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省长责任制:确保饭碗里装满中国粮

0

 

本刊记者 刘长杰 实习生 耿瑞蝶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 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从粮食不断告急的切肤之痛中,渐渐领悟到“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句凡语背后的利害攸关。

4月21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发布《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以下称《报告》)。《报告》称,由于疫情的原因,今年将是60多年以来粮食供应最为严峻的一年。

2019年,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危机。而今年,由于疫情持续扩散冲击全球经济,一些国家为了确保国内粮食自给而采取限制粮食出口措施, 同时叠加干旱和蝗虫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报告》因此发出预警,全球面临严重粮食危机威胁的人口可能增至2.65亿人,至少有8.21亿人“在夜里饿着肚子睡觉”。

粮食自给,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然而放眼全球,能将这条生命线攥在自己手里的国家并不多。即便像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长期以来粮食自给率也不足50%,然而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却不在严重粮食危机的名单上。《报告》显示,中国与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一道,处于“基本自给”之列。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了消除民众的疑虑、防止抢粮囤粮,早在4月初,农业农村部官员就作出相关表态,这些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已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库存充足;2019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粮安全有保障。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WFP 发布《报告》4天后,4月25日, 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等11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2020年度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通知》。《通知》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对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业内对这一《通知》的评价是:强化责任意识,端牢中国饭碗;吃着自产粮食,携手共克时艰。

疫情仍在扩散,国际粮价飙升

自3月24日越南宣布从当日起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禁止以任何形式出口各类大米产品开始, 部分国家陆续发布粮食出口禁令。截至北京时间5月20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470万;与此同时,已有俄罗斯、泰国、柬埔寨、越南等13个主要出口国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措施。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粮食(Cereal)的概念定义为谷物,包括麦类、粗粮(主要是玉米)和大米三大类。事实上,全世界的粮食储备充足,粮食危机完全可以避免。然而严重的新冠疫情导致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当下全球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粮食运到有需要的地方。FAO近日发出警告,目前逾13个生产国都实施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这些国家因保护国内粮食供应而限制出口的做法,或将加剧全球粮食危机的风险。

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方言认为,近期国际粮价上涨是由多因素叠加而成的, 是否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须冷静客观分析和研判。

然而显著的事实是,全球民众居家抗疫,非必要企业停工停产, 都对粮食的收获、采购和运输等环节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加之民众因恐慌而采取的抢粮囤粮行为, 导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以大米为例,3月20日,泰国破碎率5%大米(下同)报价涨至480-505美元/吨,创下2013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也是泰国大米价格连续第6周上涨;越南大米报价涨至410美元/ 吨,是2018年11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也创下近16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因对新冠疫情蔓延担忧诱发恐慌性买盘,孟加拉国的大米价格也大幅上涨。

浙商期货农产品研究负责人吴凌认为,最近国内市场资金对农产品板块的关注度明显提升,主要原因也是对疫情背景下全球粮食安全的担忧。

“ 近期国际粮价上涨的原因,除疫情与蝗灾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的冲击外,不排除一些国际投机资本的蓄意炒作。”河南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孙中叶指出,最近几年整个国际市场上粮食储备充足,国际粮价上涨对一些粮食自给率较低、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国家会有一定影响,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产粮强国来说影响不大。

美国农业部4月中旬发布的最新大米市场展望报告显示,泰国国内大部分成品大米价格比一个月前上涨了近30%,达到2012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据分析,泰国大米价格在一个月内飙涨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春季泰国稻米产量有所下滑, 二是其他竞争出口国暂停部分出口合同,市场供应不断趋紧。

除大米外,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数据显示,小麦价格自3月下旬起上涨了近15%,其原因是受市场供应消息的影响,造成消费者的恐慌性购入,以及一些国家暂停出口对市场产生影响。FAO预测,随着全球玉米库存逐步减少,在终端需求逐步回升的情况下,国际玉米价格也存在一定的上涨空间。

一些国家因为缺粮而引发粮价上涨,当然也不乏反其道而行之的国家,它们利用手中有余粮的优势,推动国际粮价上涨。有媒体报道,近日阿根廷有关代表人士正在起草一项法案,打算针对谷物(主要是大豆)出口商征收特别税,从而为眼下受到新冠疫情严重影响的行业提供更多资金来源。据悉, 阿根廷还打算利用这笔“特别费用”,来为其卫生系统更新一系列设备。

截至5月10日,在多国相继恢复出口的情况下,国际粮价从高位略有回落。除泰国大米回落幅度较大外,其他国家大米变化幅度不大。泰国大米报价为498美元/吨, 比上期下降55美元/吨;越南大米报价为470美元/吨,与上期持平; 巴基斯坦大米报价为460美元/吨, 比上期下降10美元/吨;而美国大米报价为645美元/吨,比上期上涨5美元/吨。

河南工业大学粮食产业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李铜山认为,从全球看,除新冠疫情外,沙漠飞蝗对粮食供应造成的威胁尤为突出,二者的叠加效应可能会引发区域性的粮食紧张。“从下半年开始,国际粮食价格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但我国由于疫情趋于稳定,也未遭受沙漠飞蝗的威胁, 加之库存充足,因而预期国内粮食市场波动不会太大。”

大豆进口依赖仍待破题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部分粮食进口虽有短暂压力,但总体风险尚在可控范围内。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表示,中国口粮年均消费量为2亿多吨, 2019年中国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中国粮食进口主要以大豆、粗粮等饲料粮为主, 进口的大米、小麦分别只占国内消费总量的1%和2%,起到品种串换和调剂作用。

