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新机 开新局 新基建助力产业“新”升级

0

 

本刊记者 蒋志颖

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统计数据显示,基础设施投资降幅明显收窄。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6.3%,降幅比1—4月份收窄5.5个百分点。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 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为新基建按下快进键。 新基建还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具体要求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 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政策利好下,新基建迎来“风口”。新基建怎么建?由谁来建?能带来什么?谁又是建设的市场主体?

新基建“新”在何处

基础设施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提升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传统基建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

在4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首次明确。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表示,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田杰棠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与“铁公基”等传统基建不同, 新基建突出的是“新”。所以这次不是“凯恩斯”式的基建,而是“熊彼特”式的基建。新基建的核心是以数字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其中,5G、数据中心、物联网与硬件关系较大,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则与传统基建有较大区别,不仅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开源平台等软件设施。

“ 新基建不仅是应对经济下行、稳定经济增长的短期举措,而且将在抢抓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建设智慧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发挥先导和基础性作用。”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王绛认为,新基建与老基建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通过先进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转型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际刚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发改委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科技创新在新基建中具有特殊使命和重要地位。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将围绕新科技展开, 数字经济优势将成为全球各国角力的关键,而以创新科技为核心的新基建,能够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紧密结合,在高科技端发力,从而支撑起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全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新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将会是新基建中未来布局的关键。

“新基建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提出的‘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要求,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关系。国有企业承担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成为新基建的领头羊和主力军,同时更好地发挥好政府的作用,进一步放开新基建投资的市场准入,破除准入壁垒,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使有限的国有资本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王绛说,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国计民生的行业起主导作用,在战略竞争领域起行业引领作用,同时还要承担起反经济周期的作用。

“ 国有企业必须在‘ 六稳’‘六保’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新基建各项建设,也要通过新基建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建立健全创新引领发展机制,通过自身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实现新基建目标。”王绛说。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快速发展,特别近些年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一批世界级的数字化企业与信息通信民营企业,它们是新基建中的活跃力量, 是参与新基建的重要主体。同时, 铁路、电网等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也是新基建的重要力量,它们在高速铁路、特高压电网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但铁路、电网等领域, 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来吸引社会资本与民营企业参与共建。” 魏际刚说,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主要是由政府投资,但随着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企业壮大,社会资本规模扩展,社会资金来源多元, 多数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再是由单一政府提供,而更多是由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合作完成。

“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更多兼具商品和公共品属性,属于数字技术驱动的新兴产业。这就决定了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更多是企业,5G更多是国有企业,数据中心则是民营企业更多。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搭建公共平台(包括数据中心),以及培育应用市场。”田杰棠表示,新基建应坚持市场为主、政府撬动、适度超前、示范先行的原则,促投资和扩应用双向着力,统筹5G 等新技术的增量投资和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在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提升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公共服务水平,创新投融资机制,实现投资、消费和转型升级的联动。另外,他建议,一是抓住疫情冲击启动新一轮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系统改造升级工程,扩大对新型基础设施的直接应用需求。二是加快推进交通、电力、水利、物流和市政等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国家重大工程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三是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公共服务支撑。四是提升民生工程的数字化服务水平。

新基建应该怎么“建”

新基建一端连接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接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既能增强基建稳增长的传统属性,又可以助推创新和拓展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是化解疫情不利影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新基建要有正确定位,充分发挥其战略引领、创新带动、促进升级方面的作用。围绕重要新科技新模式满足重大新需求的基础设施,这是核心定位,不能偏离。要科学制定新基建发展战略与规划, 要走集约化发展精细化发展之路。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市场需求与国家战略,找准定位与切入口,不断扩大应用场景,设计好可行的商业模式。”魏际刚说。

此外,他还认为,对于新基建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加快投融资改革。建立健全中央与地方投资联动机制,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新基建重大工程的推广应用,鼓励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和维护。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政策性、开发性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保险资金通过债权、股权等多种方式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立基础设施政府性基金。根据需要,可作为引导性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多种形式的产业基金。主要安排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债务偿还等。

王绛认为,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域空间不同、产业构成不同、发展后劲儿不同、财政能力和负债水平不同,各地区应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发展方向,确定新基建的主要方向和优先项目。各地区不宜全口径地搞新基建,不能搞“一窝蜂”,争项目、抢投资,要依据自身转型发展的急迫需要,选准突破口,用最少的资金达成最优发展的效果。

在采访中,王绛还具体提出几方面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建设资金需求量的问题。预计2020年中国新基建投融资规模将达到2至3万亿元,资金需求量巨大, 主要采取“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的方式,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且各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均比较重,特别是隐性债务较多,一些地方资金筹措存在一定困难。

二是投入与收益匹配的问题。与一般竞争性项目不同,新基建仍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特点,即建设周期较长而收益回报较慢,资金集中投入而项目本身收益有限,需要关注投入与收益回报问题,避免债务危机。

三是技术创新与持续发展、产业关联及带动性的问题。新基建需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需要在新技术基础上全面完善和升级原有的基础设施,为我国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创造条件。新基建项目本身建设周期较长,盈利能力有限,需要关注项目的产业关联性,尽可能地引领和带动更多项目的发展,促进更多产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大量西部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所涉地区基础设施仍需补课,可以直接在高起点上完善基础设施,促进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新基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关注,加快对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支持,努力缩小地区差距;要加大精准扶贫的力度, 加大对贫困地区对症的产业发展投入,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新基建如何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田杰棠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以下三点:

