结健康扶贫工作经验,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贫困地区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跨越发展。

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当前,随着经济的增长, 我国人民健康需求持续增长为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发展健康产业提出了必然要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动力源泉;政策支撑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特别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在下一步维护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健康产业大有可为。”傅卫认为,健康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下一步重点是推动健康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昆山市地处上海与苏州之间,连续15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成为全国首个GDP超4000亿元, 财政收入超400亿元的县级市。据《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了解,在昆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园“十年磨一剑”,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

“瑞博生物作为全球小核酸领域的龙头企业实现快速发展,随着瑞博生物完成6.7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和其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抗乙肝小核酸一类新药完成申报,不仅开启了核酸干扰技术(RNAi)在乙肝常见病领域的应用,也标志着昆山小核酸创新技术始终走在国际前列。” 江苏昆山阳澄湖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管烨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介绍,打造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作为昆山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实现投资总额超40亿元,成功跻身“中国生物医药园区创新药物潜力指数十强”,并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列33名,比上次排名提升6位,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昆山高新区乃至整个昆山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张名片。

昆山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园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探索适合区域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坚持依托自主创新的内生发展战略, 以知识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依托昆山小核酸所和创源科技园专业化团队力量,打造适合产业快速发展的“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价值链”,形成了“政产学研介”五位一体的专业运行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使昆山在生物医药领域发展与世界同步,树立了“做核酸,到昆山”的特色品牌。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集聚小核酸药、化学新药、医疗器械、生物材料、服务外包等方向的综合性园区。

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大浪潮”中,昆山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园将紧扣苏州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的总目标,抓住机遇,勇迎挑战,聚焦一批细分领域、聚集一批精尖项目、聚合一批高端人才、聚变一批先进技术、聚生一批知识创新,打造成“全国一流、全球著名”的领先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园区。

对于健康产业的发展状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毓辉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务院及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呈现出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与健康相关的产业发展表现活跃,医药制造业逆势增长,互联网健康服务等新消费加速释放。医疗健康领域的融资同样逆势上扬,据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医疗健康领域融资总额与2019年同期相差无几,融资事件数量占全行业近1/6。总体看,我国健康产业体系日趋完整,已逐步形成覆盖一二三产业,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医药产业、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智慧健康、健身休闲运动、健康食品等细分领域,多领域协同发展的健康产业体系。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初步核算结果,2018年全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此为总产出口径)为6.4万亿元,比2016年(5.1 万亿元)增长了26.0%(按当年价格,下同),年均增长12.3%,占GDP比重达到7.1%;从增长趋势来看,2020年和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分别达到8万亿和16万亿的规模能够顺利实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区域战略研究三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李晓琳也认为, 虽然我国健康产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不论从产业发展规模还是产业结构上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不匹配、各地同质化发展现象严重、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不少问题。

产业发展需要注意的方面有: 构建大健康产业格局、健康理念从以事后治疗为中心转向以事前预防维持为中心、新技术革命为健康产业带来新发展可能、产业结构从健康制造为主转向更加重视服务的全产业链等。

“从产业结构来看,过去我国健康产业以健康制造为主。未来这种产业结构会逐步发生调整,按照目前的健康服务需求缺口,以及发达国家的健康产业发展路径来看, 以服务为载体的产品供给占比会逐步提高。提高服务供给水平,完善健康产业链条,既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就业的必然方向。”李晓琳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红娟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健康产业是继IT业后的一个非常具有潜力和广阔市场的朝阳产业,也是一个从传统到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的全产业链产业。以医疗产业、传统保健品产业、健康管理产业等为基本产业的健康产业从产品到市场,整个产业链非常长,而且具有极高的延展性。可以实现从地头到云端,从百草到芯片,囊括一二三产业。近年来,在医疗、卫生、保健、生命科学、先进制造等多领域,在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消费的带动下,健康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而当前,我国的健康产业及其相关服务正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占比较低,还存在巨大的待开发空间,未来健康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健康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创新突破路径,从政策保障、资本推动、模式创新等方面加快健康产业可持续良性创新突破发展。一是尽快建立完善健康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健康行业发展标准,规范健康产业市场秩序;二是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进行资本优化布局,创新健康产业投融资渠道,加大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三是推动健康产业模式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四是准确定位行业发展需求,进行资源统筹整合,探索和推广医养健康产业、“科技+”健康产业、“互联网+”健康产业, 实现从产业链、创新链到供应链全面升级。

京东健康医疗创新部原高级总监、京夕阳信息科技公司CEO贺叶枫认为,“互联网+”健康产业是在健康中国战略下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的必选项,其在改善就医体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公司与线下的实体医院深度合作,加快放开医保在线支付政策,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健康管理、自诊与用药、挂号导诊、候诊、检查诊断、治疗、缴费取药、慢病及康复管理,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一体化、连续化的服务。在他看来,医院自建互联网医院做不起来的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医院不懂toC(针对个人用户)的运营,二是不知道运营的核心在哪儿。

“以京东健康举例,与传统的公立医院建互联网体系,互联网与线下医院合作是共建关系,而不是控制关系。”贺叶枫介绍,2019年1 月,“京东互联网医院宿迁分院”上线,意味着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搬”上了互联网,形成了我国公立医院与平台型互联网医院线上线下一体化合作模式。同时,宿迁医保系统与京东打通,当地居民在线上看完病后可直接医保购药,无需持医保卡前往医院或定点药房购买,京东在宿迁实现了互联网“医疗、医药、医保”的闭环。2019年8 月3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明确“互联网+”医疗服务可有条件地被纳入医保支付体系中,这对互联网平台来说是非常利好。

贺叶枫表示:“健康中国要把健康管理作为未来的主方向,放开医保在线支付政策,简化线上流程,鼓励公立医院与大的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以市场化的手段来运营,可以效率更高、成本更小、体验更好。其核心在于努力促成医疗机构、医生、互联网公司等多方联动的发展环境,形成完整且规范的医疗服务闭环,实现真正的‘数字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逼出了一些政策和实践,看到了非接触式的互联网医疗所具有的优势。医疗机构之间开展的远程诊断和会诊,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应通过医保支付等激励手段鼓励发展,同时推进运用5G技术,提升远程医疗的能力和效率, 对于直接面向患者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宜‘开小口,做到底’。”王列军认为,服务内容许可不要放得太大,仍应以复诊甚至是慢病配药为重点,无论是医疗风险还是控费风险都可控;但在医保支付等支持政策方面要做到底,全面开通医保线上支付,并实现跨统筹区域的支付和结算,把好事做好,真正解决患者的痛点,获得群众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进一步的发展。否则一旦出现一些不良事件,对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发展伤害会很大。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