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稳字当头,力促“六保”

0

 

本刊记者 刘长杰

两会闭幕,稳金融的政策靴子如期落地。中央定调,今年要在保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的基础上, 做到“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综合此前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信息,加之5月初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信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金融工作“稳”字当头,顺理成章。

在当前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保护主义盛行、单边主义抬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稳健”一直是最近几年指导金融工作的思想核心。为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发展阶段的平稳跨越, 2018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做好“六稳”工作,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而落实“六稳”, 关键是要抓住“稳金融”这个核心。这一思路不仅成为2018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指针,也为2019年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定下了基调。

在三大攻坚战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居首,而金融风险又是“重”中之重。202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认为,三大攻坚战2019年取得了关键进展,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污染防治持续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生态环境总体改善;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今年突如其来并迅速扩散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长达数月的大范围停摆,在加大了经贸形势不确定性的同时,也累积了一定程度的金融风险。《报告》由此指出,当前“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报告》首次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总理李克强指出,不定目标不代表经济上就无所作为,而是要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进而明确“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更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指出,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更好地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和持续增长,“ 稳金融”是基础,只有金融稳,其他“五稳”和“六保”工作才能迎刃而解;如果金融稳不住,出现系统性风险,那么保住其他目标就成为空中楼阁。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增大

新冠肺炎疫情,给本就步履蹒跚的世界经济重重的一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将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调低至—3.0%。

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GDP 同比下降6.8%,是自改革开放以来跌幅最大的。而美国同期数据为— 4.8%,是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幅度的萎缩。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战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一次大流行病,已经影响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仍在扩散。截至6月初,全球累计确诊人数已经超过700万,死亡人数近40万。

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失业人数大幅增长。特别是在今年二季度,各国抗疫采取的隔离措施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将集中体现。IMF等国际组织普遍认为,二季度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将遭受史无前例的冲击,经济收缩强度很可能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甚至上世纪的大萧条。

2020年一季度,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冲击,伴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投资、消费、出口都是两位数负增长,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全球金融市场在前期巨幅震荡后有所缓和,但基本面因素持续严峻,风险并未消除。”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

如何理解经济停摆和金融动荡之间的关系?陈道富认为,本轮金融动荡深受疫情和石油价格冲击的影响。为防范疫情,各国普遍采取了社交隔离措施,导致全球经济部分停摆,需求和供给出现断崖式下跌。石油供过于求,限产谈判一波三折,加上疫情引发的需求冰冻,导致石油价格出现快速的大幅下挫,低于主要产油国的盈亏平衡点,特别是低于美国页岩油公司的生产成本,从而给这些公司已发行的高收益债券的未来偿付带来阴影。由于各种投资产品和投资机构都在利用市场杠杆放大交易,特别是基于市场波动率设置了大量头寸,当市场价格发生较大幅度波动时,将引发商品价格的技术性调整要求,甚至挤干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产生巨大的金融动荡。

IMF在其发表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是一场“截然不同”的危机,混合了公共卫生危机、金融危机以及大宗商品暴跌等多重风险,且各个因素之间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让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新冠疫情仍在扩散,经济前景路在何方?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撰文指出,与上轮经济衰退时的“经济战”不同,眼下美国更像是面临一场“战时经济”,两者存在本质不同。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持续伤害且后续恢复过程渐进而缓慢,而新冠疫情可能给今年带来一场短暂但却是严重的经济衰退;十年前各国政策方向明确、政策空间充足,而现在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回旋余地都比较狭小。

陈道富认为,如果疫情冲击更加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引发了金融机构和实体机构的破产退出, 可能会打破现有经济结构,特别是破坏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引发更深次的调整。如果进一步导致全球经济联系断裂,那么经济衰退持续的时间将更长,金融系统的调整时间将更长,幅度也将更加剧烈。

疫情前,全球经济已存在深刻的结构性矛盾,缺乏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增长点,贫富差距巨大, 区域发展不均衡,相当长的时期依靠金融和负债扩张支持经济增长。“这些矛盾在疫情的冲击下,可能激化并被破坏掉,进而引发较大风险。”陈道富认为,中国坚持底线思维,已经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金融手段,对冲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保持经济的现有结构和合理循环,这就是“六保”思路。

加大货币政策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支持针对性

两会期间,易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中,央行将认真履责,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处理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和防范道德风险的关系,突出压实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的属地责任、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和最后贷款人的责任。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2020年银保监会要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并明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九大工作重点。同时,对于受疫情影响,风险可能上升的领域,将重点关注,审慎评估,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切实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而在惜墨如金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释放了多处“稳金融,促六保”的积极政策信号。

