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存量、扩增量:破局后疫情时期的“就业难”

0

 

本刊记者 张菀航

2 0 2 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稳”“保”的目标与承诺力透纸背。从“六稳”到“六保”,就业始终被置于首位。在这份改革开放以来的“最短”政府工作报告,仅万字的篇幅中, 共有39次涉及就业。

随后召开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在回应提问时表示,“中国政府网上的留言大概三分之一都是谈就业的。”

民心所向,政策所在,直指站在疫情关口中心的就业困局。

今年2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上升至有数据以来的新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 —5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6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少增137万人。

与此同时,疫情防控与信息科技加持的双重动因下,灵活就业、零工就业、创业式就业被推向急速成长的风口,其作为丰富社会就业模式的重要选项,或将持续更新与定义未来就业的诸多可能。

关口与风口并存之下,就业市场应势破局,固存量、扩增量的稳就业逻辑仍将一以贯之。

强保障:精准对接重点群体

又逢毕业季,在长期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交织下,“史上最难”的标签与情绪渲染,一如往年如期而至。而疫情变量的叠加,或将这份毕业焦虑推向新的高点。

6月3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抢抓离校前的关键期。”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全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主要为新毕业大学生) 调查失业率较上年同期上升3.3个百分点。

河南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保民教授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 万人,增幅为2012年以来最大。加上因疫情选择回国就业的约60 万留学生,以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待就业毕业生群体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长期经济下行压力与突发的疫情冲击,导致传统的校园宣传与现场招聘活动较难开展,加之部分企业因经营困难、减员降薪甚至停产歇业而缩减原有招聘计划,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程度可谓雪上加霜。”李保民说。

严峻形势之下,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积极强化政策供给。李保民表示,面向高校毕业生稳就业的举措安排多方发力,研究生招生、专升本招生、公务员招录、“三支一扶”项目均有大幅扩招;同时, 恢复第二学位教育,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并扩大自主创业就业规模与见习培训规模,推动各地、各高校开展网络招聘与线上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此外, 各地还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系列重磅的人才吸引方案。

日前,广州市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通气会上宣布,广州将基层就业补贴、小微企业社保补贴对象,扩大至毕业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同时,广州将整合国有、民营企业岗位资源,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项行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实施力度。

上海也于近日明确,将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或创新团队给予每年最高50万元资助。

今明两年,江苏省规定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空缺岗位招聘时,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含在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的岗位原则上将不低于招聘岗位总数的70%。

为自贸港建设聚力,海南省2020年将首批面向全球招聘三万岗位人才,相关招聘活动也在积极对接高校,为毕业生留琼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疫情同样在深刻重塑传统的求职场景。“当前线上招聘面试正成为求职的主流方式。”不久前发布的智联招聘《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指出。

5 月11 日,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联合举办的“百日招聘”活动于线上开启,重点面向全国中小企业的用工和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需求。截至5月30日,已有11123家企业提供超18万个就业岗位,超38万名大学毕业生通过平台等方式参与其中。

疫情也正倒逼围绕就业相关服务方式的优化。据了解,上海宝山区主动面向本地高校,致力推广“乐业上海”微课,并通过上海人社App预约实现了就业一对一线上指导。不久前,宝山区还利用当下流行的直播带货方式,将招聘会搬上抖音平台,整合区内各大国有民营企业、见习基地以及社区一线等2000余个岗位资源,实时推送给屏幕对面的毕业生求职者。

而作为另一重点关注群体的返乡农民工,同样成为了当下政策的集中考量。据统计,在2019年城镇就业的44247万人中,外出农民工已达17425万人,本地农民工达11652万人。

今年4月末,由国家统计局组织的一次农民工快速调查显示,受疫情影响,仍有约1700万返乡的农村劳动力尚未外出务工。

李保民认为,农民工在第二、三产业从业的比重超过一半以上, 基于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和跨行业就业等特点,使其受疫情冲击最大,返岗复工面临诸多自身难克服的“堵点”与“断点”。

“为促进农民工顺利返岗复产,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各省各部门积极协作,强化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信息对接,推广健康信息互认,并通过专车、专列、包车等方式成规模、成批次组织农民工返岗,打通了返岗的‘堵点’,补上了复工的‘断点’,实现了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点对点’无缝对接,为企业顺利复工复产、农民工转移就业与脱贫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李保民指出。

由农业农村部、人社部联合发布的《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五项目标任务,“即回归农业稳定一批,工程项目吸纳一批, 创新业态培育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随后跟进的一系列政策扶持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20年5月底, 共有800多万返乡农民工,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固存量:稳企减负对冲风险

在我国,中小企业是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的坚韧承担者,也同样是疫情危机中最脆弱的承压者。