一是引导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可以借鉴、参考创新券的做法与经验,为中小企业发放新型基础设施专项使用券。有“上云”、接入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转型计划的中小企业,可以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免费获得新型基础设施专项使用券,用来支付5G网络、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服务等费用,服务提供方凭收取的使用券向政府指定机构兑现。鼓励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内实现跨省市通用通兑。

二是数据治理规则应同步推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要靠新基建的硬件,也要靠数据治理的软件配合,否则事倍功半。目前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稳增长需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二是疫情期间数字经济的巨大作用成为共识。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并积极推进包容性治理。

第三,坚持包容审慎监管, 营造适宜创新的土壤。20年来,互联网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坚持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在看不准的时候给予观察期和包容度,给予新业态萌发壮大和市场检验的机会,不能“一人生病, 众人吃药”。同时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纠正,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田杰棠认为,随着网速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目前的业态和业务模式可能发生较大变化。消费互联网领域可能迎来二次升级。

“新发展意味着新挑战者可能出现,大企业要有二次创业精神才能不被颠覆。在新基建可能引发数字经济新发展阶段来临之际,互联网龙头企业都应该对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有所警惕。也许,颠覆者就在未来几年产生。”田杰棠说。比如无人驾驶、机器配送等人工智能应用可能率先商业化,无人驾驶的进展一直局限在车,路的配合不够。新基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车路协同,再加上充电桩建设,无人驾驶、新能源、网约车的一体化应用机会可能出现。

那么,“西数东送”能否成为现实?工信部曾经设想过“西数东送” 战略,即云计算中心建在气候优势明显、能源价格较低的中西部,将数据输送到应用市场较大的东部发达地区。“但受限于网络等因素,这一目的未能实现,很多西部数据中心变成了‘灾备中心’。”田杰棠认为,随着新基建的推进,固定和无线宽带网络速度应该会有大幅提升、时延会明显降低。再加上未来可能部署在东部的大量边缘计算中心,中西部数据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新基建“北京版”有啥特色

中央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作出部署后,有关部门和地方纷纷出台相应举措,新基建正在成为经济建设领域的焦点之一。统计显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投资拉动乘数效应高达6倍左右。市场正在掀起的新基建热潮,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预计到2025年,新基建将给我国信息消费创造8.3万亿元产业规模。

6月9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打造“1+5+N”的政策体系。

6月10日,《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 年)》(以下简称《方案》)公布,明确北京建设新基建的基本目标、原则、基本任务及保障措施。这意味着北京布局新基建将开始提速,向各行业纵深发展。作为“5方案”之首,《方案》被视为促进北京经济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6月11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 详细解读《方案》。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姜广智介绍,北京新基建聚焦“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数据智能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科创平台基础设施、智慧应用基础设施、可信安全基础设施”6大方向,实施30个重点任务。到2022年,北京市将基本建成网络基础稳固、数据智能融合、产业生态完善、平台创新活跃、应用智慧丰富、安全可信可控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对提高城市科技创新活力、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能力形成强有力支撑。

力争2020年新增5 万户千兆用户;三年内铺设网联道路300公里,建设超过300平方公里自动驾驶示范区;构建北京城市大脑应用体系,汇聚并无条件开放政务、交通、城市治理等领域数据3000项以上;培育一批科学仪器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创建1至2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探索组建1至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拓展“北京通”App服务广度深度……

对于很多群众来说,5G是和他们最为贴近的新基建关键词。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副局长王晖介绍,截止到6月份,全市累计建设5G基站21086 个,其中91%是利用原有站址改造实现的。5G正式商用一年来,用户数达到313万户,三家运营企业累计与工业制造、交通物流、文化商贸、教育医疗等有关垂直行业合作项目超过1000个,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织起一张5G网的同时,北京市还在自动驾驶、健康医疗、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超高清视频等五大应用场景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022年北京冬奥会、长安街沿线升级改造项目等重大工程统筹布局,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重要功能区、重点场所的5G网络覆盖,为5G产业发展及应用提供网络支撑。

王晖介绍,北京市将加快编制线性区域通信基础设施设计规范, 继续推动公共区域开放和塔(杆) 资源利用;同时优化5G基站建设方案,采用宏站与微站相结合、楼站与杆站相呼应、室外与室内相协同的综合解决方案,更科学合理、更经济高效地实现各类场景的5G网络覆盖。目前,国网北京电力公司已出台了9项5G基站电力供应服务措施,通过系列举措,将降低5G基站用电成本亿元以上。

北京市政务服务局副局长刘强介绍,未来北京将推动政务服务全程电子化、全程信息共享、全程交互服务,实现可在线咨询、可在线受理、可在线查询、可在线支付、可在线评价等全流程网上办事服务。比如,全程电子化方面将着力优化统一申办受理,建设完善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系统; 全程信息共享方面则促进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全程交互服务方面也将完善线上智能客服体系,依托5G技术,集成智能问答和全程网办服务,实现实时问题交互和办事申报指导,全程网上“即问即办”。

北京市还将不断提升一体化平台的智能化技术应用支撑能力, 提供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文字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支撑, 为智慧大厅、智能客服、自助办理等服务场景提供支撑,让政务服务更高效、群众办事更便捷。

“整体来看,新基建行动方案具有鲜明的北京特色。”姜广智介绍, “北京版”新基建方案内容丰富,聚焦民生服务和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拓展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场景,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融合发展。

“北京基础设施水平较高,资金较为充裕,新基建条件较好。” 王绛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北京地方版新基建,他认为对其他省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