《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本次调整为“更加灵活适度”。

央行数据显示,为对冲疫情影响,2月1日,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银保监会等部门迅速出台了30 条金融支持政策措施,加大总量逆周期调节,创新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自疫情暴发以来到5月下旬,已实施对冲政策累计达5.9万亿元,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2020年已出台的政策来看, 一季度央行通过3次降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增加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7.1万亿元;超预期投放流动性,也支持了我国金融市场在春节后如期开市,稳定了金融市场的信心。

另外,去年报告提出“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本次报告的表述转变为“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易纲表示,1—4月人民币贷款新增8.8万亿元,同比多增近2万亿元,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分别为11.1%和12%,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体现了有力的逆周期调节。今年以来,中小微企业融资“量增、价降、面扩”。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央行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综合运用、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

《报告》倡导“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这是首次提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2018年以来,央行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创新重点倾向于调整信贷结构,疏通货币传导机制,还创设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 等定向工具;并在2019年8月进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 引导贷款利率市场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疫情发生后,在价格上,央行引导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MLF利率、LPR分别下行,并启动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 推动降低存量贷款利率。在结构上,精准施策,积极运用3000亿元专项优惠再贷款、1.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和6000亿元新增政策性银行贷款额度,优先支持疫情防控重点医用物品和生活物资生产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企业。

《报告》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求再上一个台阶。《报告》称, 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

去年报告提出,201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再降一个百分点。

易纲表示,疫情发生以来, 央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货币信贷政策的结构化、精准化,缩短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提高企业融资的“直达性” 。具体包括: 一是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 支持金融机构向重要医用物品和生活物资防疫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截至5 月23日,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已支持银行向7 0 0 0 多家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近2800亿元,财政贴息后企业实际融资利率约为1.25%;二是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1 . 5 万亿元,加大对脱贫攻坚、春耕备耕、禽畜养殖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并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游娱乐、住宿餐饮、交通运输行业的小微企业提供普惠性融资支持, 截至5 月21日,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含贴现)共4720亿元,共支持企业(含农户)57万户;三是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截至4月30日,金融机构已对超过1.2万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行了延期。

在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方面, 《报告》提出要“ 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 鼓励银行合理让利。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去年以来,加强金融监管的政策措施不断,各类金融机构的影子信贷产品和杠杆机制成为监管的重点。因此,防止资金“空转”有利于资金进一步流入实体经济。

央行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落实《报告》要求,加大货币政策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支持针对性和精准度:一是延长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二是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三是改进政府性担保机制,提高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放大倍数,扩大融资担保规模,弱化盈利考核要求,降低担保费率和反担保要求;四是加大债券市场融资支持,释放更多信贷资源支持小微企业;五是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对复工复产核心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及其核心配套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带动产业链恢复运转。

《报告》强调“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强化保险保障功能”。

针对疫情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造成的下迁压力,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上升,以及境外金融市场动荡可能对我国市场造成的冲击, 并给我国国际收支和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央行表示,将在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按照中央既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把握好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和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稳妥推进各项风险化解任务;支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中,突出压实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一旦出现重大金融风险,相关股东和债权人应依法承担相应损失,严厉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违法违规、失职渎职等行为。

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央行在2013年7月和2015年10月放开贷款和存款利率管制,2019年8 月启动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LPR与市场资金供求相关性明显增强,LPR动态数据充分体现了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化;二是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增强,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已被打破;三是有效促进了贷款实际利率的降低;四是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下一步,央行将继续深化LPR改革,疏通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有序推进存量贷款基准转换。

《报告》中还提到,要“强化保险保障功能”。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保险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扩展了相关产品保险责任,推出了专属新冠肺炎保险保障计划产品,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风险保障等。但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预防等方面,保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财产保险方面,企业财产险、营业中断险的覆盖面还有待细化与提升;在人身保险方面,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突袭,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收入损失、大额医疗支出等风险保障上,保险业仍需努力。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报告》着重强调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强化兜底保障”。

针对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 实现剩余贫困人口、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央行表示在坚持金融支持与风险防范两手抓的前提下,将重点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得性;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及时提示预警,防止出现“因贷致贫”;做好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2020年后续政策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常态, 经济数据呈现好转态势。”陈道富说,尽管境外疫情形势及其影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我国的经济韧性强,内需市场广阔,金融业抵御风险的政策空间较大,因此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