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农业发展要兼顾生态性与经济性

0

 

王娜娜

6 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贺兰县一乡村生态观光园考察时说,“要调整种植结构,保护好这里的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不要搞大水漫灌,要根据节水的要求, 以水定产,力求少而精,提高附加值”,为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自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以来,我国节水灌溉面积、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呈现扩大化趋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也不断突破创新。其中,作为农业经营者的农户是否接受节水灌溉技术是发展节水农业的关键,研究当下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存在的障碍和突破口,对于更有效地推动节水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节水、高产、可持续是节水型农业发展的三个重要目标,不少具有上述三个特征的节水灌溉技术被大量推广使用,很多研究发现也证明地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有效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年产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具有节水与可持续性特征的节水农业措施往往与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所追求的低成本、高收益目标相冲突,农户对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加上地方政府在供给相关技术时存在不足或过度供给的问题,阻碍节水型农业节水、高产、可持续目标的同步达成。

1.灌溉用水成本偏低,大水漫灌式灌溉仍较为普遍。在中国广大农村,农业用水的价格远低于农业水资源的真实价值,很多地区的农户是无偿地取水用水或者只需要支付较低的电费等灌溉成本。从降低成本的角度看,节水灌溉技术并未对农户产生足够的经济激励,大水漫灌这一简单化、低成本的灌溉方式成为很多农户的理性选择。

2 . 节水技术的经济效果不明显,农户采纳节水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具有良好的节水效果和生态效益,但是前期的投入成本和后期的维护成本较高,若采用节水技术的经济效益回报难以大于采用该技术的投资成本,农户缺乏主动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种植粮食作物或低价经济作物的农户而言,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收益难以抵消采用新技术而增加的生产成本,他们很少会主动投入资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3.节水灌溉技术的政府供给不精准,难以与农户需求有效对接。部分地方政府在推广喷灌、微灌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盲目性,导致节水灌溉技术的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度问题并存。地方政府的技术供给忽略了不同地区和农户的节水需求,造成对节水灌溉技术有内在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项目资助,而所种作物生长过程中无需进行多次灌溉的农户享受了政府项目资金支持安装了喷灌等设备。这些农户因为喷灌等措施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的作用有限,加上后期使用需要农户支出一定成本购买维护水管等,往往选择闲置政府提供的节水灌溉设备。

发展节水农业的突破口

调查发现,并非所有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都采取排斥的态度。如, 种植粮食作物和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就呈现出明显差异,即经济作物种植户对采用新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要高于粮食作物种植户。其原因如下:

1.大水漫灌式灌溉弊端日益显现。一是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对土地的侵蚀、压实作用较强,使得土壤内的空气被挤出,土壤长期处于缺氧环境中,导致一些作物根系和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因为缺氧死亡,对作物和土壤健康均构成破坏。二是对于很多经济作物种植户而言,由于长年种植同一种经济作物,土传病害的困扰日益增加。染上土传病害的作物会出现黄叶等症状,严重的土传病害会导致作物整片枯死,一些传染性强、致损性高的土传病害不仅防治成本高,对农户最终受益造成的损失也十分严重。越来越多农户逐渐意识到,土传病害得以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土壤中的病毒病菌更容易蔓延到其他地块中。

2.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效益日渐凸显。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倾向于最大化预期收入和最小化可能损失,当农户预期的经济收入大于其采用新技术而付出的成本时,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自主性会增强。从不同灌溉技术对农作物最终产值的影响来看,灌溉方式的改良对于经济作物产值的影响要大于粮食作物。这是因为,对经济作物种植户而言,化肥、农药支出在其成本支出中占很大比例, 而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土传病害的蔓延、提升土壤质量、降低农户面临的病虫害风险。可以说,先进灌溉技术对化肥、农药的替代性使农户的支出成本降低、经济收益得到提升。再如, 农户在采用大棚滴灌技术时可以将灌溉和施肥结合到一起,一方面有效节省水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在设施农业中引入滴灌技术,几乎不会引起地温下降,有利于作物生长,降低棚内湿度,可以大大地减少蔬菜病虫害。经过滴灌施肥的农作物因为病虫害少、用药少, 产量更高、质量更好,设施农业种植户对滴灌等新型灌溉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

可见,从自然禀赋、病虫害制约的角度来看,不同农户基于土壤状况、病虫害风险等客观条件的差异,在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上存在差异。面临较大土传病害威胁、农药施用量和成本不断提升的农户,更具有减少大水漫灌采取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的积极性。

对策建议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需求受自身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政策因素等影响。实现由传统灌溉方式向节水灌溉技术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农业灌溉技术变革需要找准突破口,提高政府的有效技术供给、增强农户自身改良灌溉的积极性,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共同发力,有效推动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具体而言:

第一,根据作物品种差异、土地规模、土壤状况、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等标准,差异化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因其经济水平、面临的病虫害风险等不同而存在差异。如粮食作物自身需要的灌溉次数少于经济作物,甚至有农户因粮食作物收益低,在其生长周期内只灌溉一次甚至不灌溉,传统灌溉方式即可有效满足其需求,因此,可在节水灌溉技术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政府相关补贴等向采用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后可以有效提升产值的经济作物倾斜,提高新型灌溉技术推广的精准性。在经济实力薄弱地区应考虑采用田间简易节水灌溉技术,例如推广投资成本远远小于现代化滴灌、喷灌技术的小农滴灌系统。对于仍旧采用大水漫灌的田地,可通过向农户推广工程节水等技术实现节水的目标,如推广小沟灌“三变”(长沟改短沟、宽沟改窄沟及大垄改小垄)技术改进传统地面灌溉方法。

第二,将灌溉措施的改良与农户科学施肥意愿、降低病虫害风险需求结合起来,在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帮助农户降低支出成本、稳定收益。灌溉技术的节水效果或增产效果越大,农户对技术的需求意愿越大,个人对新技术的投资积极性也随之增强。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供给方如节水灌溉技术创新企业、有关科研机构等应加大对能随水追肥或喷药的微喷灌技术的研发。此外, 相关农技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关于灌溉技术改良与有效施肥施药之间关系的宣传,使农户真正了解节水灌溉技术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户主动采纳节水灌溉技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