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增刊第2期

0

代序

大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马建堂

脱贫攻坚的“第一战队” 刘 奇

总报告 

成为优秀第一书记的六个必要条件

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特别报道 

苏亚拉图:“高家梁模式”持续创新这四年

在苏亚拉图的推动下,高家梁村坚定贯彻“越是落后,越要采取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以党建引领联村产业发展共同体为抓手,通过集中集约集聚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全镇14个行政村共同突围,走出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群众富、集体赢的创新之路。

谷猛:以绽放的乡村文化助力蒲庄脱贫攻坚

谷猛主导的乡村文化建设“蒲庄实践”,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并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产生了显著影响。“美丽乡村”因此诞生,乡村振兴重装起航。

王永刚:走进深山大峡谷,踏出脱贫致富路

从“输血”帮扶到“造血”致富,王永刚在自扁王基村培育特色产业成效显著。从“党建+产业”的造血式帮扶,到“党建+教育”的斩断穷根、挖掘富源……“党建+”模式正持续推动着脱贫致富事业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拉马文才:深耕四载“点亮”彝家新生活

脱贫致富重在智慧和对策。在彝族村,拉马文才积极探索精准帮扶新策,以“抓党建、促产业、创四好”为主要抓手,以移风易俗为驻村帮扶的重要突破口,为凉山彝区群众脱贫奔小康找到新路。

马兴文:八年筑就扶贫路,牡丹花开王坪村

产业找对头,脱贫有奔头。马兴文在王坪村不仅发展牡丹种植及其深加工业和旅游业,成为当地群众实现有效脱贫的依托,而且创造性地开展“以德扶贫”,成功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长效而持久。

王晓楠:扎根张庄做焦桐,因地制宜走上幸福路

资本市场和贫困乡村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王晓楠等三名年轻人的努力下,借力资本市场引资引智,张庄已迈出村内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的第一步。在驻村工作中,王晓楠巾帼不让须眉,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用金融工具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广泛认可。

孟洋:农光互补添花香,产业致富有“梨”想

换个思路,便有了出路。孟洋以互联网思维,试图为大留庄脱贫致富的蜕变之路注入更多可能性。技术、平台与资源的叠加赋能,迎来产业质变。在大留庄,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范化渐入佳境,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格局业已成型。

李杰:因地制宜创新开发脱贫致富好路径 

脱贫致富关键在因地制宜找准新路径。李杰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结合实际创新种养模式,并按现代公司制度运作农民合作社,植入“品牌化”思维,成功激活高武村的自我造血能力。与此同时,市场化推进劳动力高质量输出,转移就业“钱景宽”。

彭季:“集团化作战”模式打赢脱贫攻坚战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就业是重中之重。彭季坚持“一盘棋”理念,积极探索“集团化作战”的扶贫模式,贫困村通过发展服装加工、木材加工、养鸡和蔬菜大棚四大产业,以项目带就业,以就业助脱贫, 以脱贫聚人心,走出了一条就业脱贫致富的新路。

赵瑜:上山庄的旅游脱贫路

如何让“好看的村庄能赚钱”,已经成为赵瑜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上山庄的发展路径,是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靠市场力量闯出来的一条“乡村旅游+扶贫脱困”融合发展的新路。四年的花海实践,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贫困山村实现精彩蝶变,数百名群众脱贫致富。

封面照片说明:2019年4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图为4月15日下午,习近平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同村民代表、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等围坐在一起,共话脱贫攻坚。(新华社发/谢环驰摄) 

扉页图片说明:2019年6月30日,在位于黔桂交界大苗山深处的乌英苗寨,驻村第一书记韦桂华(右四)、党员梁成兵(右三)、梁志新(左二)带领村民维修河堤。 (新华社发/黄孝邦摄)

评论被关闭。