“中国每年的小麦进口总量少, 进口的主要品种是强筋小麦。这能起到丰富居民饮食品类的作用,绝不会对口粮造成威胁。”孙中叶指出,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在我国2019年3.45亿亩小麦播种总面积中,优质强筋小麦占比已达33%, 较上年提高3 个百分点, 再加上近年来优质强筋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链条已大体完备,资源优势已经开始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而在国际粮油市场的竞争中, 大豆自给一直是中国的短板。数据显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去年进口大豆8851万吨,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85%左右,其中从巴西的进口比例高达65%。今年1-2月,大豆进口1351万吨,同比增长14.2%;3月巴西大豆向中国的出口量依然是增加的,目前看并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

近些年业界恪守的原则,即“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指的是谷物基本自给,“自己的饭碗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指的是口粮绝对安全。依靠国内资源、立足国内生产,我国实现了主粮的基本自给,稻谷、小麦、玉米供给充足,当然也出现了阶段性和结构性的过剩。同时,充分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更好地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从我国的资源禀赋出发,发挥比较优势, “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国际合作,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来调剂国内供求,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整体粮食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指出,中国对国际大豆的依赖度较高,疫情在全球蔓延会带来检验检疫手续增加等拖慢物流速度的不利因素,进口大豆价格短期上涨是有可能的;但从长期看,国际上的大豆出口国全面禁止大豆出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此外,国内大豆还有一定储备,能够缓冲国际大豆短期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要解决大豆进口依赖问题, 提升国内的大豆种植水平和效率,进而提高大豆供给率才是根本。农业农村部自2019年起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冀望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改善产品品质,努力增加大豆的有效供给, 提高我国大豆产业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强化监测预警,扩展大豆进口渠道以分散风险,提升进口效率以降低成本,势在必行。”孙中叶建议,我国应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力度,确定更加稳定的粮食贸易合作关系。

李铜山也认为“大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认为,为减少对大豆的依赖度,在不过多争夺主粮生产面积的前提下,除适当扩大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外, 推动国人油脂消费观念的转变, 久久为功, 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比如号召居民日常生活“节油”,改变传统的饮食加工习惯,同时不再把“多油”“多肉” 作为衡量品质生活的标准…… 在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粮油价格走势变幻莫测的挑战时,长期来看,“不把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是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

强化省长责任制,确保粮食安全

确保粮食安全是打好抗疫持久战的重要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有鉴于此,在11部委联合发布的《通知》中,强调各地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认真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 1 4 〕69号)确定的各项责任的基础上,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0年中央1 号文件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突出抓好五个方面年度重点任务落实:一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求各地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农业主推技术推广应用,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二是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 强调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 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生产, 加大对早稻生产的扶持力度, 千方百计增加早稻面积, 促进双季稻恢复生产; 三是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 优化地方储备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 推动形成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新格局;四是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为各类主体开展市场化收购创造条件,坚决守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加强重要节点粮食物流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五是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应对保障机制,着力抓好粮源保障。

如何确保粮油供应不脱销、不断档,确保市场运行平稳和价格稳定?答案就在于组织好农业生产和保证库存充足。

疫情当前,抓紧农时做好备耕春耕,是赢得今年丰收主动权的重要环节。截至5月下旬,春耕春播已经从南到北陆续展开。今年全国春播粮食面积约9亿亩。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华大粮仓”,粮食产销量连续八年居全国榜首。来自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表明,该省粮食生产任务已经全部落实到位,确定粮食播种面积21550万亩,同比增加43万亩;农民种田积极性高,土地流转、托管服务、代耕作业的规模均明显扩大,规模经营面积将达1.3亿亩;903亿元的春耕备耕资金已全部筹措到位;春耕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等生产资料已全部下拨到户、落实到生产者;农机具检修全面完成,已经进入春耕生产新阶段。

此外,《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 小麦作为河南粮食生产的大头,今年的种植面积在8550万亩以上,与上年持平;其中优质专用小麦1350 万亩,较上年增加146万亩;小麦长势也是近三年来最好的一年。截至4月1日,全省累计追肥5028万亩, 浇水2564万亩,病虫害防治7061万亩,均快于上年同期。全省春播作物面积2700万亩左右,其中春播粮食700万亩,瓜菜1100万亩,春花生650万亩,播期集中在4月至5月中旬。在保障农资供应的基础上, 河南积极引导农民调优春播作物结构,积极发展优质的花生、瓜菜、水稻、杂粮等作物。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月18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司长潘文博就此表示,双季稻面积占整个稻谷播种面积的1/3,是重要的口粮品种;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必须稳住稻谷生产,而早稻是关键;今年国家将加大对早稻生产的支持力度,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有所提高;农业农村部将会同财政部统筹整合农业项目资金36.7亿元,各地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积极推动早稻面积恢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 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确保粮食产能,强化科技支撑”是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着力点。一方面,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调动起各类主体种粮积极性;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为保障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基础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新创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51个,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为科技耕种打上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春耕如期恢复,在确保今年粮食生产正常进行的同时, 我国粮食安全还有一道长期存在的防线——库存储备。我国的粮库遍布全国各地, 粮食库存主要包括政府储备、政策性粮食库存和企业周转库存。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协同运作、政府储备和企业库存互为补充的粮食库存体系, 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具体而言,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和成品粮油储备。中央储备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宜存率达到98%以上;地方储备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粮食主产区储备规模保持3个月的销量, 粮食主销区保持6 个月的销量, 粮食产销平衡区保持4 个半月的销量;大中城市建立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加强市场粮源调度,有序组织拍卖政策性粮源,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目前为止没有动用过中央储备粮,除了个别市县,绝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动用过地方储备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说。

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结构,如期进行的粮食生产,坚实可靠的粮食储存和供应体系,充分表明“我们一直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碗里装的是自己生产的粮食”。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