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三水经验”

0

杨园争

粤港澳大湾区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也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更是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佛山市三水区作为广东省唯一的县级乡村振兴战略综合改革试点,近年来以积极姿态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2019年,三水区全年民生支出43.4亿元,全民健康管理惠及12万人,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新创建省级卫生村57个,新建三星级以上健康村(居)3个,7个社区康养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新增优质义务教育学位3305个,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75.3%,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明显提升,走出了一条提高城乡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新路子, 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拓渠道确保资源有效供给

(一)拓宽资本来源渠道,积极促进社会办医

三水区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优化社会办医政策,实现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运营、监管等方面的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资源稀缺性的专科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设置提供高端特需服务的专科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延续性医疗机构,为拓宽社会资本办医渠道创造了友好的政策环境。三水区还探索建立对达到一定规模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的政策机制,以强化当地社会资本办医的吸引力。

(二)调整用地规划,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时,三水区结合用地现状及条件,在居住用地集中区域按照人均用地指标0.1-0.3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要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 优先建设;实施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 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的村办学校、厂房、农户住宅等,建设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为农村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

多角度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一)放大国内外优势资源辐射范围,提升教育服务供给质量

一是扩大办学自主权,放大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影响力。三水区给予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更大的自主权, 允许引进名牌学校参与管理,逐步理顺学校办学体制;允许实行“一校多区”办学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品牌效应,也可同时探索品牌学校集团化办学,上拓下延,外引内联,增强品牌学校的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是融合先进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递”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三水区开展“互联网+”优质教育资源倍增行动,通过构建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推进名师微课(优课)资源建设与应用;创新发展个性化在线教育平台,优化升级“校校通”网络,打造优质、高速、健康的泛在学习网络环境;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三是放眼国际市场,拓宽教育资源利用的广度与深度。三水区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加强国际化课程研究,增强学校国际化维度,推进教育的国际化。鼓励学校与境外学校缔结友好学校,促进教师、学生互访。探索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积极引进优秀外籍教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医卫服务的即时性与个性化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为远程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已经成为提升医卫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三水区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大力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个性医疗和精准医疗,走在了即时医疗和个性医疗的前列。

一是利用智能终端打包整合就医流程,提高医疗服务可得性, 优化就医体验。三水区的“家服务”App从家庭医生签约、就医流程、健康评测、健康档案、健康数据管理、信息发布及个性化转介服务等方面入手,推动居民在家通过App即可实现网络视频咨询、挂号、缴费、门诊预约、上门预约、康复治疗、免费体检预约、住院治疗、急诊呼救等服务,并能对医生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

二是打破体系壁垒,建立卫生大数据云平台。三水区整合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连接信息孤岛,实现区、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建立联结省级综合医院、市级综合医院、区级医院的疑难病综合诊疗服务平台。区级医疗管理中心通过卫生大数据云平台,实现及时更新、动态管理、综合利用,从多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住院诊疗行为和费用开展全程监控和智能审核,有利于做到事前提醒、事中控制、事后审核。

(三)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 提高职业教育供给效率

一是统筹行业产业和教育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水区推进职业学校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支持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共同体,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产对接,形成了学校为主体、政府推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模式。

二是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 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的机制。三水区在精准对接产业方面,重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在职业学校专业与职业岗位、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方面做功课,提高了专业的市场接受度。

重市场走多元化产业发展道路

(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医原则,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

三水区通过合作开发、联合建设、运营托管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康信息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开展特色高端健康服务,将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政府补助范围,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的补助政策;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承担政府下达的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卫生支农、支边、对口支援等任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补偿。

(二)加大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

三水区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规范管理程序,强化市场监管,推动养老服务业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采取公建民营或PPP的方式,积极支持“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鼓励慈善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建设,调动慈善公益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业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政府部分养老工作职能转移给慈善公益组织,鼓励慈善家冠名捐建各类养老机构;加强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建设,支持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

(三)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场所的优势互补,发展医养结合服务

三水区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服务能力,规定床位数在150张及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应设置对内服务的医疗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设置护理院或康复、老年病医院等,鼓励兴办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对于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可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按照医保规定享受相应的待遇;着力提升各类医疗机构的养老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独立的康复医疗机构,为行政区域内的老年人免费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内的保健项目,推动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发展家庭病床服务;鼓励兴办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优化养老床位结构,提高护理型床位比例,优先保障失能、失智等困难老年人服务需求,为此类老人提供长期的照顾、护理、康复和保健等服务。

调布局促进产业生态均衡化

(一)打造区域医疗中心,逐步辐射粤西北地区

三水区通过推进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三水医院的建设,按照规划将其打造为广东省内有较高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医院,推动其与粤西北地区医院对接,并通过建立专科联盟、远程诊疗等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向粤西北地区辐射,使其成为区域医疗中心,进而发挥医、教、研高地优势,带动全区医疗、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强化镇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建设

三水区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建设标准和补助办法,实现基层医疗服务条件均等化;在保持原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院数量不变的基础上,超过10万服务人口的镇(街道),每新增3至10 万人口,增设一所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向上转诊较复杂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和专科医疗服务; 承接上级医院向下转诊病情稳定的慢性病、康复期患者和老年病患者,并提供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等条件相适应的治疗、康复、护理服务和健康管理。

促融合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一)改革学校管理体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三水区统一初中教育管理权限,意在解决区、镇(街道)二元管理对初中教育带来的管理重叠、资源分散、发展不均衡、办学同质化等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三水区上移初中人事管理权,初中学校在编教职工全部由区教育局直接管理,初中学校的组织人事、编制管理由区级履行,学校的正、副校长由区教育局组织考核、选拔、聘任,教职员的交流调配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这些政策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优质学校对教师的虹吸效应,减缓了师资水平在中学间的分化。

(二)落实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建立有序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引导优秀人才向偏远及乡镇学校流动。建立优质学校定期向偏远及相对薄弱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制度,创新乡镇教师补充机制。同时,“县管校聘”管理机制的改革,也促进了教师逐步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师资的均衡发展。

(三)调整教育空间布局,均衡中心片区与薄弱片区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调整学校布局方面,三水区推动三大片区的教育发展布局调整,高标准新建、扩建、改建和调整了一批公办中小学校和幼儿园, 完善教育公共资源配置,着力缓解中心片区优质教育资源压力大和薄弱片区优质教育资源少的矛盾,力争打造均衡发展、各有特色、各显优势的三大片区教育发展高地。

重长效促进公共服务持续提升

(一)探索组建“教育共同体”,建立稳定的帮扶机制

为了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取得稳定的、长期的整体提升,三水区探索组建了“协同式、互助式、帮扶式”三种类型的教育共同体。其中,城乡联合的“协同式”教育共同体实行教师交流互派、学生活动共同开展;跨镇(街道)的“互助式”教育共同体将优质教育智力成果共享;公办民办联合的“帮扶式”教育共同体可规范经济型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这种教育共同体确立了学校间较为稳定的帮扶关系,类似于一种较为稳定的合作契约关系,减少了上级调整师资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育水平持续改善的能力,有助于教育水平在较长时间内的稳定向上。

(二)广泛吸纳社会力量,为公共服务提供长效动力支持

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投入到医疗和养老服务中,是确保医疗和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市场方面,三水区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推动养老服务业向社会资本开放;在满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 推进敬老院通过总体承包、分部承包、委托运营、合资合作等方式, 交给社会组织、企业或有能力的个人运营。在医疗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开展特色高端健康服务,将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政府补助范围;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的补助政策。由此,营造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分工协作、健康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本文系“三水区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启示和建议”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NFSHXKT033)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