也基于此,稳住就业存量的应有之义、当务之急,就是稳企业, 特别是相对弱势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针对这次疫情可能导致的产业链中断、企业外迁,特别是造成一批中小微企业难以为继的情况,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的政策扶助措施,旨在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其尽快恢复生产经营常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指出,在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减负的同时,财政还应有特殊的纾困安排。建设性投资应在坚持补短板和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促进中小微企业恢复活力,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就业。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 稳企业的政策关照还将持续发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冰子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建议,仍需进一步加大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复工困难行业的帮扶力度,特别是对其中个体工商户和自营业者的支持。以文化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为例,其中对就业贡献突出的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占比很大。餐饮行业中,个体工商户占比超过95%,并普遍存在收入来源单一、资金链紧张等问题,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且由于数量大、规模小、在政府和银行等机构的信息不完备,部分群体难以被现有政策覆盖并惠及。因而, 政府应主动作为,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手段, 及时发现与响应需求,以确保这部分群体可以从相关政策红利中切实受益。

“企业亟需提高后疫情时期的适应能力。”张冰子提醒,目前来看,国内出现大流行的风险并不大,但局部地区疫情有所反复的可能性仍然现实存在。各地防疫措施需根据当地以及国内外疫情形势变化作出及时评估和调整,既要保障公众健康,又要尽可能降低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各级政府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弘扬担当精神,发挥好基层组织的作用,把握好防疫措施调整的节奏和力度,及时评估疫情形势和防疫措施对各类主体的影响, 做好相应的配套帮扶工作。

张冰子进一步指出,近期很多国家逐步复工复产,国际需求有所回升,但也存在疫情变化后恢复紧急措施的可能性。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出口企业或原材料对外依赖性较强的企业。而这部分企业,特别是其中的中小微企业,相对缺乏对海外疫情形势研判的能力。对此, 建议政府要积极组织相关研究力量,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和研判相关国家疫情的发展态势,多渠道对冲风险。

在托底保障方面,李保民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各级政府通过推出阶段性地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单位缴纳部分,允许经营严重困难企业缓缴社保费,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发放就业补助金和创业培训补贴、求职创业补贴、吸纳就业补贴等举措,为各类企业实实在在减负减压。接下来一段时期,“免、减、缓、返、补”组合拳还将持续释放政策成效,因地因企精准施策,全力稳住市场主体。

张冰子强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除原有保障对象外,对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参与疫情防控人员, 因疫情失业人员及其家庭,其基本生活确实存在困难情况的,可发放临时救助金,并放宽户籍限制,同时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在失业保险方面,目前我国实际失业人口中能够领取失业保险的规模很小,大量高失业风险人群未被制度覆盖,由于政策限制和领取不便,部分参保失业人员也未能及时享受到相应的保险待遇。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待进一步有效发挥。

“在推进现有稳岗返还政策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扩大失业金的领取范围,对于失业保险缴费时间不足,未缴纳失业保险但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群体,应给予一定水平的保障, 同时进一步简化失业保险的申领流程。”张冰子建议。

扩增量:灵活就业脱颖而出

两会期间召开的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突如其来。对此,我们要顺势而为,让其顺其自然、脱颖而出。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指出, “疫情冲击之下,餐饮、交通、住宿等服务业一度大面积关停,取而代之的线上零售、线上教育、视频会议、远程办公等,不仅使得疫情肆虐期间有了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摆渡人’,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

据支付宝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已有164万人通过平台实现灵活就业,其中90% 为疫情中受损最严重的服务业岗位,此外也涌现出人工智能训练师、网约配送员等新职业。同时, 通过“青团社”小程序,已有63 万大学生找到了文案编辑、在线家教等兼职。“快马找工”小程序还为求职农民工提供了免费包车跨省面试等服务。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 2 0 2 0 ) 》指出, 去年以新业态形式出现的平台企业员工已达623万人; 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8亿人,由此带动了约7800万人就业。

而线下就业场景也在悄然孕育着更多机会。如今跃跃欲试的地摊经济,同样成为特殊时期全新的“开源”路径,将不断做大灵活就业的“蓄水池”。

张冰子指出,“灵活就业为求职者提供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新途径,同时也是我国新经济蓬勃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直观反映。”

新职业、新业态风起云涌、大势所趋,成为盘活疫后就业市场关键的增量补充。

相应的,劳动力资源培养体系也应就不断更新的需求变化作出及时回应和调整。李保民表示,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当下, 对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水平、职业技能水平以及职业转换能力不断提出新要求。就高校而言,仍需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主动对接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注重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推进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训练。同时, 加强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疫情期间线下招聘受阻,线上招聘重要性凸显但相应准备不足,高校毕业生摩擦性失业大量增加, 也进一步暴露出了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服务体系的短板与问题。因此,应高度重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组建专业化指导服务队伍, 推进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平台与公共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挥线上招聘服务功能与线下招聘的协同效应,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牢牢守住就业基本面,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最根本的底气来自经济,来自经济强大的韧性与潜力。“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为根本缓解就业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形成高质量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有效联动。”李保民强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