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V型”反转:中国经济再现强大韧性

0

本刊记者 刘长杰

由负转正,增长3.2% !

—— 业内最期待的一张成绩单,终于公布。

7月16日,国新办举行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会上介绍,统筹防疫和发展成效显著,上半年国民经济逐步复苏。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 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市场预期总体向好,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053亿元,同比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172759亿元,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257802亿元,下降1.6%。

这恐怕是42年来最让人翘首以盼的经济季度报,同时也是42年来最让业界牵挂的经济半年报。负1.6%,这是改革开放42年来,我国GDP半年报同比从未出现过的负增长。即便是“多年积累下来的供求总量失衡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等深层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的1989年(GDP增长率4.1%)和1990年(GDP增长率3.8%),半年报同比仍然为正。

“总的来看,上半年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 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 刘爱华说,同时也要看到,一些指标仍在下降,疫情冲击损失尚需弥补。当前全球疫情依然在蔓延扩散,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将继续发展演变,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压力。

二季度“V型”反转,新兴领域动能增强

尽管上半年G D P 同比下降1.6%,但从整体情况看,中国经济“半年考”成绩仍然超过预期。在GDP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逆转增长3.2%的背后,是二季度GDP环比增长11.5%的强力支撑。

“这样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 说明二季度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增速转正来之不易。

截至6月底,经济主要指标逐步回升。从季度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8.4%转为增长4.4%,服务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5.2%转为增长1.9%;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0个百分点。从月度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三个月保持正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连续两个月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四个月降幅收窄,出口额连续三个月正增长。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能够在短时间有效控制疫情,实现经济由降转升,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殊为不易。” 刘爱华说,这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同时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综合施策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 经济重回增长态势在财政收入的数据上也得到佐证。来自财政部的数据表明, 上半年各月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分别为—3.9%、—21.4%、—26.1%、

—15%、—10%、3.2%,呈现一季度收入大幅下降后二季度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6 月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2%,增幅已由5月份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为年内首次月度正增长。

而从税收收入看,主要经济指标也呈恢复性增长,税收降幅逐步收窄。1月至6月,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19.1%,其中,5月、6月降幅分别为5.5%、2.7%,降幅比1月至4月已明显收窄。从非税收入看,地方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带动非税收入增长,涉企收费继续下降。

尽管政府工作报告并未明确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但在疫情重压之下,从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到整体经济重回增长轨道,仍将对稳住就业、实现“六保”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连续两个月小幅下降,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CPI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 处于温和上涨区间;货物进出口总额142379亿元,6月份进出口同比增长5.1%,出口已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贫困人口较多的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在5.5%-7.6% 之间,脱贫攻坚成效突出;上半年人均转移性收入名义增长8.2%,社会保障和兜底帮扶持续加强……综合就业、物价、进出口、基本民生保障等多项指标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社会正全面、稳步复苏。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在财政政策方面,上半年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发力,支持了经济的快速复苏;由于疫情控制得好,老百姓的生活模式也逐步恢复,回到“该吃吃”“该喝喝”的状态。

随着疫情得到基本遏制、生产稳步复苏,从3月份开始,市场预期就已总体向好。二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 其中,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实现连续三个月增长;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9%,连续四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是54.4%,连续四个月回升。

在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二季度的工业生产增速明显超预期。这一数据也得到了工业企业用电量、耗煤量,以及大宗商品进口快速回升等其他指标的印证。

刘爱华认为,新兴领域动能增强是疫后经济的突出亮点。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7%,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高技术领域投入持续加大, 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8%,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7.2%,其中医药行业投资增长13%以上,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2%以上。新基建等相关产品增长比较快, 上半年城市轨道车辆增长13%,充电桩产量增长11.9%。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2%,比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表明, 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达132.2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为55.8万个,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51501亿元,同比增长7.3%,成绩亮眼。徐洪才认为,包括新技术、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在内的新兴领域产业持续发力,正在成为今年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最大贡献来源,新兴动能在下半年有望推动中国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强大韧性是长期政策协同作用的结果

“这份经济半年报的成绩单, 既符合预期,又超出预期。”徐洪才认为,在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中央始终强调要扎实推进“六稳”“六保”,复工复产的全面提速再叠加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的有效驱动,二季度经济增速重回正增长是必然的,也可以说是符合预期的。然而二季度GDP环比大涨11.5%、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等数据,还是大大超出很多机构的预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伟认为,从短期看,中国经济复苏迹象比较突出的原因主要取决于五个方面:一是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对整体经济恢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一系列宏观对冲政策效果明显,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紧密;三是针对重点企业和重点群体的保底工作比较到位;四是扩大内需措施效果显现; 五是稳外贸取得了积极成效,鼓励出口转内销、针对外贸企业的减税降费、畅通国际供应链等措施,扭转了年初严峻的外贸形势。

