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0

刘奇,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主要著作:《刘奇文丛六卷》《中国三农危与机》《贫困不是穷人的错》《大国三农 清华八讲》《乡村振兴:三农走进新时代》等十余部。

脱贫攻坚已近收官,绝对贫困消除之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项举措就是千方百计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而加强和提升农村地区儿童学前教育正是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当务之要、逻辑原点。

教育学指出,儿童学前年龄段的早期智力启蒙、基础认知能力培养和文明生活习惯养成等直接关联到以后的综合素质与人格健全,因此学前教育越来越备受社会关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山村幼儿园计划”自2009年起用10年时间在全国11个省进行跟踪研究,采用国际通行的丹佛测试方法,发现贫困地区未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与发达地区城市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相比,智力缺陷的差距高达8到15 倍。这预示着这些儿童在成年后存在陷于贫困的极大隐患。为此,我们深入一些县乡村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亟需从供给侧入手、全方位施策。

近几年,全国各地把发展学前教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解决了许多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设施从无到有的燃眉之急。但调研了解到,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1.发展不充分。一是幼师师资奇缺。以中部A省为例,2019年, 全省常住人口中0-6岁儿童约500多万,其中3-6岁儿童约230万,按公办园覆盖率50%、1:15的师生编制标准测算,全省需要配备公办幼师7万多名,而目前不足2万名,仅公办园师资缺口就高达5万多人, 余下的民办园师资更是缺口巨大。全省211万在园幼儿,其中157万在农村,接受学前教育的缺口主要在农村。二是农村幼儿失教比重大。目前该省3-6岁幼儿的毛入园率为88.7%,剩下的11.3%不能入园的幼儿基本在农村。不少乡村由于师资力量、建园条件等诸多因素所限, 只能设立民办幼儿看护点,截至2019年底全省尚有18.2万名幼儿在民办看护点。我国城市已普遍推行幼儿园社区化配置,3-6岁的正常幼儿入园基本能够做到“应入尽入”。但农村则按照一中心村配一幼儿园, 其辐射半径常常达到五里八里,很多孩子因路途太远、无人接送等原因无法进入幼儿园,只能依靠邻里看护、大拖小看护。三是农村幼儿学前教育内容形式单一。相比城市儿童能够获取的各种兴趣班、早教班等多形式学前教育资源,农村儿童没有条件接受幼儿园以外的其他学前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影响他们的早期素质开发。四是0-3岁幼儿入托难。有80多万人口的某县级市2020年有0-3 岁儿童23037人,全市公办民办托班仅30个,托位仅478个,而达到国家标准且在卫健部门备案的托育机构仅有一家,托位150个。我国目前入托率仅为4%左右,发达国家为50%以上。

2.发展不平衡。一是重城轻乡的择业观使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远远落后于城市。大部分经过正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幼师都选择在城市就业,农村幼师资源紧缺程度显著高于城市。一些条件较好的村级幼儿园也只有3名幼儿教师和2名保育员,承担三个年级100多名幼儿的教学和管护工作。由于幼师教育从上到下没有编制户头,相当比重的公办在编幼师都是从小学教师转岗而来。二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于城市。很多农村幼儿园都是在村废弃小学的基础上改建或由小学划出一栋楼做附设园,教育设施不全,教育场地较小,无法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保障不到位引发农村幼师队伍不稳。城市幼儿园早已实施标准化建设与管理,但农村幼儿园目前普遍存在资金、用地、师资编制等保障不到位的缺口。特别是教师保障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师资稳定,调研发现农村除公办在编教师外,学前教育机构大都未为幼儿教师购买社保,使他们医疗、养老等存有后顾之忧,人心不稳,人员思走。

3.制度缺失多。调研中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办学主体普遍反映“制度支持不足”。在顶层设计上,国家尚未出台学前教育的专门法律,客观上使整个基础教育体系的设计在法律规制上缺了一角。目前,北京、上海、安徽、河南、陕西、福建、黑龙江7省市出台了有关学前教育的制度安排,但上位法的缺失,使各地无法可依,制度设计不深不细不透,多为临时举措。学前教育发展面临总体规划不完善、制度体系性不健全和深化改革于法无据的多重困境,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遭遇诸多瓶颈。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若不及时消除,将对贫困个体、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传导巨大的负面压力。因此,应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学前教育的突出问题。

1.定向加大要素投入。一应加大资金投入。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5017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40049亿元,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约占财政性教育支出的5%,专家认为应占10%更为合理。而5%的支出基本全花在城市公办园,西安第一保育院一年预算支出3000多万元,这在全国并非个例,乡村园、民办园无法相比。为此,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不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收费水平的前提下,加大政府对乡村民办园、普惠园的投入,省县财政应纳入预算。二应加大土地投入。受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限制,目前农村幼儿园新扩建还面临着无地可建的难题,随着建设用地审批权下放的法律和政策出台,省级政府在土地指标配备上应优先照顾农村幼儿园办学需要。三应加强人才培养。把幼师教育当成人才培育的前沿阵地,采取特殊应急措施,支持帮助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尽可能多地培养幼教急需师资。大幅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对农村的定向招生指标,并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报考,对进入农村幼儿园任教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要在住房、子女入园入学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2 .创新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方式。一是大力发展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公私合作式普惠性幼儿园。福建省政协委员谢建川指出,投入一所公办园的年财政拨款若用于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可增加6-15倍的学位。二是利用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契机,盘活农村闲置校舍、农房等资源投入到学前教育,以缓解新扩建园的用地压力。三是对下乡工商资本出台一些税收、信贷优惠措施,支持鼓励其向农村学前教育捐助,缓解农村幼儿园建设的资金压力。四是对民办看护点宜采用引导升级、监督规范与督促退出同步的方式,鼓励转型或退出。五是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支持发展托育机构,提升农村0-3岁儿童入托率。六是打破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仅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思维定势,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在省县两级建立农村学前教育综合协调办公室,形成用人、用地和用钱等多个环节的管理联动。

3.加快和完善制度供给。在立法层面,明确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积极推动学前教育的国家立法,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法》, 同时把学前教育列入各地“十四五” 战略规划,以提升学前教育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和提高学前教育办学质量。尤其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有针对性地作出资金投入、幼儿园建制、人才培育与输送、用地保障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倾斜性规定。在体制机制优化层面,应以削减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阻力为导向。一要“专”。尽快解决学前教育在编制序列中缺位问题, 推动学前教育编制专列,适度将人事编制配额向农村倾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支持幼师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任教。二要“稳”。抑制农村幼儿园教师流失严重的局面,以地位、待遇和保障的同步提高稳定现有教师队伍。三要“调”。尽快调整幼师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鼓励年轻幼师到农村任教,鼓励城市幼师到农村支教,鼓励男性报考幼师以增强幼儿阳刚之气(大多数县幼师全为女性),不断充实农村幼师队伍。四要“补”。通过补学位、补支持、补人才、补托幼等多措并举的方式,改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困境。

学前教育是人生智力开发的黄金期、第一关,人生路上,不过此关,将关关难过,即使做出百倍努力,也大都难逃贫困的厄运,且有产生贫困代际传递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应将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列入规划、明确责任、监督落实。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