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数字化:突出亮点与重要启示

0

 

古 晶

当前,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回顾疫情发生以来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可以看到,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数字经济的逆势增长、数字治理的深入推进,已经成为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突出亮点和社会治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标志。以此为契机,梳理总结疫情防控数字化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向纵深发展,必将有助于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率, 有助于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一,推动防控工作更加精准高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骤然给诸多社会场景按下暂停键,正常运行的社会被推至应急状态, “封城、封村”成为常态,依靠传统人力投入的联防联控面临巨大挑战。而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无接触”“云防疫”,让许多不可能变成现实。一是网络协同减少人员接触。一些工业互联网建设较早、发展较好的企业,实现了“停工(人)不停产”。徐工集团通过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紧急调配在线设备驰援筹建火神山医院,实时监测百余台施工设备的运行状态, 从1月23日建设开始截至2月3日完工,累计监控工作时长2199.83小时,是名副其实的“云监工”。二是供需“云”对接提升医疗物资产能。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根据一线抗疫物资的需求,精准匹配、拉动生产。如航天云网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防疫物资平台”,将中石化的熔喷布产能与常州、苏州、青岛等地的多家大型口罩生产企业对接,每天熔喷布供货量超过5万吨, 生产医用口罩超过45万只。三是远程办公助推复工复产。中国平安、腾讯、阿里钉钉等数字化平台为大量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提供远程会议、协同办公、在线营销等服务,成为复工复产的“及时雨”。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统计,疫情期间其成员单位开发了240款工业App,绝大多数免费提供,为用户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提供远程服务。

第二,助力民生保障更加安全稳定。疫情防控要求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老百姓“医食住行”的保障问题解决得是否顺畅, 是稳定人心的重要举措,也是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一环。一是社交电商满足人民生活。零售、餐饮等线下业务大幅萎缩,但网上消费迎来爆发式增长。阿里、京东、拼多多、苏宁等多家平台采取社交电商的方式,建立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网络平台,开展产销对接,打通制约“米袋子”“菜篮子”供需的堵点和难点。二是数字物流驱动商流畅通。数字化技术驱动物流行业从“大而重”变得“举重若轻”,成为抗击疫情的一支奇兵。1月24日上午,京东宣布向武汉市捐赠100万只口罩和6万件医疗用品,在大数据供应链的保障下,7个小时后,京东物流就将首批物资送达医疗一线;火神山医院需要大量口罩,京东物流仅用4个小时就调配完毕;17个小时,急需的医疗物资就已经从广州抵达武汉。京东自主研发的智能配送机器人、顺丰运用无人机投送物资,这些物流技术既降低配送时间,又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实现“人受控、物畅通”的目标。三是远程医疗方便群众就医。多家平台推出在线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作用和大数据的集聚效应,方便群众获取快捷高效、个性化和精准化的医疗服务。支付宝推出的阿里健康在线问诊服务,上线第四天,就有70多万人访问页面,超过10万人次使用该服务,相当于33家实体三甲医院日均门诊量总和。四是智慧交通保障百姓出行。从出行信息查询到出行线路制定,再到出行服务,都能通过手机App快速完成。出门前查询附近公交地铁的人流密集度,决定出行时间和方式;公交、地铁、出租汽车都在醒目位置张贴二维码,上车后主动扫码登记健康信息;或者选择定制巴士出行,成为许多人的通勤日常。

第三,促进舆情管理更加公开透明。随着疫情的发展和封城等防控措施的推进,花样百出的谣言频繁吸引公众注意力,谣言“病毒”造成“信息疫情”,不仅让公众难辨真伪,非理性行为频频出现,还会导致舆情危机、信任危机,破坏社会稳定。数字化传播具有表达快捷、受众面广泛、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等特征,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压减谣言等虚假信息传播空间,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显示出巨大作用。一是借力融合,主流媒体不断提升公信力。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网站均开设疫情防控专题页面,及时准确发布中央、各省市疫情信息和防控政策。国家卫健委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及时推送疫情防治政策信息和科普知识,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疫情发展态势、掌握疫情防控知识,取得较好效果。人民网通过地方领导留言板,向广大网友征求防控工作建议。仅1 月21日至31日11天,相关留言近5000件,内容涉及公共场所聚众娱乐、口罩短缺与物价上涨、推迟开学与节后复工、道路交通管制、公共场所防疫消毒等各个方面。二是传播正能量,新兴媒体加快扩大影响力。抖音、快手、短视频、Vlog等各类新兴媒体将新冠肺炎有关知识、基层抗疫故事等,小成本、快速度、多途径传递到每一个手机终端, 成为主流媒体宣传的重要辅助。疫情期间, 抖音医疗科普官方账号“涨粉” 强势,2月2日,抖音严肃科普类账号“回形针PaperClip”以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爆红全网,累计播放量超1.5亿次,数据显示,上线当日,抖音、B站和微博三个平台粉丝共增长311万。不少平台在传播科学知识同时不忘辟谣,如丁香园App,开辟谣言排行榜、谣言征集等板块,不光对信息予以鉴定,平台上的专家还详细解释原因,让人心服口服。