而从中长期看,当前整体经济的优良表现是通过长期的改革开放和培育新动能协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有一个关键词——韧性,为业界普遍认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认为,上半年经济恢复有力、有序,运行比较强劲,说明中国经济整个基本面是稳定的,韧性是很强的,我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而在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身为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的刘爱华, 同样三次提到了“韧性”:在总结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时,她用“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来诠释;在强调我国能够在短时间有效控制疫情、实现经济由降转升、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殊为不易时,她说“这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在说明一季度工业生产出现大幅下滑而新兴领域动能增强时,她用“服务业中有一些行业表现出很强韧性” 来表述疫情中一些行业应运而生、逆势而上的情形。

对于中国经济的韧性,业内普遍共识主要包涵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 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具备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城市化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徐洪才认为,韧性虽然是长久以来凝心聚力谋发展的结果,但要一直保持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韧性,下一步还需要我们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比如坚持改革开放和两个毫不动摇,打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稳住居民就业,力促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更加畅通的消费环境,打破更坚硬的市场壁垒,确保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投资新基建,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继续推进城市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让人民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等等。

下半年政策发力点:育消费,保就业

一种乐观的情绪,正渐渐改变着“后疫情时代”的社会氛围。

经济学界普遍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将全面恢复增长。王昌林预计三四季度经济运行将继续好转,未来中国经济复苏动力依旧强劲。邢自强认为要到第四季度,中国经济才能重回疫情之前的增长水平,进而成为今年世界主要经济体里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徐洪才甚至将明年一季度经济恢复性增长的指数看高至8%以上。

然而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处于下降区间,比上年同期下降11.4%。这表明,目前消费恢复还面临着多重制约,尤其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一些聚集性、接触性的消费活动仍然受到一定限制,所以目前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等消费行业还处于恢复性增长态势中。

关于下半年消费市场的走势, 刘爱华认为,一方面随着疫情防控的有效推进,消费便利性在逐渐改善;另一方面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推进,消费的供给也在不断地优化。尽管消费市场的下半年走势具备上述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利条件,所以对消费能力的培育下半年要下更大气力。

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内生驱动力之一,消费在支撑内需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消费不恢复, 经济就难言真正意义上的复苏。而千方百计推动经济复苏,一方面需要消费场所应开尽开,不再人为设置阻碍公众合理消费诉求的障碍;另一方面,内需不足仍需培育消费的政策持续实施,并通过破解后顾之忧让居民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

进入七月,下半年经济已经开跑,各地区、各部门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开始有序地放开巨大的消费市场。以旅游业为例,文旅部印发通知,恢复跨省团队旅游,加快旅游基建建设,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推进旅游市场复苏;北京宣布将积极推进低风险地区影剧院和演出、娱乐等服务性营业场所的有序开放;山西宣布今年下半年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全省126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向全国游客免首道门票;湖北也发布通知,宣布从7月17日起,省级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可恢复经营跨省(市、区)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景区接待游客量由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上调至50%, 并开放旅游景区室内场所。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预测,如果疫情防控不出现大的反复,相信到“十一”整个市场就可能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

“二季度经济在总量回升的情况下,结构方面也有一些亮点,尤其是服务业降幅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降幅收窄,值得关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服务业不仅在GDP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吸收就业的最为重要的领域,因而促进服务业发展是实现“六保”的重中之重。

而除了传统消费模式,新型消费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指出,国家应借势数字经济迅速崛起带来的机遇,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模式。

“减税降费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徐洪才认为,即便今年财政收支压力较大,也要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主动让利。让企业渡过难关,才能保住市场主体;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有发展,信贷资金才会主动流入实体经济,形成企业盈利、收入增加、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

总体而言,经济形势好转让国人信心提升,上半年经济稳步复苏也为下半年持续恢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刘爱华强调,当前境外疫情仍在快速地蔓延扩散,世界经济和贸易重启举步维艰,国内需求的恢复目前也受到一定的制约,稳企业、保就业压力依旧较大。所以,还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充分认识疫情影响的广泛性、复杂性、持续性,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狠抓政策落实,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只要我们按照既定的部署, 扎实做好自己的事,那么即便国内、国际形势有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经济的韧性也照样让我们有政策空间。”徐洪才说,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向上发展的总体格局不会改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