第四,实现疫情信息查询更加便捷全面。疫情发生后,最大限度地阻断传播途径,外防输入与内防扩散成为防控的首要目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疫情信息查询的全场景覆盖,及时识别重点防控区域和高危人群,有效加强疫情发展趋势的动态监测,让疫情工作底数清、情况明。一是电子健康分析支撑疫情防控。最典型的就是健康码。2月1日杭州率先启用健康码,这一特殊时期数字化健康证明的通行证,如今已迅速在全国推广,成为满足人们多场景出行和防疫需要的“数字健康身份证”,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民生服务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二是智能识别病患辅助医疗诊断。腾讯、依图医疗等开发的AI 诊断系统,可对患者病历和CT影像进行智能化分析,给出辅助诊断意见。华为、腾讯、旷视科技等基于图像识别和红外成像技术研发的非接触式AI测温系统,广泛应用在地铁、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能够快速筛查体温异常者。三是群体轨迹分析服务形势研判。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利用信令和漫游数据,提供流动人员行程轨迹,分析预测确诊、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触人员等重点人群轨迹,支撑服务疫情态势研判,助力联防联控部门提前防范,精准施策。国家卫健委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出“密切接触者测量仪”,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属于密切接触者,其数据权威、查询准确,得到多个国家部委数据资源支持。

实践表明,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大变革都会对社会产生根本性、革命性影响。疫情防控数字化的创新实践及其形成的数字化标杆,不仅再次证明技术变革对于社会进步产生的深刻影响,也给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带来许多重要启示与难得契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使命,特别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进程,加快打造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 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主动适应社会治理数字化发展趋势。信息化时代社会治理越来越呈现出主体更加多元、需求更加多样、环境更加多变的态势。如果社会治理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就必然显得不合时宜。疫情暴露的各种问题,如舆情管理中信息披露问题、重大公共卫生疫情报告问题、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滞后问题等,表面上看是社会管理水平欠缺,其实质是社会治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所致。一是要坚持先进治理理念。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是社会治理唯一主体的思维定势,摒弃由上而下、政府包揽的管理模式,切实向多元开放共享治理理念转变。二是要形成数据思维。把社会治理的科技化、信息化转型作为重点和方向,进一步提升各级政府数字化思维、数字化理念,加快制定“十四五”政府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 增强社会治理的预见性、主动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第二,积极拓展社会治理数字化应用模式。数据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宝贵资源和新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这一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价值,需要拓展多方面的数据应用。近年来数字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但发展重点和应用场景主要集中于商业和服务业领域,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脱节现象。如疫情中应急物资保障工作采用传统方式,导致流程复杂、反应迟缓、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反映出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着眼未来,开展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基础设施建设,对铁路、公路等传统设施加快数字化改造,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支撑。二是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升级。依托电子政务系统和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持续拓展信息技术在推进科学决策、沟通社情民意、提供公共服务、预测社会风险、解决难点问题、加强平安建设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构建设施联通、信息互通、工作联动的智慧政务网。三是推进民生服务数字化转型。以社会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为重点,高效整合社会公共资源,打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家政、智慧社区等数字化综合民生服务平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移动互联技术,把社会治理服务全面延伸到社会末梢,提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便捷性,实现公众需求与公共服务的零距离无缝对接,推动社会治理从粗放到精准转变。

第三, 加快完善社会治理数字化政策法规。抗“疫”中各地尝试利用大数据开展人员追踪、物资调度等举措,但数据共享不畅大大制约了各地应急响应能力,存在着资源调度无力、物资发放无序、个人信息重复采集等情况,“信息孤岛”“数字鸿沟”的现象在疫情中暴露得更加充分。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数据标准不统一、共享机制不明确和法律保障不健全等。一是构建系统性框架。建立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框架,统筹规划社会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明确目标、实施计划、落实责任、强力推进。二是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统筹利用政府和社会数据资源,突破数据的区域、部门和层级限制,建设全省标准统一的数据中心、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终端应用平台,实现多方共享、制度对接和协同配合。三是发挥法律、标准、示范等的规范引导作用。健全信息化建设政策法规、统计监测、管理评估和运营保障体系。抓紧研究制定地方性规章、规定,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建设标准和制度,发挥法律规范、标准引领、示范带动在数据整合应用、平台接入、服务价值、应用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权责清单和服务指南。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